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为主,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属血虚者,因产时失血,阴不敛阳,虚热内生,症见微热头晕心悸腹痛绵绵,治宜补气血,调营卫,方用八珍汤;若症见午后热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冷,便秘尿黄,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一阴煎。属血瘀者,瘀血留滞经络,营卫不调,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块,或有臭味,小腹胀痛,拒按,治宜养血逐瘀、解热,方用生化汤加味;属食滞者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异功散;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斑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若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猜你喜欢

  • 早哺

    即下午,申时。《灵枢·病传》:“夏早晡。”

  • 张氏温暑医旨

    书名。不分卷。清·张畹香撰。撰年不详。本书介绍作者有关温暑病症的临床心得,包括舌苔辨、伤寒治论、湿邪、瘖疹、风温、热入血室、痢、疟、暑湿、伏暑等内容,能结合个人治案较深入地论析各病,在药用方面比较强调

  • 足趺

    足背。同足跗。

  • 噙化

    将药物含在口内溶化的服药法,多用于丸剂或锭剂。可按病情需要,含后将溶液缓缓吐出,如急性扁桃体炎,用山豆根、玄参制成的丸剂;或含后将溶液嚥下,如治肺阴虚证,用滋阴清肺止咳的丸剂之类。

  • 风尸

    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风尸者,在人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故名风尸也。”治疗风尸宜服甘草散、川大黄散、金牙散等方。

  • 崩中五色俱下

    病证名。指崩下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 血虚咳嗽

    病证名。指血虚引起的咳嗽。多因形役阳扰,阴血亏损,火旺克金所致。《症因脉治》卷二:“血虚咳嗽之症,盗汗自汗,潮热骨蒸,下午嗽多,形体黑瘦,五心烦热。”治宜养阴补血,敛阴降火。方用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天

  • 心坎

    胸骨下端剑突周围部位。古称剑突为心坎骨(见《伤科补要》卷一)。

  • 肢节肿痛

    指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多因风、寒、湿、热侵袭或瘀阻经络所致。《张氏医通·身体痛》:“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风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丹溪心法·肢节痛》:“如肢节

  • 伤寒嗽

    病证名。指寒邪乘肺所致的咳嗽。《类证治裁》卷二:“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加味麻黄汤。”《古今医鉴》:“伤寒咳者,脉紧,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一名伤寒咳嗽。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