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老年人的神经系统老化与心理、行为变化

《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老年人的神经系统老化与心理、行为变化·

老年人的神经系统老化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老化,主要表现为脑组织重量减轻和脑细胞总数的减少。人进入老年后,脑组织逐渐出现萎缩,致重量减轻,脑容积缩小,脑血流量减少。据报道人脑的重量由成熟期高峰至老年高龄约减少6%~11%,脑细胞总数约减少10%~17%,大脑皮层区的脑细胞数减少甚至可达45%,小脑约减少25%,每分钟每100克脑组织的血流量由79毫升下降至46毫升,耗氧率由3.7毫升减至2.7毫升。由此,老年人可出现一系列脑功能、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相关变化。

老年人颅神经和外周神经的老化,使神经介质循神经传导速度减低,而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和血供不足,亦可引起神经系统变性和功能下降。故随着老年人增龄,听觉、视觉、触觉和位置觉等敏感性降低,向中枢神经传导以及从中枢反馈的信息量均有减少,传导速度变慢,反射迟钝。因此,老年人只能胜任节奏较慢和活动量轻的工作。

不过,人类的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反应性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的神经细胞常可由剩余的神经细胞调动其潜力,补偿其功能。许多老年人的智能并不与增龄呈同步下降,可继续承担较大的负荷,维持较高水平的智力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许多老年人鹤发童颜,仍然头脑清晰,谈吐有序,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些均表示老年人的神经功能获得良好适应,呈现代偿充分的现象。

神经系统老化引起的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 表现于下述各方面:

记忆和学习 老年人一般先出现程度不同的“近记忆”衰退,对“远记忆”常保持较久,这是多数老年人生理性神经系统老化的现象,不足为怪。随着年龄继续增大,脑萎缩进一步加重,才出现“远记忆”逐渐减退。

“近记忆”衰退即对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衰退。平时常见到一些老年人,如把老光眼镜架在额前而还在到处寻找自己的眼镜;或把刚放在桌子上的一串钥匙一转身就忘了;昨天做过什么事,甚至刚才说过什么话,也可以忘得一干二净。这些现象都是“近记忆”减退的结果。反之,对很久以前的事,特别对留下深刻印象或饶有兴趣的事,还可以记得很清楚,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过去已数十年的事,如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情况下参军和入党,都还记得一清二楚。此外,对不熟悉、需“强记”的内容,如电话号、邮政编码和门牌楼层等不容易记住,但与生活有关或有逻辑联系的事情则记忆较好。

同记忆有密切关系的学习,一部分老年人也会出现学习困难。如果学习内容循序渐进,速度适中或较慢,老年人的学习成绩会好些;如果节奏紧张,进度很快,学习成绩就差些,甚至无法适应或不能继续学习。如果学习的内容和事例与老年人的生活经验相关,则较易理解和记住,学习成绩同年轻人比毫无逊色;若学习内容对老人来说较新颖或陌生,会使老年人不易适应,感觉奇特而茫然,学习成绩比年轻人就差得多。如果新观点、新思维与老年人过去的看法有矛盾,甚至完全对立,老年人则很难接受。因此,一般老年人对新鲜事物认识和理解较慢。

上述这些现象尚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丰富,逻辑思维保持良好,在需要记忆某些事情时,应注意工作方法,扬长避短,尽可能将所要记忆的材料纳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反复学习,多实践,多应用。如果工作仍较多,容易遗漏或搞乱,可随身备一记事本,将所要办的事顺序记录,常能给老年人带来方便,弥补因近记忆较差的不足,平时则勤于用脑,注意营养,保持身心愉快,适度脑力和体力锻炼,持之以恒,这也是保持记忆能力和延缓记忆力衰退的综合措施。

感觉和知觉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瞳孔变小,眼角膜和晶体透明度降低(若感模糊不清则有患白内障的可能),外界光度能到达老年人眼内的网膜大为减少。通常60岁的老人,其视觉感光度只有20岁青年人的1/3,常使老年人感光度不够。走路时光线要明亮些,阅读时灯光要稍强些。特别在清晨和傍晚,在阴暗处或楼梯口,老年人常感到光度不足。

听力下降在老年人更为普遍。据报道65至74岁老人中13%有听觉迟钝,75岁以上的26%有听觉缺陷。高频音衰退的程度比低频音出现得早而且明显。80岁时日常交谈,语言理解比青壮年下降25%或更甚。讲话快,内容新,言句复杂,周围有其他干扰声音(如别人在谈话或无线电在广播等),老年人的听力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他如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在老年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减退。

老年人应对这些改变有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有的老年人觉得自己耳聋眼花,食之无味等,为之诉苦不迭。其实都是老年人知觉和感觉下降的直接结果。日久会使老年人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出现困难,会有对周围发生的事物产生与已无关的感觉。有的人感到孤独和淡漠,有的人出现多疑和易怒,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调适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老年人虽然感觉不灵敏,但长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造诣可以帮助人们深刻思考和精细地分析事物本质。老年人的知识更新和对新生事物提高认识同样应取积极态度,这也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反应和动作 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反应稍慢一些,动作迟缓一点都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当老年人面前出现一位久别的老友或是陌生人时,常需审视良久,才能反应过来。

且常难于适应节律紧凑和速度迅捷的工作。如果情况许可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供思考和操作,老年人较青壮年做得也许慢一步,但往往更精细、更正确,出现的错误较少,如果需要快速决断和即时反应时,老年人就会无法应付,做得既慢又易出现差错。城市中老年人容易受交通事故损害,与老人无法瞬间作出回避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正确反应有关。而日常生活中有充裕时间而不需忽忙完成的事,如阅读、写作、下棋、作画、养鸟和护花等,老年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根据各人的健康状况,从事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工作,借以怡养身心。完全没有必要悲观消极、自寻烦恼。

思维和智力 评价一个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十分复杂的专门学问。对老年人来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老年人对概念、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即使已届高龄,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而另一些人随着增龄,思维能力和智力则逐步衰退。这种存在于同是老人之间的差别,显然同全身衰老和健康状态的好坏有关,但是同时也同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和文化素养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勤奋好学、关心周围环境的改变,研究新鲜事物的规律,主动思考,努力实践,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状况,常能使人保持良好的智力状态。高龄老人的体力活动受到限制,但“健康”老人的脑力活动,仍可与青壮年人媲美而并不逊色。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和现代,国内和国外都是屡见不鲜的。如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于82岁写完小说“我不能沉默”,意大利雕塑泰斗米开朗基罗于88岁设计圣玛丽教堂,德国诗人哥德81岁完成长诗“浮士德”,美国黑人作家杜波依斯93岁完成了长篇小说“黑色的火焰”三部曲。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百岁后完成其第二部中医巨著“千金翼方”,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近代文学巨匠巴金80多岁仍勤奋创作,90岁以后仍为“现代文学博物馆”出谋划策;著名儿童作品作家冰心女士已94岁还时时不忘创作;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也在80多岁时到边疆采风,90岁后仍为普及音乐教育出力;至于105岁寿星朱屺瞻老画家还在作画,闻名世界。在各条战线上的许多老年人迄今仍在精力旺盛地指导科研和生产经营等活动,为我国的繁荣昌盛继续作出贡献。

个性特征 一个人心理个性的特征,从幼年生长发育开始并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地形成。老年人的个性特征通常是青壮年时期原有性格的延续、加强、发展和变化,都是经历常年累月的生活、学习、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慢慢积累而形成之特定的气质,性格特征往往比较稳定。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谓老年人已经形成的个性是不会轻易出现巨大变化的,例如自信、神经敏感或情绪安定与否、能否与人相处或善于交际等个性,都是比较稳定的;而迅速反应、精力充沛、自我控制能力等则因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些变化到了75~80岁的老人就显现出来了,但各人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健康水平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个性发展。

老年人总是小心谨慎,个性保守和固执。但心理学家却证明,这些个性特征只是相对而言,是有条件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激励机制鼓动下,也能敢冒风险,深思熟虑并不就是固执刻板。个性“难移”并不是不能改变,老年人只要加强自身品性修养,某些因年龄增长而带来个性弱点,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老年人的行为改变 老年人的性格与青壮年时代的个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脑组织退化变性尚在轻度阶段,常不出现行为偏异。随着年龄继续增长,脑组织进一步衰老,脑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其性格和行为就出现异常变化。例如处事认真的人,可以变得生硬固执,甚至急躁怪辟;好清高高雅的人,可发展成不理睬别人,独善其身。有的老人可变得与既往截然不同,如若两人。例如和蔼可亲和性格随和的,可变得嫌恶别人,甚至任性粗野;作风正派和意志坚定的,也可变得轻浮庸俗。对这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改变,周围的人应予以体谅和同情。但作为老人本身亦应有点自知之明,加强自身控制力,避免性格上原来较隐蔽的弱点,向极端方向发展而暴露无遗。至于脑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进入“早老性痴呆”时,出现表情冷漠、智力下降、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不能进行数字计算等应该去找专科医师咨询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