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又称胃气虚喘。指胃气虚耗而致气逆不降的气喘。《医学入门·喘》:“胃虚极则气上逆。”症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多由久病或大病后中气受伤所致。治宜补中气,养胃阴为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由于久病、劳倦过度、汗下太过等伤气所致。主要症状为气怯神疲,面色萎黄,言语低微,唇不焦,口不渴,欲小便而解不出,脉细弱。治宜补气为主。肺气不足者,用生脉散。中气不足者,用补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又名盘肠痛、肠痛。多由小儿脾气不足,感受寒邪风冷,搏于肠间所致。症见腹痛曲腰,叫哭不已,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治以温运脾阳,行气止痛。用金铃子散或沉香
病名。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即猴狲疳。见该条。
病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
①指肺。《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②指两手之三阴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参见砭石条。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肺脏虚弱或它脏累肺所致的咳嗽。《医宗必读·咳嗽》:“劳役情志伤其内,则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其表现为起病缓慢,咳声轻微,并有脏腑虚损及
①《难经·四十四难》:“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七冲门之一。指大、小肠交界部位。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故称。②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原谓“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一说“在阴茎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