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制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三两。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功能收涩生肌。治皮肤病,滋水浸淫,日久不止;烫伤腐肉已化,新肌不生者。
见《金匮要略》。即走马汤,见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根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二。即瘙疳。见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外科大成》。位于足大趾之尖端。主治便毒,穿踝疽等。艾炷灸3壮。
①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又名苍龙摆尾。其法进针得气后,斜刺向病所,持针勿转,不进不退,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一说“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浅部),持针摇而按之”(《针灸问对》
病名。痔的一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痔形似鸡冠,硬而赤肿作痛,搔破后则出血流水”。治宜铜绿、乳香、没药、威灵仙、寒水石(煅)各五钱,甘石一钱,胆矾三钱,海螵蛸五钱,为细末,以猪胆汁调匀搽之。
病名。周慎斋《秘传女科》:“心神怔悸,睡梦多惊,两胁臌胀,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此名胎惊……宜服大圣散。”(川芎、当归、黄芪、茯苓、麦冬、木通)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证名。外邪侵犯背腧诸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背腧诸经心痛,心与背相引,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腧、诸腑涉邪所致。病属外所因。”参见心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