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和保健

《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和保健·

中老年人对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难免遇上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不良刺激,造成心情压抑或精神过度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故应该加强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和改善中老年人的保健措施。

首先老年人应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规律,面对现实,调整心理状态。

一切生物都要经历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人类也是如此,人可以活到高龄,但不可能长生不老,永生不死。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曾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对待个人的生死存亡看得十分超然,而非常珍视名声和节操。他的躯干虽然消亡了,而他的爱国精神则光照千秋,永远为后代景仰。

世上总是以新人和新事替代旧人和旧事,社会总是不断前进,不断新陈代谢,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很好的比喻。老年人有了这样的正确认识,就将面对现实,深刻理解这些变动,冷静对待,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其次,妥善处理好各类消极的不良心理。老年人离开工作、退居二线或离退休之后,常有“人走茶凉”的感觉,待遇不如以往“优厚”,说话不如当年“灵验”,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也骤然增多等。凡此种种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往往会影响情绪,引起消极的不良心理。对待这类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既承认其客观事物的现象,还应顺其自然,不予计较,妥善对待。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不妨宽让谦虚一点,自得其乐,及时消除和“转化”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求得心理上平衡和舒畅,这对改善心理卫生和保健是很重要的。真正做到遇事不顺和心情不畅时能达观超脱;遇到苦闷、愤怒、忧郁和惊恐等情况,找些至爱亲朋,宣泄疏导,一吐为快;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担任一些社会工作,排遣赋闲,寄托情思,做到知足常乐。

应当着重指出,要做到心理平衡,还需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修养。一个人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个性、习惯和行为,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老年人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经验,去从事力不从心的工作,这既不明智,效果亦不会好,徒然增加精神负担。一旦从紧张而规律的工作环境,贸然退休赋闲,没有精神准备的人常有“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的感觉。

精神上不服老是值得尊敬的,但也应承认年事已高,往往力不从心,要适应新的环境,量力而行,才是避免引起身心不良的正确态度。反之,多愁善感,萎靡不振,过度担心衰老,缺乏乐观向上的情绪,焦虑不安,对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

此外,老年人经验丰富,阅历广博,以老带新,共同前进。但如果自信过高,主观固执,难于接近,则容易同青年人产生隔阂,形成“代沟”。老年人应意识到,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发展、习俗的改变和外来的影响,在青、老年之间,自然会存在若干思想和行为的差别。为此,彼此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客观现实的变化,老年人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特殊性格,不必要求晚辈或学生顺应自己并不完全符合时代的愿望。青年人也要体谅和熟悉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改变,并给予温暖及安慰,处理好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友好相处,互敬互爱,家庭和蔼,亲朋融洽,真正做到欢度晚年。

注意心理修养对保证健康的意义已受到普遍的重视。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两位学者经30年的连续观察,将青年时代的同学性格分为含蓄稳重、积极开朗和急躁易怒三型,30年后患癌症、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等老年病者,三组分别依次为25%、26.7%和77.3%。暴怒使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引起消化道痉挛、红细胞增多、血粘稠度增高,血凝加快、心跳增速、血压上升和冠状动脉挛缩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注意个人修养、陶冶性格、驾驭激情都是重要的保健措施。琴、棋、诗、画、音乐、戏曲等文娱活动,不仅给人艺术享受,并有益保健。科学家已证明,优美的乐曲通过感官传入大脑的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促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的分泌,起到调节心律和血流量以及安抚神经细胞活动;因此,具有心理和物理治疗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