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刺灸>催气、守气、行气

《中医刺灸》催气、守气、行气·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

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法: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可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3.弹震法:"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使针下沉紧:"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或用手指弹震,以振动经气促使气至。

(二)守气法

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也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常用的守气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min,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垫角度要大。

(三)行气法

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缺后要行气,使气至病所,气至前有效。施用各种促使经气运行的针刺手法,统称行气法。行气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循摄法:《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临床常用于经气不足,气行缓慢的病例。施术时,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道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

2.逼针法: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向上方。欲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医者施术时,要集中精神,意气于针,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运行。《席弘赋》在用此法时指出:"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说明施用行气手法时要配合呼吸补泻进行。

3.推气法:得气后,若气行不远时,可用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使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合,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反复施术,直至针下之气至病所。此即《金针赋》中"动而进之,推气之法"与《针经指南》中"推之则行"的行气手法。

4.按截法:针刺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经气上行。《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应用此法,必须掌握好针刺方向。如在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上,在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下。此外,要充分运用押手的按截,才能达到行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