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刺灸》针刺手法的轻重·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运针)时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针刺时手法的用量,应有轻、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
(一)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
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的在于通过手法的不同量,以激发经气,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同,加之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医者必须采用相应针刺手法的轻重刺激量,才能有效地调整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所以,针刺手法的轻重也是决定针刺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针刺手法轻重的量化要求
针刺手法轻重,目前尚无统一的量化标准。但是如果把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分为不同的强度,使之达到量化的基本要求,这要比无量化要求客观得多。针刺手法的轻重,大体上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即在针下得气基础上,施用轻微的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针下感应柔和,行针时间不宜长;中者,是在得气情况下,行针时的手法适当加大刺激量,针下感应明显,行针时间要适中;重者,则在原针下气至基础上,加大行针的力度,使针下感应强烈(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持续时间要长。拟定了一个量化要求,有利于临诊针治。
(三)针刺手法轻重的构成因素
针刺手法的轻重,不是单一的手法用量,而是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幅度、频率等直接有关。一般来说,粗毫针用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的指力较轻,刺激量就小,毫针刺入腧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量就小些。行针时的幅度、频率不同,与针刺手法轻重密切相关,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捻转的角度大于180^者,其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捻转的角度小于90^者,其刺激量就小。施行手法时的频率每分钟90次以上者,其刺激量大,反之每分钟60次以下者,其刺激量小。如何掌握毫针针刺手法的轻重,主要对针刺手法量化要求的各个方面基本熟悉后,多练常练,熟能生巧,就可做到心中有数,指下分明。
(四)针刺手法轻重与针刺补泻法的关系
针刺补泻法,是针对病证的虚实而施以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方法,《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针刺手法轻重。是行针时所用的刺激量,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施法、有同有异的关系。古代医家对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既有补法宜轻刺、泻法宜重刺的"轻补重泻"说,又有补法宜重刺、泻法宜轻刺的"重补轻泻"论,更有补法可轻可重、泻法可重可轻的"大补大泻"、"平补平泻"观。可见,尽管提法不同,经验各异,但都说明了针刺补泻与手法轻重的相关性,就是说针刺补法的刺激量有轻有重,针刺泻法的刺激量也有重有轻。单纯的针刺手法轻重,不能替代针刺的补泻刺法,而针刺的补泻效应产生,离不开手法的轻重刺激量。总之,针刺手法的轻重和刺激量的大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施术时,不能以医者的主观愿望而定,必须客观地依据辩证施治的原则,掌握"毋太过,毋不足"的刺激量,防止太过易伤正,不足则留邪之弊,以针下气至,切中病机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