N头条>新华字典>伏组词

伏相关字典

伏[fú]字在结尾的词语

  • 寝伏[qǐn fú]
      1.卧伏。 2.息,灭。
  • 闭伏[bì fú]
      犹隐藏。
  • 踞伏[jù fú]
      蹲伏。
  • 帖伏[tiē fú]
      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
  • 擒生踏伏[qín shēng tà fú]
      生擒敌人﹐搜查伏兵。
  • 畏伏[wèi fú]
      敬服。伏,通“服”。
  • 蛰伏[zhé fú]
      动物冬眠,潜伏洞穴,不动不食。也比喻人隐藏不露面:蛰伏乡间。
  • 降伏[xiáng fú]
      降服;制服:望风降伏|我一定要降伏这匹野马。
  • 不伏[bù fú]
      不服。
  • 摄伏[shè fú]
      见“摄服”。
  • 匿伏[nì fú]
      隐藏,潜伏。 隐藏;潜伏
  • 压伏[yā fú]
      见“压服”。
  • 弭伏[mǐ fú]
      驯伏;顺服。
  • 惭伏[cán fú]
      见“惭服”。
  • 搭伏[dā fú]
      身体向前倚靠俯伏。
  • 秋伏[qiū fú]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 消伏[xiāo fú]
      消除。
  • 钦伏[qīn fú]
      敬服。
  • 郁伏[yù fú]
      蕴藏隐伏。
  • 顿伏[dùn fú]
      犹跌倒。
  • 发伏[fā fú]
      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2.突出伏兵。
  • 赤伏[chì fú]
      “赤伏符”的简称。
  • 鳖伏[biē fú]
      鳖低头俯伏。
  • 引伏[yǐn fú]
      见“引服”。
  • 屈伏[qū fú]
      同“屈服”。
  • 起伏[qǐ fú]
      ①一起一落,高低不平:山峦起伏|连绵起伏的群山|鼾声起伏。②比喻兴衰: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 雉伏[zhì fú]
      比喻藏身。
  • 招伏[zhāo fú]
      1.招认。 2.亦作“招服”。犹招降。
  • 匍伏[pú fú]
      跪伏;趴伏。
  • 俛伏[fǔ fú]
      1.弯下身子。 2.趴在地上。
  • 厌伏[yàn fú]
      1.倾倒伏地。 2.用权威和强力制伏。 3.折服。 4.用巫术镇伏邪祟。
  • 詟伏[zhé fú]
      因恐惧而不敢动弹。
  • 平伏[píng fú]
      1.平定;平息。 2.平整。
  • 翕伏[xī fú]
      犹收敛。
  • 愆伏[qiān fú]
      《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阳:冬天阳温。伏阴:夏天阴凉)后因以“愆伏”指气候失常,冷暖不调: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 销伏[xiāo fú]
      消除。
  • 臣伏[chén fú]
      屈服称臣。
  • 兽伏[shòu fú]
      1.谓兽类因恐惧而俯伏。 2.指如兽之蛰伏。 3.喻人因害怕等原因而降伏,顺服。
  • 终伏[zhōng fú]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
  • 陈伏[chén fú]
      设置伏兵。
  • 茵伏[yīn fú]
      车蓐和车轼。
  • 讬伏[tuō fú]
      托身隐伏。
  • 晦伏[huì fú]
      隐晦不显。
  • 卧伏[wò fú]
      趴伏隐藏。
  • 客伏[kè fú]
      使宾服。
  • 逸伏[yì fú]
      犹隐伏。
  • 三伏[sān fú]
      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间;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间;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间。初伏和中伏各固定为十天,末伏视交伏早晚,十天或二十天不等。
  • 回伏[huí fú]
      迂回起伏。
  • 沈伏[shěn fú]
      1.亦作“沉伏”。 2.滞郁。 3.官职不显,不受重用;埋没。 4.指隐藏。 5.中医谓脉搏隐伏,须重按始得。
  • 屏伏[píng fú]
      1.隐退,避匿。 2.伏地。
  • 涅伏[niè fú]
      拉丁语nervus(英语nerve)的音译。神经。
  • 奸伏[jiān fú]
      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 跪伏[guì fú]
      屈膝伏地。 ∶ 卧下或跪下来休息或像休息跪伏着的野猪骆驼跪伏的奇特方式
  • 甘伏[gān fú]
      1.甘心承受。 2.服气,认输。
  • 骥伏[jì fú]
      见“骥伏枥”。
  • 诡伏[guǐ fú]
      奸诈而隐藏不露。
  • 惕伏[tì fú]
      恐惧而伏于地。
  • 琐伏[suǒ fú]
      1.亦作“琐服”。亦作“琐附”。 2.用鸟毛织成的衣料。
  • 出伏[chū fú]
      出了伏天;伏天结束。 过了伏天。伏天结束
  • 归伏[guī fú]
      归顺降服。
  • 柔伏[róu fú]
      1.柔软调伏。 2.柔化驯服。
  • 托伏[tuō fú]
      托身隐伏。
  • 下伏[xià fú]
      三伏中的末伏。
  • 火伏[huǒ fú]
      谓心星(大火)隐没。
  • 克伏[kè fú]
      制伏,战胜。
  • 金伏[jīn fú]
      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 鼎伏[dǐng fú]
      鼎隐没不见。
  • 安伏[ān fú]
      犹言安慰,抚慰。
  • 收伏[shōu fú]
      1.使敌人投降屈服。 2.降伏,制服。 制伏并使顺从收服人心
  • 拱伏[gǒng fú]
      敬服。
  • 讋伏[zhé fú]
      因恐惧而不敢动弹。 唐 韦应物《骊山行》:“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讋伏兵无战。”
  • 环伏[huán fú]
      俯卧于四周。
  • 匾匾的伏[biǎn biǎn de fú]
      犹言服服贴贴。
  • 头伏[tóu fú]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之一;见“初伏”
  • 尘伏[chén fú]
      犹蛰居。
  • 叹伏[tàn fú]
      叹服。
  • 伛伏[yǔ fú]
      曲背俯伏。
  • 缩伏[suō fú]
      畏缩屈服。
  • 设伏[shè fú]
      布设伏兵。 预先安排埋伏设伏歼敌
  • 具伏[jù fú]
      完全认罪。
  • 数伏[shǔ fú]
      进入伏天;伏天开始。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的三伏天;也指进入伏天
  • 迸伏[bèng fú]
      隐伏,逃匿。迸,通“屏”。
  • 幽伏[yōu fú]
      犹隐伏。
  • 辞伏[cí fú]
      招供伏罪。
  • 稽伏[jī fú]
      囤积。
  • 款伏[kuǎn fú]
      1.亦作“欵服”。亦作“款服”。 2.诚心归附。 3.服罪;招认。
  • 二伏[èr fú]
      中伏。 见“中伏”
  • 称伏[chēng fú]
      1.亦作“称服”。 2.称赞佩服。
  • 蠖伏[huò fú]
      如尺蠖之屈伏。比喻人不得志。
  • 佩伏[pèi fú]
      见“佩服”。
  • 黜伏[chù fú]
      斥退;降服。
  • 狡伏[jiǎo fú]
      狡诈地藏匿。
  • 扒伏[bā fú]
      趴伏。
  • 悦伏[yuè fú]
      见“悦服”。
  • 马伏[mǎ fú]
      犹马爬。
  • 蹲伏[dūn fú]
      1.踞伏。 2.停留;伏居。 低低地蹲着;埋伏或藏着蹲伏在黑暗的树丛中
  • 报伏[bào fú]
      通报;禀报。
  • 庚伏[gēng fú]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
  • 潜伏[qián fú]
      隐藏;埋伏。 隐匿;潜藏潜伏部队
  • 歇伏[xiē fú]
      在伏天避暑休息。
  • 戢伏[jí fú]
      1.隐居。 2.收敛。
  • 沦伏[lún fú]
      犹隐没。
  • 蚁伏[yǐ fú]
      比喻降服者之多。
  • 制伏[zhì fú]
      谓迫使屈服。 用强制手段降伏制伏罪犯
  • 鼠伏[shǔ fú]
      1.谓如鼠伏地,隐踪躲藏。 2.比喻降服。
  • 雌伏[cí fú]
      1.比喻屈居下位﹐无所作为。 2.比喻退藏不进。 比喻退隐,不进取,无所作为兄弟温初为京兆郡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后汉书.赵典传》
  • 贴伏[tiē fú]
      1.紧贴着;黏附着。 2.服帖;顺从。
  • 鼈伏[biē fú]
      鳖低头俯伏。《埤雅·释鱼》:“世云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朝首东乡,夕首西乡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类从》云:‘鼉一鸣而鳖伏,性相制也。’”
  • 罔伏[wǎng fú]
      谓无所藏匿。语出《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孔传:“善言无所伏,言必用。”
  • 跧伏[quán fú]
      蜷伏。
  • 踠伏[wǎn fú]
      犹蜷伏。
  • 隐伏[yǐn fú]
      1.潜伏﹔隐藏。 2.隐瞒﹔隐讳。 3.隐遁﹔隐居。 4.指隐居的人。 5.指隐藏着的事物。 潜伏;隐藏
  • 四伏[sì fú]
      到处潜伏着。 到处隐藏着、潜伏着危机四伏
  • 泥伏[ní fú]
      比喻安于下位。
  • 覆伏[fù fú]
      覆育。指鸟类孵卵。
  • 逃伏[táo fú]
      逃亡隐匿。
  • 蛾伏[é fú]
      1.亦作“蛾服”。 2.俯身伏地﹐表示顺从。
  • 僵伏[jiāng fú]
      1.倒毙(的人)。 2.静止不动。
  • 窟伏[kū fú]
      在洞中隐藏。
  • 昼伏[zhòu fú]
      白天隐蔽不动。
  • 爬伏[pá fú]
      趴下﹐伏倒。
  • 首伏[shǒu fú]
      犹言坦白服罪。
  • 宾伏[bīn fú]
      归顺;服从。
  • 廋伏[sōu fú]
      指伏兵。
  • 末伏[mò fú]
      农历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共计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参见“伏日”。
  • 扶伏[fú fú]
      见“扶服”。
  • 擿伏[tī fú]
      揭露隐秘的坏事。
  • 中伏[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 扁扁伏伏[biǎn biǎn fú fú]
      谓十分驯伏。
  • 踏伏[tà fú]
      1.亦作“蹋伏”。亦作“蹹伏”。 2.搜索敌人的伏兵。 3.倚伏。
  • 拜伏[bài fú]
      1.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2.佩服的敬词。
  • 眙伏[yí fú]
      惊服。
  • 帅伏[shuài fú]
      犹帅服。
  • 喑伏[yīn fú]
      见“喑付”。
  • 阴伏[yīn fú]
      1.隐秘不为人知的坏事。 2.隐蔽埋伏。 3.中医学名词。谓热伏于阴。
  • 走伏[zǒu fú]
      1.逃匿。 2.指逃匿之路。 3.谦辞。犹言趋伏﹑拜伏。
  • 诱伏[yòu fú]
      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地区。
  • 蹴伏[cù fú]
      蹲伏貌。
  • 深伏[shēn fú]
      潜伏。
  • 埋伏[mái fú]
      1.谓隐伏起来待机行动。多用于军事方面。 2.指埋伏者。 3.藏匿。 4.谓安排伏笔。

伏[fú]字在开头的词语

  • 伏乞[fú qǐ]
      向尊者恳求。伏,敬词。
  • 伏流[fú liú]
      1.潜藏在地下的水流,地下河流。 2.指水在地下流动。 3.比喻暗中流布。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 伏火[fú huǒ]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 伏法[fú fǎ]
      (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伏法。
  • 伏候[fú hòu]
      俯伏等候。下对上的敬词。
  • 伏线[fú xiàn]
      埋下的线索;伏笔。
  • 伏尔加河[fú ěr jiā hé]
      欧洲第一大河。在俄罗斯欧洲部分。源于瓦尔代丘陵,注入里海。长3530千米。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通过运河连接白海、波罗的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实现五海通航。货运量占俄罗斯内河货运总量的大部。沿河多水库和水电站。 欧洲最大河流。位于前苏联境内。长约 369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有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通航运河,已把伏尔加河与前苏联欧洲地区水系相沟通,交通便捷
  • 伏寇[fú kòu]
      暗藏的仇敌。
  • 伏隐[fú yǐn]
      藏匿;隐居。
  • 伏苓[fú líng]
      见“伏灵”。
  • 伏特计[fú tè jì]
      测量电路中两点间电压的仪器。也叫电压表或电压计。 用以测量在电路不同点之间以伏计的电位差的仪表(如检流计)
  • 伏莽[fú mǎng]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 伏暑[fú shǔ]
      炎热的伏天。
  • 伏辩[fú biàn]
      旧时指认罪的供状或悔过书。也作服辩。
  • 伏鸾[fú luán]
      三国魏邓艾的别号。
  • 伏礼[fú lǐ]
      犹言陪礼。
  • 伏伺[fú sì]
      1.隐伏窥伺。 2.服侍。
  • 伏膺[fú yīng]
      1.服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2.服膺。伏,通“服”。指信服;归心。 3.服膺。伏,通“服”。谓从学,师事。
  • 伏雌[fú cí]
      指母鸡。
  • 伏生[fú shēng]
      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汉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文帝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
  • 伏水[fú shuǐ]
      1.指地下涌出的水。 2.泅水。
  • 伏魄[fú pò]
      1.古代迷信,谓人始死时魂魄离体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归体,称为“伏魄”。伏,通“复”。 2.指死而复苏。
  • 伏贴[fú tiē]
      ①紧贴在上面:壁纸糊得很伏贴。②同‘伏帖’①。
  • 伏辜[fú gū]
      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 伏枕[fú zhěn]
      1.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 2.指卧病在床的人。
  • 伏波[fú bō]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 伏罪[fú zuì]
      承认自己的罪过:低头伏罪。也作服罪。
  • 伏泉[fú quán]
      从地下流出的水。
  • 伏閤[fú hé]
      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唐 朝 大明宫 中的 紫宸殿 称閤,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 宋 王溥《唐会要·大明宫》)。 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旧唐书·崔仁师传》:“会有伏閤上诉者,仁师 不奏,太宗 以 仁师 罔上,遂配 龚州。”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时 孔道辅 为御史中丞,范仲淹 居諫职,知不可以偏言夺,乃相举牵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 伏侍[fú shi]
      同‘服侍’。
  • 伏踬[fú zhì]
      趴下:伏踬就地,匍匐以进。
  • 伏辕[fú yuán]
      1.伏在车辕上。指拉车。 2.指拉车的马。比喻常人。
  • 伏读[fú dú]
      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孔丛子.杂训》:“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亦称“伏读”。
  • 伏愆[fú qiān]
      认罪。
  • 伏苓芝[fú líng zhī]
      唐代书法家李邕伪托的刻工名字。
  • 伏热[fú rè]
      盛夏的炎热。
  • 伏轼[fú shì]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 伏维[fú wéi]
      见“伏惟”。
  • 伏羲氏[fú xī shì]
      也称“牺皇”、“包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人类开始渔猎畜牧生活的情况。又传说他还制作八卦。
  • 伏局[fú jú]
      下棋时失败的一方表示服输。
  • 伏戏[fú xì]
      见“伏羲”。
  • 伏枥[fú lì]
      1.亦作“伏历”。 2.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 3.喻指养育。 4.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 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 伏军[fú jūn]
      埋伏的军队。
  • 伏谒[fú yè]
      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
  • 伏节[fú jié]
      犹言殉节。指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
  • 伏案[fú àn]
      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伏案写作。 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 伏石[fú shí]
      暗礁。
  • 伏兔[fú tù]
      1.亦作“伏菟”。隐伏或蹲伏着的兔子。 2.古代车上的部件,勾连车箱底板和车轴,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 3.指织机上的部件。 4.经穴名。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髌底外侧端上六寸处。 5.亦作“伏菟”。草药飞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飞廉》﹝释名﹞。
  • 伏弩[fú nǔ]
      1.埋伏弓箭手。 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3.泛指暗箭。
  • 伏辰[fú chén]
      《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孔颖达疏:“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谓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亦以指隐伏的星辰。
  • 伏脉[fú mài]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 伏灵[fú líng]
      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类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中医用以入药。 2.彗星的一种。
  • 伏事[fú shì]
      1.隐秘的事情。 2.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 3.指侍候,服侍。 4.指屈膝事人。 5.指用暴力对付﹑整治人。
  • 伏老[fú lǎo]
      1.自认年老精力衰退。 2.旧传蝙蝠老后化为魁蛤,名伏老。
  • 伏方[fú fāng]
      北方。
  • 伏臈[fú là]
      见“伏腊”。
  • 伏中[fú zhōng]
      指三伏期间。
  • 伏汛[fú xùn]
      在伏天里发生的河水暴涨。
  • 伏翼[fú yì]
      即蝙蝠。
  • 伏尸[fú shī]
      1.谓杀人致死。 2.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3.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4.伏在尸体上。
  • 伏引[fú yǐn]
      谓服罪,认罪。
  • 伏甲[fú jiǎ]
      谓埋伏武士或军队。
  • 伏龙肝[fú lóng gān]
      中药名。即灶心土。土灶底部中心黄褐色的焦土。
  • 伏地扣子[fú dì kòu zi]
      谓圈套。
  • 伏气[fú qì]
      1.屏气,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样子。 2.指道家的吐纳修炼法。 3.服气;认输。
  • 伏箱[fú xiāng]
      驾车。伏,通“服”。语本《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朱熹注:“服,驾也。箱,车也。”
  • 伏下[fú xià]
      先按下心来,等待特定的指令。
  • 伏槽水[fú cáo shuǐ]
      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称“伏槽水”。
  • 伏旱[fú hàn]
      伏天出现的旱情:战胜伏旱。
  • 伏狮[fú shī]
      指船头或船尾顶部的大横木。
  • 伏吟[fú yín]
      旧时术士占卜吉凶时所得卦爻之象。
  • 伏惟[fú wéi]
      1.亦作“伏维”。 2.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 3.表示希望,愿望。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伏祠[fú cí]
      秦时伏日祭祀名。
  • 伏伏贴贴[fú fú tiē tiē]
      见“伏伏帖帖”。
  • 伏丑[fú chǒu]
      谓隐伏的寇盗。
  • 伏卧[fú wò]
      1.趴着;卧倒。2. ∶头伏在前爪上躺下。
  • 伏雨[fú yǔ]
      指连绵不断的雨。
  • 伏怨[fú yuàn]
      潜藏的怨恨。
  • 伏道[fú dào]
      1.暗道,隐秘的通道。 2.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
  • 伏魔大帝[fú mó dà dì]
      明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三国蜀大将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
  • 伏天儿[fú tiān ér]
      蝉的别名。
  • 伏特[fú tè]
      电压单位,1安培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姆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特。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Conte Alessan-dro Volta,也译作伏打)而定的。简称伏。
  • 伏诛[fú zhū]
      〈书〉伏法。 被处死刑
  • 伏击[fú jī]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打伏击ㄧ途中遭到伏击。
  • 伏匿[fú nì]
      隐藏;躲藏。
  • 伏处[fú chǔ]
      1.隐居。 2.安处,不四出活动。
  • 伏猎[fú liè]
      1.唐户部侍郎萧炅曾将“伏腊”误读为“伏猎”。后因以“伏猎”为大臣不学无文之典实。 2.见“伏猎侍郎”。
  • 伏息[fú xī]
      隐匿形迹。
  • 伏牺[fú xī]
      见“伏羲”。
  • 伏俟城[fú sì chéng]
      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业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 伏手[fú shǒu]
      称手,顺手。
  • 伏龟[fú guī]
      传说中俯伏在松树下的神龟,为松树之精所化。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唐 李商隐《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朱鹤龄 注引《嵩山记》:“嵩高山 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採食其实得长生。”
  • 伏牛山[fú niú shān]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 伏念[fú niàn]
      1.谓退而自省。 2.伏,敬词;念,念及,想到。旧时致书于尊者多用之。 3.犹俯念,下念。谓在上者体察下情。
  • 伏笔[fú bǐ]
      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 伏龙观[fú lóng guàn]
      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县城西都江堰离堆北端。相传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为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 伏虎[fú hǔ]
      ①制服猛虎,比喻战胜恶势力。②伏着的老虎。③也称“滚轮”。一种体育器械。由两个直径214厘米的圆轮构成。两轮间距65厘米,由六根横杠连接,并有踏板和把手环。可单人或双人做向前和侧向滚动练习。 降服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 伏剑[fú jiàn]
      以剑自刎。
  • 伏帖[fú tiē]
      ①舒适:心里很伏帖。也作伏贴。②同‘服帖’①。

伏[fú]字的成语

  • 发隐摘伏[fā yǐn zhāi fú]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伏首帖耳[fú shǒu tiē ěr]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 麇骇雉伏[jūn hài zhì fú]
      形容惊怕躲藏。麇,古书上指獐子。
  • 理冤摘伏[lǐ yuān zhāi fú]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 伏法受诛[fú fǎ shòu zhū]
      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 縠觫伏罪[hú sù fú zuì]
      縠觫:害怕颤抖的样子。十分害怕,浑身颤抖地表示认罪。
  • 走伏无地[zǒu fú wú dì]
      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膝行蒲伏[xī xíng pú fú]
      伏地爬行。
  • 伏尸流血[fú shī liú xuè]
      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
  • 伏节死义[fú jié sǐ yì]
      伏节:坚守节操而死;死义:为正义而死。为坚守节操和正义而死。
  • 伏地圣人[fú dì shèng rén]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识就逞能的人。
  • 伏而咶天[fú ér shì tiān]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 狐凭鼠伏[hú píng shǔ fú]
      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 不伏水土[bù fú shuǐ tǔ]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 发奸擿伏[fā jiān tī fú]
      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 做小伏低[zuò xiǎo fú dī]
      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 雄飞雌伏[xióng fēi cí fú]
      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
  • 福倚祸伏[fú yǐ huò fú]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 河出伏流[hé chū fú liú]
      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 鸱张鼠伏[chī zhāng shǔ fú]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
  • 阑风伏雨[lán fēng fú yǔ]
      指夏秋之际的风雨。后亦泛指风雨不已。同“阑风长雨”。
  • 伏阁受读[fú gé shòu dú]
      形容恭敬受教。
  • 伏尸百万[fú shī bǎi wàn]
      伏在地上的尸体有一百万。形容死伤惨重。
  • 雉伏鼠窜[zhì fú shǔ cuàn]
      指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 弭耳俯伏[mǐ ěr fǔ fú]
      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 擒奸摘伏[qín jiān zhāi fú]
      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
  • 夜行昼伏[yè xíng zhòu fú]
      伏:躲藏。白天躲藏起来,夜间出来行动。
  • 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
      琵琶曲。表现楚汉相争时的垓下决战。华秋苹及李芳园所编的琵琶谱中均有收集。
  • 鹿伏鹤行[lù fú hè xíng]
      像鹿那样潜伏,像鹤一样飞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 降龙伏虎[xiáng lóng fú hǔ]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比喻战胜重大困难或强大势力。亦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是大唐来的,我手下有降龙伏虎的徒弟,你若撞着他,性命难存也!——《西游记》
  • 反吟伏吟[fǎn yín fú yín]
      迷信说法,以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推算福祸和婚姻成败。旧时用以象征婚姻难成。
  • 神藏鬼伏[shén cáng guǐ fú]
      比喻变化莫测。
  • 伏鸾隐鹄[fú luán yǐn hú]
      伏鸾、隐鹄分别是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和陆云的别号。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 岁时伏腊[suì shí fú là]
      岁时:一年四季;伏腊:伏日和腊日。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 伏节死谊[fú jié sǐ yì]
      伏节:坚守节操而死;死谊:为情谊而死。指坚守节操,致死不相负。
  • 鸟伏兽穷[niǎo fú shòu qióng]
      如飞鸟栖伏,野兽奔走无路。形容势竭力穷,处境困难。
  • 潜龙伏虎[qián lóng fú hǔ]
      藏在深渊中的蛟龙,伏于丛莽中的猛虎。比喻未被使用的人才。 藏在水中的蛟龙,伏在林中的猛虎。比喻未受赏识的人才
  • 将飞翼伏[jiāng fēi yì fú]
      翼:翅膀。伏:收拢。鸟在将要飞起的时候,先收拢翅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 鸿隐凤伏[hóng yǐn fèng fú]
      比喻贤才不遇。
  • 觳觫伏罪[hú sù fú zuì]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 伏处枥下[fú chǔ lì xià]
      枥:马房。象老马一样,一辈子都困守在马房里,见闻不广。
  • 思潮起伏[sī cháo qǐ fú]
      思想活动极频繁。
  • 望尘拜伏[wàng chén bài fú]
      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同“望尘而拜”。
  • 连绵起伏[lián mián qǐ fú]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 不甘雌伏[bù gān cí fú]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 绵延起伏[mián yán qǐ fú]
      形容山势高下延伸不绝。
  • 潜深伏隩[qián shēn fú yù]
      潜:隐匿;隩:河岸弯曲的地方。形容潜藏深处,不出头露面。
  • 辗转伏枕[zhǎn zhuǎn fú zhěn]
      辗转:翻来复去;伏枕:伏卧在枕头上。翻来复去,难以入睡。
  • 危机四伏[wēi jī sì fú]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伏龙凤雏[fú lóng fèng chú]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 老骥伏枥[lǎo jì fú lì]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志功业的人)比喻年已老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 妖孽伏息[yāo niè fú xī]
      妖孽:比喻邪恶的人或事;伏:制服。杜绝了坏事或制服了邪恶的人。
  • 胯下蒲伏[kuà xià pú fú]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 昼伏夜行[zhòu fú yè xíng]
      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 不伏烧埋[bù fú shāo mái]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 伏维尚飨[fú wéi shàng xiǎng]
      旧时祭文中的套语。意思是恭敬地请你来吃。后用做死亡的戏谑说法。
  • 蠖屈鼠伏[huò qū shǔ fú]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讨好的样子。
  • 渊蜎蠖伏[yuān yuān huò fú]
      刻镂之形。借指华丽的宫殿。
  • 结缨伏剑[jié yīng fú jiàn]
      结缨:系好帽子上的带子。系好帽带,以身伏剑。比喻从容就义。
  • 此起彼伏[cǐ qǐ bǐ fú]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这里起来,那里伏倒或这边起来,那边伏倒。形容高潮迭起,从未止息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此起彼伏

伏[fú]字在中间的词语

  • 侯伏侯[hòu fú hòu]
      复姓。北周有侯伏侯龙恩。见《周书.武帝纪上》。
  • 赤伏符[chì fú fú]
      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 倒心伏计[dǎo xīn fú jì]
      谓心甘情愿。
  • 不伏手[bù fú shǒu]
      不顺手,不听使。
  • 昼伏夜出[zhòu fú yè chū]
      白天潜伏,夜晚出来。
  • 起伏不平[qǐ fú bù píng]
      难以平静这是指心情,指地势不平坦。
  • 锁伏板[suǒ fú bǎn]
      桅舱前面的船板。可以启动﹐板下小舱可收藏东西。
  • 钓伏渡挽[diào fú dù wǎn]
      指八股文截搭题的作法。截搭题一般分为上下两截。从上截的上文﹐钓出下截﹔下截收处﹐仍落到上截﹐这就叫做钓。扼住上截下截﹐驾奴中间﹐然后从上截过渡到下截﹐这就叫做渡。从下截挽到上截﹐然后再落下文﹐这就叫做挽。这三种笔法﹐都是变形的伏笔﹐因此谓“钓伏渡挽”。
  • 埋伏圈[mái fú quān]
      埋伏者所控制的范围。
  • 俟伏斤[sì fú jīn]
      复姓。《魏书.官氏志》:“俟伏斤氏,后改为俟氏。”一说,后改为斤氏。参阅《通志.氏族五》。
  • 驹伏辕[jū fú yuán]
      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一次宴会上,与魏其交好的灌夫冲撞了武安侯,武安侯治之重罪,魏其竭力为之开脱。武帝召群臣问是非,因两人都是外戚,大臣不敢直言。“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以“驹伏辕”形容畏缩不前,无所作为。
  • 潜伏期[qián fú qī]
      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 陵母伏剑[líng mǔ fú jiàn]
      王陵为汉将。项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后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事见《汉书.王陵传》。
  • 骥伏枥[jì fú lì]
      1.亦作“骥枥”。亦作“骥伏”。 2.犹老骥伏枥。喻年老而有壮志。语出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