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芪丸

黄芪丸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黄芪白蒺藜川楝子、炒茴香、炮川乌赤小豆、炒地龙防风各一两,乌药二两。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盐汤送下,妇人醋汤送下。治肾脏风虚,头面虚浮,头昏耳鸣,项背拘急,腰脚疼痛,行步艰难,百节酸疼,不得屈伸,四肢无力,遍身烦麻,瘫痪风痹,脚膝生疮,小便滑数,及妇人血风。②《济生方》卷八方。煨榼藤子肉五钱,续断(酒浸)、黄芪、贯众、炮附子、枯矾、刺猬皮(烧灰)、当归(酒浸)、阿胶(蛤粉炒)各一两,麝香(另研)一字。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五痔出血疼痛。③《张氏医通》卷十四方。黄芪、人参熟地黄茯苓山茱萸薏苡仁各一两,炒酸枣仁羌活、当归身、枸杞子羚羊角各七钱五分,桂心、防风、远志(甘草制)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半饥时温酒送下。治剧劳筋脉拘挛,疼痛少寐。④《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九方。黄芪、乌药、地龙、茴香、川楝肉、川椒、防风、赤小豆、白蒺藜、海桐皮威灵仙陈皮等分。共为细末,酒糊为丸,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肾脏虚风,攻注手足头面,麻痹痛痒,或生疥疮臁疮焮肿。

猜你喜欢

  • 忽作喘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多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而然。治疗须察其所感施治,如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

  • 阴阳至圣丹

    《疡医大全》卷七引岐天师方。人参、三七、儿茶(水飞,去砂)、五倍子各一两,血竭五钱,滕黄、乳香(去油)各三钱,轻粉、冰片各一钱,川贝母二钱。为细末,阳疮每用二钱,阴疮每用五钱,掺于患处。治痈疽。

  • 无阳证

    证名。指阳虚不能作汗之证。《伤寒论大全》卷四:“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治宜再造散。参见亡阳证等条。

  • 殳(shū 书)珪

    【介绍】:明代医生。字廷肃。魏塘(今浙江嘉善)人。精于医术和针灸,治病有良效。将医术传给外孙女婿钱萼,钱萼也以医术闻名。

  • 温疫析疑

    书名。4卷。清·唐毓厚撰。刊于1878年。作者认为“温、疫本属两途,只因习俗并称,以致疑义不明”(见本书凡例),遂广集诸家学说,参以己见撰成本书。唐氏将温、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岁气、时疫、疫毒四门;兼

  • 孟春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详足少阳经筋病条。

  • 下针法

    见《针灸聚英》。即进针法,见该条。

  • 外阳

    经穴别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郄。”所指即跗阳。

  • 刘大师

    【生卒】:九世纪初叶【介绍】:唐代民间医生。常骑马巡行村落中,为人用药治病。

  • 化火

    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分虚实两类,实者为外邪所化,虚者由阴虚之变。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机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临床表现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