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为主,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属血虚者,因产时失血,阴不敛阳,虚热内生,症见微热头晕心悸腹痛绵绵,治宜补气血,调营卫,方用八珍汤;若症见午后热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冷,便秘尿黄,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一阴煎。属血瘀者,瘀血留滞经络,营卫不调,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块,或有臭味,小腹胀痛,拒按,治宜养血逐瘀、解热,方用生化汤加味;属食滞者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异功散;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斑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若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猜你喜欢

  • 鸳鸯豆

    见《中药材手册》。为相思子之别名,详该条。

  • 伏瘟证治实验谈

    书名。蒋树杞撰于1920年。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作者有保守思想,对西医抱排斥贬抑的态度。现有《三三医书》本。

  • 三消

    病名。①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亦称三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痛渴,二名痛中,三名痛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痛中也。三

  • 湿秘

    病名。见《济生方·大便》。指肠胃有湿而致的大便秘结。《景岳全书·杂病谟》:“湿秘……湿岂能秘,但湿之不化,由气之不行耳,气之不行,即虚秘也,亦阴结也。”参见五秘、虚秘、阴结条。

  • 肠遗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并有注谓:“一云二寸半。”近代多以中极穴旁开2.5寸定位。本穴《腧穴学概论》名肠道。

  • 胎毒瘰疬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瘰疬之由胎毒引起者。妊母素多恼怒,或气郁化火,或肝脾血虚有热,致儿禀受肝胆二经之热,生下后,于肝胆二经循行部位的耳前颈项间生核累累如珠。如发寒热者,先用小柴胡汤加当

  • 状如鱼胞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状如鱼脬、气胀、白睛浮壅。多因热邪壅遏于肺,气机不得宣畅所致。“此症气轮肿起,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若鱼胞”(《审视瑶函》)。严重者,白睛肿胀,高出黑睛。宜泻肺

  • 酒黄疸

    病名。即酒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又:“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参见黄疸、酒疸条。

  • 脾气不足

    即脾气虚。详该条。

  • 惊风七绝

    惊风危候。《丹台玉案》卷六:小儿惊风,爪黑者为肝绝,泻黑血者为心绝,日多盗汗者为胃绝,忽作哑声为肺绝,咬人者为骨绝,眼半开半合者为肾绝,口鼻干黑者为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