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伤寒论纲目>卷十四

《伤寒论纲目》卷十四·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纲】仲景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目】朱肱曰。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别行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络舌本。伤寒热气入脏。流于少阴之经。

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入经。发汗吐下后。脏腑空虚。津液枯竭。肾有余热。亦渴。故病人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知少阴经受病也。

问。伤寒何以须诊太溪脉耶。答曰。太溪穴。是足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病患有命门脉者活。无者死。仲景云。少阴手足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太溪七壮。故伤寒必诊太溪。以察其肾之盛衰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答曰。此名少阴也。少阴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汤。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问。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症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症者。直攻少阴。亦必先自太阳次传而至。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但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汤。手足指微寒冷。谓之清。此未须服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目】危亦林曰。发汗则动其经气。便有夺血亡阳之灾。故所戒也。

韩祗和曰。亡阳无阳。亡与无同。无阳则其邪为阴邪。阴邪本宜下。然阳已虚。尺脉弱涩者。

复不可下。宜用温矣。

魏荔彤曰。此乃申明少阴病。应审之于脉。而知其经病脏病。为直中寒邪。为传经热邪。而分应汗不应汗。应下不应下也。盖少阴为病。直感乎外邪者。有经受脏受之不同。其连及乎太阴者。

又有传经为热。直感为寒之不同。皆不容不辨。如脉不紧而微。此经邪欲愈乎。再手足温。必自愈。

而无俟发汗也。不然。是脏邪初感。即见阳微之象。更无事于发汗伤正也。此无论其邪在经在脏。

发汗。阳必随汗而亡。少阴阳亡。必难治矣。此应审其经邪脏邪而禁误汗者也。再或阳本虚。尺脉弱涩。或为传经热邪乎。是少阴大承气症也。然见此脉不可下也。况为直感肾脏之寒邪耶。方用附子四逆等汤温之不暇。顾可下乎。此又就传经热邪直感寒邪谛审之而不可误下也。吾曾言六经皆发汗。

今仲师言不可汗。何也。盖少阴病。阴阳俱紧。审其为在经之寒邪。则附子麻黄甘草汤。原为发少阴之汗而设。如不紧而微。在经邪欲愈。尚不可汗。况脏邪乎。至于别条阴阳俱紧而反汗出者。

则是阴邪逼出之汗。与发汗无与。是又为少阴脏病。故愈不可发汗也。

六经原俱可汗。五脏原俱不可汗。何疑焉。然六经见阳微之脉。俱不可发汗。不止少阴见微脉。

方不可发法也。又何疑焉。

【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苔滑者。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

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目】朱肱曰。问阴症有发热者乎。答曰。太阴厥阴。皆不发热。只少阴发热有二症。仲景谓之反发热也。少阴病初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脉沉。发汗则动经。此大略之言耳。脉应里而发热在表。亦当以小辛之药泄汗而温散也。仲景云。伤寒之病。从风寒得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须用温药少汗而解。

杨士瀛曰。有咽痛复吐利见症。方是少阴病。不然是风寒两伤之脉紧汗出矣。咽痛者。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其脏属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复吐利。水无制也。

庞安常曰。阴阳俱紧。伤寒脉也。伤寒本无汗。反汗出者。无阳以卫其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反出也。少阴之邪不出。所以咽痛吐利。皆少阴本症也。于此而可不用少阴温经散邪之法乎。脉紧。

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阴寒内泄也。手足反温。阳回也。阳回则阴退。故紧反去。为欲解也。

夫寒邪在阴。而脉紧得自利。脉暴微。手足温。紧去欲解者。犹之邪在阳。脉数而热。得汗出。脉和身凉数去。为欲愈也。

柯琴曰。少阴脉络肺。肺主鼻。故涕出。少阴脉络舌本。故舌苔滑。少阴大络注诸络以温足胫。

故足冷诸症。全似亡阳。口气出。唇口燥干。涕出。此为内热。脉紧蜷卧。舌苔足冷。又是内寒。

此少阴为枢。故见寒热相持。病虽发于阴。而口舌唇鼻之半表里。恰与少阳口咽目之半表里相应也。治之却与少阳不同。紧去则吐利止。其人可安。此据脉辨症之法。

三条。亡阳脉症。四条。阳回脉症。玩反温。前此已冷可知。微为少阴本脉。烦利为少阴本症。

至七八日。阳尽阴复之时。紧去微见。所谓谷气之来也徐而和矣。

【纲】仲景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目】魏荔彤曰。少阴病。不外直中。传经寒热二邪。然于其入也。分寒热必清。于其出。则不必分寒热。竟言出而得愈而已。然症脉必明辨之。而后临事不惑。如本少阴病。何忽类太阳之中风。少阴有直中之寒。必无直中之风。如有直中之风。则为风中肾脏之症。与伤寒中传经热邪。固不相涉。即与伤寒中直中寒邪。亦不相涉也。盖少阴症。忽变为似乎太阳之中风也。何以见之。以其热自发。汗自出定之也。

少阴之反热。反汗出。乃内真寒外假热。直中寒邪内所有之症也。本文未尝发热汗出。吾以为本文所有也。何言之。以脉见阳微阴浮。而知其人必发热汗出也。在少阴直中寒邪之脉。见沉紧。是阳紧而阴沉也。在少阴传经热邪之脉。见沉数。是阳沉而阴数也。今阳见微。是不紧也。原为直中之寒邪将散。故变紧为微。且不沉也。原为传经之热邪将散。故变沉为微也。再阴脉见浮。是不沉也。

原为直中之寒邪将散。故变沉为浮。且不数也。原为传经之热邪将散。故变量为浮也。此足见少阴病。不论寒邪热邪。见此阳微阴浮之脉。俱为欲愈之几矣。又何以知其发热汗出也。于太阳原文知之。太阳中风原文云。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少阴见阳微。即太阳之浮脉也。再阴脉浮而不沉。非弱之义乎。于此知其阴病转阳。里邪透表。必发热汗出。见欲愈之神理也。发热则阴寒已微。况脉不见沉紧。则非内阴逼阳于外之反发热也。汗出则里病已除。脉又不见沉细。则非阴盛逼阳出亡之汗自出也。此皆辨析于毫厘。而虚实寒热。进退真假之理。跃如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目】方中行曰。不伸曰蜷。阴主屈故也。症俱见而脉不至。阳已绝矣。不烦而躁。孤阴亦欲自尽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目】朱震亨曰。手足不逆冷。阳足拒阴也。阳虽微。尚能内拒。正阳犹存于中。而阳气犹充于四肢。阴病中得此。岂有死理哉。设或脉有不至。不过阳气衰微。不能快行于经隧间耳。非脉绝也。灸少阴本穴者。就其经行之道路。扶其阳气。使得宣通。则脉必自至。而吐利亦自止矣。曰七壮者。不必定在一处。凡少阴之经。起止循行处。皆可灸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

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朱肱曰。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症。盖阴症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者。亡阳也。

【纲】仲景曰。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目】柯琴曰。脉者。资始于肾。朝会于肺。肾气绝。则脉不至。三部手足皆至。是脉道大通。

根本俱足。非暴出可知。故所致之脉和调。虽大烦不解。亦不足虑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目】朱肱曰。少阴病。始得。发热脉沉者。固用本汤矣。若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症者。亦须微发汗。麻黄附子甘草汤。此不可不知也。若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者。大柴胡去大黄。

张介宾曰。太阳症似少阴者。以其发热恶寒而脉反沉也。少阴症似太阳者。以其恶寒脉沉而反发热也。如仲景曰。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若不瘥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以及本条。此二症。谓在太阳。其脉当浮而反沉者。因正气衰弱。里虚而然。故当用四逆。以里虚不得不救也。病在少阴。当无热而反热者。因寒邪在表。犹未传里。故用本汤。以表邪不得不散也。

此二症者。均属脉沉发热。但其有头痛。故为太阳病。无头痛。故为少阴病。但在少阴而反发热者。

以表邪浮浅。可以汗解。其反犹轻。在太阳而反脉沉。以正气衰微。虽施汗下。其反为重。由此观之。可见阳经有当温里者。故以生附配干姜。补中自有散意。阴经有当发表者。故以熟附配麻黄。

发中亦有补焉。此仲景求本之治。其他从可知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乃少阴肾脏病也。骨属肾。肾寒故骨俱痛也。即此一端。盒饭急救其脏中之阳。宜用本汤也。

【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

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目】庞安常曰。五条。不言症。非无症也。少阴之症自具。不必言也。独云脉沉。则寒邪坚实凝固。脏中将有灭阳之势。可知。是即脉一端。盒饭急温以救阳也。

柯琴曰。首条。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

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

仲景凡治虚症。以里为主。此是伤寒症。然脉浮表热。亦是病发于阳。世所云漏底伤寒也。二条。诸症皆麻黄。是病为在表矣。其脉当浮。今反沉。此为逆也。当凭脉之沉而为在里。阳症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而为阳。虚寒反据于里。是真阴也。三条。脉弱而微热。非相火也。膈上有寒饮。故呕也。四条。脉微欲绝而见吐利交作。下利清谷之症。是气血丧亡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阴症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脉俱沉细欲寐者。少阴症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

少阴病。口燥舌干而渴。急下之。不可缓。大承气汤。若脉沉而迟。四逆汤温之。盖以口燥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其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里无热。但苦烦愦。默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顺汤。古人恨其热不堪用。

云肾病而体犹有热。可服仲景四逆散。若已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厥冷。乃无热候。可增损四顺汤。

少阴症。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络焦。故口燥咽干而渴。即宜急下。非若阳明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症。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亦须急急下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柯琴曰。此比上条脉症皆轻。热微厥亦微。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纲】仲景曰。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目】杨士瀛曰。加猪胆汁于通脉汤中者。反佐之法也。必有阴盛格阳之症。故用之。观白通汤可知。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柯琴曰。寸脉沉迟。气口脉平矣。下部脉不至。根本已绝矣。诸症皆内外。水谷之道俱绝。故此为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生气将绝于内也。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而阳可回也。

三条四条两症。不呕不烦。反佐而服白通。外灸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鳌按。三四条之生死。总以脉为凭【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目】柯琴曰。首条。虽无外卫之微阳。亦未见内寒诸险症。二条。当汗而反下。下后又发汗。

以至纯阴无阳。而脉沉微。此四逆之变剂也。三条。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亦即干姜附子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目】鳌按。脉象空虚。故为亡血。促为阳脉。阳虚而促。理固然矣。然阴气太盛。亦往往见促脉者。总之促结代。皆是虚脉非灸不可。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喻昌曰。与白通反至厥无脉。干呕而烦。此非药之不胜病也。以无向导之力。宜其不入耳。故复加人尿猪胆汁之阴。以引阳药深入。然脉暴出死。微续生。亦危矣哉。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

【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宜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通脉四逆汤救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喻昌曰。下利里寒。种种危殆。其表反热。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恶寒。而手足厥。脉欲绝。明系群阴格阳于外不能内返也。故仿白通之法。加入四逆中。以入阴迎阳也。

魏荔彤曰。脉者本阴阳相合而无间之神也。今阴独阳无。脉故微绝。必复回其阳。俾与阴两相调匀。而后脉可得通。酌用四逆为主。更增减之。使阳回脉通。此于脉出不出。见愈不愈之机。从至险处立救法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此条比之上条。其症较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目】王肯堂曰。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症亦有发热者。此表解也。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此表寒也。时时自烦。

不欲近衣。此里热也。

魏荔彤曰。此不言下利。则阳旺于中焦。较他条下利而利自止者。又胜。虽恶寒足蜷。亦见少阴症象。然阳时烦而阴不躁。且欲去衣被。内有阳存。不须言矣。不但当辨其经邪脏邪。为温为汗。

本易为力。且当识其烦而欲去衣被之故。为阳存之有余。而扶阳抑阴。亦不可过为猛烈矣。此又阴病见阳症易治之一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阴寒内竭。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发赤色。非热也。若误投寒凉之剂。即死。又夹阴伤寒。虚阳泛上者。亦面赤也。但足冷脉沉者。是又烦躁面赤。足冷脉沉。不能饮水者。

此阴极也。宜温。

柯琴曰。上条。是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冷。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赤。阳郁于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出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下条。脉症较轻。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鳌按。诸家面色之说。详在少阳经症。互参之可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李杲曰。内症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症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此又内外症之不同者也。

王肯堂曰。下利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陈士铎曰。少阴症。下利虽止。而头眩晕。亦是死症。盖阳虽回而阴已绝。下多亡阴。竟致阴绝。而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乱动。所以眩冒。此阳欲脱而未脱。补其阳而阳气生。阳生则阴之绝者。可以重续。阴生于阳也。方用参桂汤。人参二两。肉桂二钱。参能返阳气。桂能走肝肾。兼补阴也。

【纲】仲景曰。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目】鳌按。发热头痛。病在表。本太阳麻黄症也。脉当浮而反沉。故为逆。

【纲】仲景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柯琴曰。呕而无物。胃虚可知。吐惟涎沫。胃寒可知。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寇宗曰。此条脉症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自解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朱肱曰。间阴症有衄血者乎。答曰。阴症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无汗。强发而动血。则有之耳。

刘完素曰。衄为热。无寒。是以三阴无衄。如本条是名下厥上竭。非衄也。

戴原礼曰。少阴初得病。医误以发汗法。迫血动经。妄行而衄。其血水独出于鼻。或口耳目。

又有阳陷入阴。四肢厥逆。医见其厥。谓寒邪在表。从而汗之。当下反汗。以致动血。故谓下厥上逆。为难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以此也。要知汗出不彻。为阳之衄。发汗动血。为阴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魏荔彤曰。少阴病而厥。近于肾脏直中寒邪矣。然肾脏直中寒邪。则阴寒之气。有厥必逆。厥者。风也。逆者。寒也。少阴之邪。必输厥阴。风水相连。阴寒下凝之象也。今但厥不逆。是谓之热厥。厥仍风也。不逆者热也。亦风水相连。热邪上冲之象也。但厥二字。既知为传经热邪矣。而又有无汗似寒以混之。不知无汗者。阴血素亏也。热邪虽在少阴。由厥阴上冲。而阳盛阴亏。则无能化液而出。此少阴热邪。所以愈炽了。设误为直中之厥逆而温之。谬矣。或强发汗。汗不出而动血。血即不能作汗。上分阴分素亏之血也。为温经散寒猛烈之剂所鼓荡而走阴分。血热妄行。邪害空窍。不择何道。从耳目口鼻而出。此误为直中之寒邪。妄发其汗所致也。于是在下肾经愈热而厥愈甚。在上之血分愈竭。而阴愈亡。名曰下厥上竭。上下阴亡。则孤阳无附。必有脱离之势矣。故难治。妄发少阴阴分之汗。其害之大如此。厥而不逆者。手足温也。然就无汗言之亦准。厥而有汗。乃真寒逼阴外亡之象。故为直中之少阴。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里而不外越。故厥者少阴有邪。而无汗者邪热内耗也。斯可定为传经之热邪。无疑矣。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悸

【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发少阴汗也。

【目】鳌按。上咳下利。津液丧亡之故。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朱肱曰。有少阴症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真武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

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小青龙汤。病在阴。真武汤。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咳佳。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寇宗曰。又咳呕。又烦渴。非肾水不升之故而何。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朱肱曰。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目】鳌按。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也。以其为肾水凌心之故。故亦列少阴款中。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乃申解少阴传经热邪。有挟水饮为患者。不得误为寒邪也。盖少阴之热邪。

充周于上下。流布于四肢。固已。然水饮一症。亦有入热邪而俱混者。不止他条直中之寒邪。兼水饮为患也。今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此纯类于少阴直中寒邪之症也。然口渴心烦不眠。则非直中之寒邪。而为传经之热邪矣。盖阳烦而阴躁。至不得眠。烦而不躁。则为阳邪甚的矣。知此则口渴下利。固热邪为之。而水饮挟阻其气化。阴阳不分。上下不通。下利口渴。所以滋甚也。本汤五物。

无一非走阴经。以之淡渗阴经水饮。推之三阴水饮皆可用。但加减引经之味可耳。问。原文并无水饮症。何以知水饮兼混。曰。观其咳而不咽痛。口不燥。即知虽为传经热邪。惟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津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寐。于少阴但欲寐。阴症中见阳症。非传经之热。兼水饮之湿。何物乎。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魏荔彤曰。不吐心烦但寐。则阴寒凝聚于下。而孤阳浮游于上。可验。五六日久。脾阳亦失令而自利。胃津以利耗而作渴。且阴盛于下。阳必逼处于上。曰虚。知下虚而上实。实、邪实也。引水自救。以理论之。虽渴。未必能多饮水。或多饮多尿。尿色淡白。则少阴肾脏为真寒。而非假热。足以相惑也明矣。以此知少阴病形悉具。全在小便色白。盖赤白分寒热也。白为下焦虚寒。

寒水不能收制。将为饮一溺二。倾泄不禁矣。法容不灸与温兼行耶。仲师为少阴肾脏里症言之如此。

再者。少阴肾脏为病。内素虚寒者十之六七。外寒乘入者十之三四。无内寒则不能召外寒。君子平日。宁可不以命门之火为实。而用啬道乎。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纲】仲景曰。少阴脉沉细。手足冷。或时烦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

【目】吴绶曰。本条之外。又有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者。白通加猪胆汁人尿主之。又有厥阴蛔厥。体寒烦躁吐蛔。口燥舌干。但欲凉水浸舌及唇。时不可离者。理中汤加乌梅。大抵阴症发躁烦渴不能饮水。或有勉强饮下。良久复吐。或饮水而呕。或哕逆者。皆内寒也。

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则不能饮。或有能饮不吐。复欲饮者。热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咽干口燥

(附不能言)【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目】朱肱曰。脉沉迟。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阴症也。病源云。此为下部脉都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瓦斯上冲。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也。伤寒脉阴阳俱紧。如本条云云。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本粉传之。咽喉痛者。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通脉四逆去芍加桔梗汤、麻黄升麻汤。选用。又有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

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利。始用半夏桂枝汤。次四逆散。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戴原礼曰。亦有初得病。头痛发热。无阳毒少阴诸症。而咽自痛者。此因感冒后。顿用浓衣被堆壅。或用蛮法。服姜汤热酒即卧。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热。欲取凉快。致为外邪所袭。既有风寒。

又有热壅。宜参苏饮。倍桔梗。加木香五分。或消风百解散。或五积散、败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闵芝庆曰。此寒邪在少阴本脏而非经病也。当咽痛而又吐利。利为少阴本症。吐而咽痛。则孤阳欲飞脱于上矣。急救欲亡之阳。真武四逆附子等汤。可选用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太阳阳明咽痛各一症。悉属热也。太阳治以半夏散。阳明治以四逆散加桔梗。

少阴咽痛有六症。热症四。寒症二。热者治以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寒者治以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厥阴咽痛一症。亦热也。治以桔梗汤。咽痛皆属热。何独少阴二症寒耶。其一以汗多亡阳。故用干姜、附子以复阳温经。其一以阴盛格阳。故用通脉四逆以散阴通阳。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目】王肯堂曰。此宜麻黄升麻汤。

柯琴曰。此为下厥上绝。阴阳离决之候。故咽痛不利。为水谷之道绝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目】张元素曰。或云。六经皆不言咽痛。惟少阴有咽痛咽伤。何也。夫少阴咽痛。乃经络所系。盖少阴脉循喉咙。系舌本。故有咽伤痛之患。内经曰。少阴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干嗌及痛。

此经脉所系。邪气循行而致然也。

方中行曰。猪肤。本草不载。但猪属亥。宜入少阴。肤乃外皮。宜能解外。其性则凉。固能退热。邪散而热退。烦满可除也。白蜜润燥以利咽。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胜水。利可止也。意者义取于此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耶。上下充满之症。立法以滋阴散热为义。盖少阴之邪。上冲为咽痛。为心烦。热之性升也。为便血。为便脓。阴之性降也。又有上下充周。热邪弥漫者。如下利。

犹之阴之降也。咽痛胸满心烦。犹之热之升也。无非邪在少阴。既内耗其真。复交乱三焦使之然也。法用猪肤。猪亥水。肾蓄也。其肤主太阳。能入肾滋阴。兼透表散邪之用。佐蜜甘寒。上炎之焰熄。白粉淡渗。下利之路分。一剂而三善备焉。盖肾脏原无散法。散药又必用辛温。今热邪在内。

非散不可。辛温又不可。因另出此法。以甘寒之味。佐原属肾经之物。带太阳表性者。入其中以导之出。肤乃肉外皮中之薄脂。浮而外发之性也。亦如石膏以辛凉为发散之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目】苏颂曰。咽痛而无下利心烦胸满等症。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热微。故用轻剂。

魏荔彤曰。少阴之邪。惟其缘木而升。所以于其传也。必传厥阴。亦升降之理也。太阴降而少阴。少阴升而厥阴。三阴中之升降也。比之三阳之表里亦然。盖气之行也。无论病气与正气。皆以往复屈伸为义也。

鳌按。下条之症。比上条较重。故非甘草桔梗。甘缓辛开。轻清之物可治。必用半夏之苦。开而兼泄。桂枝之辛。升散其热。甘草之缓。缓其炎焰。其义如此。喻氏谓半夏涤饮。桂枝散邪。犹非的义。盖本方用桂枝半夏。并非发汗解肌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吴绶曰。少阴脉疾。可下。脉沉。附子汤加知、柏、五味子、麦冬、花粉。若虚热。病后烦热不解者。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花粉。凡汗吐下后。口燥咽干。此津液衰少。肾水不升。虚火上炎也。生津益气汤。脉沉微。足冷舌燥。难治。其少阴有急下以救肾水之例。若虚人水竭火燥不可下者。以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麦冬、五味、花粉、知、柏。以滋水也。

赵嗣真曰。活人谓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口燥咽干。然非独脾脏有热。脾主太阴。太阴腹满而咽干。此可言脾热。特一症耳。余皆非也。如白虎加人参汤。口舌干燥者。表里俱热也。口苦咽干者。少阳经热。或阳明中风也。口燥咽干。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少阴经热也。咽干烦躁吐逆者。误汗。津液少。而欲作阳明内热者也。如上数症。岂亦脾脏有热哉。

鳌按。伤者。痛久而伤也。火灼则疮生。邪热壅于胸膈之上。故不能语言。声出于喉。咽病则喉亦病。肺金为邪火所制。故声不出。其症较重于咽中痛。皆治之迟误也。半夏开散。鸡子清凉润。

故必治以本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数方。皆为少阴热邪在经。上冲为咽痛而立之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未深入之时。

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以全肾也。正经自病。其邪深入。宜急下之。若燥则死。肾水干燥之故也。

张元素曰。承气汤。阳明当下之症宜用。少阴亦用。何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胃土燥则肾水干。以二三日则口燥咽干。是热之深。传之远也。故曰。急下之以全肾水。夫土实则水清。谓水谷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干燥。此胃土实热致然也。下利色青。

青者肝也。乃肝邪传肾。缘肾之经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由是而心下痛。故急下以去实热。

逐肾邪。其六七日腹胀不大便。以入腑之邪壅甚。胃土胜。则肾涸。故急下以逐胃热。滋肾水。盖阳明与少阴。皆有急下之条。然而症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是以皆用大承气也。

王肯堂曰。按舌干轻。咽干重者。盖咽舌虽皆通于少阴之络。而舌又为心之苗也。伤寒喜阳而恶阴。故舌干轻。

喻昌曰。热邪传入少阴。逼迫津水。注为自利。质清而无渣滓相杂。色青而无黄赤相间。可见阳邪炎威之极。反与阴邪无异。但阳邪传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干燥。设系阴邪。必心下满而不痛。口中和而不燥。必无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阴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柯琴曰。少阳脉下胸中。故胸烦。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阴经出络心。故心烦。是病在里之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喻昌曰。自烦欲去衣被。真阳扰乱不宁。然尚未至于亡。故用温法可治也。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故不烦。尚可施回阳之法。若加躁扰。则阳已离阴。阴孤求侣不得。所谓阴躁者也。

上吐下利。因致烦躁。则阴阳扰乱。而竭绝可肤。更加四逆。是中州之土先败。上下交征。中气立断。使早用温中之法。宁至此乎。

魏荔彤曰。脉微沉细。但欲卧。此少阴本病。然应无汗而汗出。阳将亡于外矣。虽未躁而烦。

阳已动而欲离其舍矣。自欲吐而无可吐。寒邪上逆阳脉而冲矣。至六七日之久不为治。加以自利。

则正阳益虚竭。阴寒愈凝固。迨至烦而且躁。则下利烦躁之死症见。但欲寐者。反不得卧寐。阴扰阳乱。枢纽已脱。亦必死之候也。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发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目】鳌按。此二条。皆回阳之法。厥阴者。肝脉。灸。灸其俞。所以使阳回也。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为阳虚。用姜附以回阳。用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除。柯氏所谓阴阳双补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少阴病下利。固宜用白通汤升阳温中之法矣。若不早治。至于既吐且利。手足厥冷。寒邪之侵凌。微阳之扰乱。已见端矣。甚则阳为阴侮而烦生。阴欲凌阳而躁作。内实真寒。

外现假热。此阴躁之死症欲成矣。非急急助火之源。何以消严寒之势乎。四逆汤。苏脉之沉也。

附子汤用芍药。引阳入阴。术苓兼治脾土。以胜肾邪。白通汤升阳止利。吴茱萸汤兼温厥阴。各温法之不同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朱肱曰。伤寒阴盛格阳者。身凉。脉沉细疾。烦躁而不饮水者是也。若欲引饮者。非也。

不欲饮水者。宜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药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柯琴曰。脉暴出者。孤阳独行也。微续者。少阳初生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心烦不得卧。而无躁症。则与真阳发动迥别。盖真阳发动。必先阴气四布。

为呕为利。为四逆。乃致烦而且躁。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烦不卧。而无呕利四逆等症。是其烦为阳烦。乃真阴为热邪煎熬也。故必解热生阴以为主治。少缓则无及矣。

朱肱曰。伤寒阴症似阳者。阴发躁。反厥。物极则反也。大率以脉为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

无如此最验也。假令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症也。身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若不看脉。以虚阳上格之燥。误为实热。反与凉药。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仲景少阴病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也。

如本条里热甚而里不和。则又以黄连阿胶汤主之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吐利止而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目】喻昌曰。下利六七日。本热去寒起之时。尚兼咳渴心烦不眠等症。则是热邪抟结水饮。

以故羁留不去。用本汤以利水润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柯琴曰。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盖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

心火不降耳。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设使到七日来。以阴阳俱紧之脉。不发热反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也。反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病有水气为兼症。当于温里之中。寓镇奠之义。盖兼水气。则不特寒邪。亦湿寓焉。如二三日不已。就脏邪言也。至四五日腹痛。必隐隐常痛。乃寒湿凝滞之象。

非时痛时止之热痛也。且寒湿痛必兼满。按之少可。而非热痛不欲近人也。且验小便不利。湿盛而气壅也。单为寒。色白且利。兼湿。虽白不利。此寒热之可据者也。且单寒。则身体骨节痛而不沉重。兼湿。则沉重多而痛少。故先言沉重。后言疼痛。就缓急言也。或自下利。亦湿邪下注。惟小便不利。则大便湿行。种种审谛。知其人有水气兼寒邪。得中少阴。亦如太阳有水气。更感风寒。

以水气为兼病。而治法必当更为推求也。咳呕皆水气上逆。亦有小便自利者。则寒湿又兼虚气不能收摄之故。膀胱与肾表里。水气浸淫于腑。阴寒固冱于脏。法当温脏回阳。以治寒邪。燥脾暖土。

以制水气。故主真武汤。而以附子治寒邪。其余治水气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腹痛小便不利。乃热在下焦。熏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利久不止。肠胃间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不消。利不止。危矣。故用本汤以固涩之。

【纲】仲景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

【目】庞安常曰。下利。里寒也。身疼。表寒也。先温里。从本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热邪。散见四末。热极似寒。手足逆冷之症。不可误认为寒。逆而妄治也。少阴病。热邪能弥漫于上下。亦能流行于四肢。可以为热厥似寒厥以误人。此少阴病热极似寒。寒极似热。大有真假。当详为考辨。不可就病言病。失毫厘而谬千里也。如四逆。本寒邪也。

或咳或悸。即热邪上冲。咽痛心烦之变出者也。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即热邪下行。热在膀胱。下血下脓之变出者也。然则此逆非寒逆。直可名之曰热逆也。夫热。但厥不逆。兹何以曰热逆。不知寒固逆而厥。热逆亦厥。有阴阳不顺接之厥在内。有真热似寒之厥亦在内。不容不严辨也。于此等症。必合脉与症以为辨。他条沉数二字。原足以定传经之热邪。合观诸条脉沉。复微而紧细。又足以定直中之寒邪。再按他条之症口中和三字。亦足以知内为真寒。咽中痛三字。亦足以知内为真热。明乎此。则少阴前篇之大热似寒。少阴后篇之大寒似热。俱可洞如观火矣。此皆最要之处。

生死关头。温凉失度。顷刻人亡。岂细故乎。仲师于此用四逆散。名亦四逆也。而汤散之义不同也。

凡厥逆中。自有寒湿杂合。所谓阴阳不顺接也。至于诸痛。亦必杂合交结方痛。故药亦杂合。

然后专寒专热之品。可开结止痛也。泄利至于下重。即滞下之意。金匮要略主用小柴胡。亦杂合寒热之治。故四逆散一方。近小柴胡。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纲】仲景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目】鳌按。本条纯阴无阳。阴寒切肤。故身体痛。四肢无阳。故手足寒。阴寒内注。故骨节疼。则此身疼骨痛。虽与麻黄症相似。而寒热阴阳。彼此判然。

此身体骨节疼痛。固非太阳之症。并非少阴之经。直属少阴之脏。盖肾主骨。肾寒故骨疼。即此一端。盒饭急救其脏中之阳矣。舍附子汤。曷足以济。

【纲】仲景曰。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汗之。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目】柯琴曰。病为在表。脉当浮。今曰脉反沉。此为逆。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

表宜温散。里宜温补。先救里。治其本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成无己曰。蜷者。屈缩不伸也。皆阴寒之极。虽在阳经。见是症者。即有表症。亦宜用温经之剂。桂枝附子是也。况在三阴。里寒下利厥逆者乎。四逆之类。其可缺诸。若有阴无阳者。

为不治。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目】魏荔彤曰。少阴寒邪。固有在经在脏之不同。而治之之法。必以存阳为第一义。脏邪温之。固存阳也。即经邪汗之。亦存阳也。舍此无他计也。如前条利忽自止。则阳盛于中焦。不致随阴沉陷。恶寒蜷卧。虽纯为阴寒之象。而手足能温。则真阳自在。于此审其为脏邪。温之固易。即审其为经邪。汗之亦易。

故曰可治。又如本条。并不下利。则阳更旺于中焦。虽恶寒足蜷。亦见少阴症象。然阳时烦而欲去衣被。内有阳存。而扶阳抑阴。亦不可过为猛烈也。其经邪脏邪之当审。而温之汗之。又不待言矣。

至次条。不烦而躁。则阳已离阴。阴孤求侣不得。扰乱不宁。所谓阴躁者也。宜其死矣。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纲】仲景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脉沉细者。少阴居于极下。起于小指之下也。针经曰。是主肾所生病者。嗜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晦。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然则但欲寐者。邪客于阴也。

魏荔彤曰。伤寒三阳。递传三阴。复自太阴传少阴。此传经之邪。乃外感风寒。历久变热之热邪也。亦有直中少阴经脏者。又非传经热邪可比。乃阴寒之寒邪也。故三阳分经与腑。三阴分经与脏。如少阴病。其为传经热邪。直中寒邪。当辨也。若此条。则合传经直中二邪而总标其脉症也。

少阴为病。脉必沉。三阴皆然。又兼微细。异乎三阳之浮大弦也。沉对浮。微对大。细对弦。此少阴脉也。见此则三阴俱可识其端倪。至少阴为症。有寒热二邪。本不尽同。姑取两邪入而见症大同者。则但欲寐也。肾司智巧。热邪入而扰其阴。寒邪入而溷其阳。因致欲寐。仲师示人未辨寒热之邪。先辨少阴之症。此至诀也。脉之沉微细。三阴俱有。兼以但欲寐。则少阴病也。但沉微细。

虽三阴皆有。而太阴必多微。少阴必多沉。厥阴必多细。太阴在中。故微多。少阴在下。故沉多。

厥阴近胆。故弦可变细而细多。盖细即弦之微者。此仲师于少阴。不言沉。反言微细者。沉少阴本脉。不须言。且沉亦非少阴独有之脉。必兼太阴之微。厥阴之细。而少阴之脉始确也。再者。少阴处三阴之中。亦如阳明处三阳之中。阳明之脉本大。然兼太阳之浮多。则太阳阳明也。兼少阳之弦多。则少阳阳明也。推之三阴。少阴之为脉。

何独不然乎。然则少阴之沉。兼微多。非太阴之少阴乎。少阴之沉兼细多。非厥阴之少阴乎。三阳之阳明。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义。仲师故分而为三。三阴之少阴。亦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义。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阴病。如本条诸症。理中四逆辈。阴症虽云不用麻黄。如少阴始得病。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于六经但少阴症难辨。本经但云脉微细欲寐。小便数而白。背恶寒。四肢厥者。可不审而知之。或虽有恶寒甚者。不觉寒。但喜浓。衣近火也。其脉微细。或沉涩。

虽有阴阳俱紧者。盖其人素有热。为表寒外袭。故如此。但当察其外症为主。必以温药逐之。其阳邪传入。与少阴自受热症。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虽不言滑实沉数诸可下之脉。然与症则可知矣。脉必相符也。虽或有反沉微细迟。脉不应症者。为不可下。亦宜凉剂滋阴退阳而愈。不愈。必待脉有力而后下之可也。其有症恶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脉不应病。亦宜微下之。虽不敢大下。亦不可缓也。六经惟少阴传变。与太阳相同。如真武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症。俱有加减法。谓有或为之症。亦犹小青龙小柴胡是也。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鳌按。首条蜷卧。由于内寒。二三条亦同一蜷卧。却以手足温手足逆冷为凭。见可治不可治之故。盖温者。阳回也。逆冷者。纯阴无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

【目】陶华曰。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寐。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

阴自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阳气盛。阴气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不安卧。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

鳌按。始而欲寐。是少阴本症。五六日后不得卧寐。是微阳欲绝也。其何能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然发于二三日居多。二三日背恶寒者。肾火衰败也。

必温补以益阳。反发热者。肾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阳。口燥咽干者。肾火上走空窍。急下之以存津液。此心中烦。不得卧者。肾火上攻于心也。当滋阴以凉心血。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非芩、莲、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肾水不升。

下利不眠者。心火不降耳。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以猪苓汤。以泻阴利水而升津液。

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沤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

鳌按。肾火上攻于心。故心中烦而不得卧。

【纲】仲景曰。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少阴当病于欲寐。今乃不得眠。缘阳气入少阴经。非少阴正病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细。自利烦躁。不得眠者死。

【目】王肯堂曰。不得眠为常症。然由于脉沉细自利烦躁。遂致不眠。以及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烦躁不得。卧者。俱为死症。皆由正气弱。阳不能复故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纲】仲景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目】朱震亨曰。凡手足六经之脉。皆自阴传阳。自阳传阴。阴气胜。则阳不达于四肢。故为寒厥。

热厥可下。寒厥惟有温补。

【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成无己曰。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阴阳气不相接。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故手足冷也。夫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知内陷者。手足为厥矣。

强发汗而动血。亦是发动其热。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

若始得之便厥。则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矣。大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矣。

【纲】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目】危亦林曰。阴阳二厥脉皆沉。所以使人疑之。然阴厥脉沉迟而弱。阳厥脉沉伏而滑。阳厥指甲时一温。阴厥指甲常冷。足蜷不渴。清便如常。外症则自惺惺也。若未辨阴阳。宜用理中汤试之。阳厥则便热。阴厥则不热。

柯琴曰。大汗亡阳。大下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二条。治之失宜。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不止。表未除也。内拘急而下利。里寒已发。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见矣。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者矣。

【纲】仲景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里无热。故小便利。表虚寒。故见厥。伤寒以阳为主。今则阳消阴长。故难治。

【纲】仲景曰。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大抵下利之人。见厥复利。厥者复为热。为阳气得复。而利必自止。热者便为厥。是阴气远胜也。故复下利。

龚信曰。此条吐利。不言清谷。汗出不言大。脉不言微弱。幸有此表阳。再以四逆温其里。可望其生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目】鳌按。首条厥逆。因寒盛于外也。二条厥逆。因下虚也。然比首条脉症皆轻。三条厥逆。

因阴盛格阳也。故加猪胆汁为反佐。四条厥逆。因六腑气绝于外也。五条厥逆。因于亡血也。何以知之。其脉空虚也。六条厥逆。因结胸也。与五条合看。当知结胸症有热厥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

脉不还者死。

【目】陈士铎曰。伤寒阴症发厥。灸其厥阴之经。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汤药之神也。然苟以参药救之。未有不生者。方名还厥汤。白术四两。附子、干姜各三钱。水煎。一帖而苏。凡具有厥逆等症。即以此方投之。神效如响。盖白术最利腰脐。阴寒初入。原从脐始。利其腰脐。则肾宫有生气。佐以姜附。则无微不达。而邪又安留乎。

鳌按。此二条。皆属阴虚。故皆用灸法。盖脉之促者。虽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而促者。此则阴盛而促者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柯琴曰。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手足。是言指掌也。四肢之阳犹在。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

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陈士铎曰。二条脉症。当急灸关元之脉。以寒极而脉伏。非灸则脉不能出也。今灸之而脉仍不还。反为微喘。此气逆而不下。乃奔于上而欲绝也。本是死症。而吾以为可生者。正以其无脉也。夫人死而后无脉。今未死而无脉。非无也。乃伏也。灸之不还。岂真无脉可还乎。无脉。应死矣。而仍未死。止作微喘。是脉欲还而不能遽还也。方用人参一两。熟地五钱。牛膝三钱。甘草、附子各一钱。名还脉汤。一帖而脉骤出者死。苟得渐出。可望生矣。三条。时脉还。亦用灸法而还者也。然亦必手足温者可生。正见阳气之尚留耳。倘脉不还。则手足终无温热之时。是阳不可返。

而死不可生矣。不知脉之不返。因灸法而不能返也。灸之力微。终不及药之力浓。吾以人参三两灌之。则脉自欲生矣。

鳌按。首条。下利厥逆。服白通汤。恶脉之骤出。二三条。下利。厥逆无脉。用灸法。欲脉之猝还。一死一生者。何也。一用灸而一用药也。可见用药之能速出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目】柯琴曰。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达于四肢。因而厥逆。故四肢多属于阴。此则泄利下重。阳邪下陷入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也。可知以手足厥冷为热厥。手足厥逆为寒厥者。亦凿矣。条中无主症。而皆是或然症。故小便不利。同小青龙症。厥悸。同茯苓甘草症。咳利腹痛。小便不利。同真武症。种种是水气为患。不用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

又不用白头翁汤者。四逆故也。此少阴之枢无主。故多或然症。因取四物以散四逆之热邪。随症加减。以治或然症。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所谓厥因下之者此方矣。

【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目】成无己曰。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客胸。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柯琴曰。利而手足温。是阳回。故可治。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纯阴无阳。所谓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目】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伤寒之始。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则一身尽热。太阴少阴受邪。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是太阳邪传少阳也。脉浮。手足温。为系在太阴。是少阳邪传太阴也。是知邪在半表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至邪传少阴。为里症已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已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厥冷矣。四逆散枳实、柴胡、白芍、甘草皆寒凉。

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尽虚寒症也。四逆汤干姜、附子。皆热药。亦治四逆手足寒。旨哉。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用四逆散。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用四逆汤温之。毋令误也。

陈士铎曰。少阴症。上吐下利。且兼烦躁。则阴阳扰乱拂抑。而无生气可知。况手足逆冷。是脾胃之气又将绝也。自是死症。然而治之于早。未尝不可救。急以人参、白术各二两。肉桂、丁香各二钱。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汤。人参救元阳之绝。白术救脾胃之崩。丁香止呕。肉桂温中。又能止泻。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变乱。转生机于顷刻。岂能舍此方哉。

少阴症。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亦是死症。而吾以为可救者。全在脉不至。不烦而躁。夫病至四肢之逆。阴阳之将绝可知。脉之不至。未必非寒极而伏也。不然。阳绝则心宜烦。

乃不烦。但嫌其烦而不躁。则阳未绝而将绝。为可畏耳。阳既欲绝。则阴亦随绝。故一补阳。阳回而阴亦回也。急用生生汤可活。人参三两。枣仁炒五钱。附子三钱。水煎。人参以回阴阳。附子祛寒。枣仁安心。则心定而躁可去。脉可出矣。死中求活。其在此方乎。

[卷十四·少阴经症\手足厥逆] 附录厥与四逆不同论

李杲曰。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逆冷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

则手足不热而温。至少阴。则邪热之入里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及至厥阴。则又手足厥冷。更甚于逆矣。其四逆散。以凉药而治四肢不温。其四逆汤。以热药而治寒极而成逆厥者也。四肢通冷。

比之手足独冷。则有间。夫死者。以四逆言之。可治者。以厥冷言之。则亦可见四逆与手足厥冷之有轻重矣。盖四肢通冷。其病为重。手足独冷。其病为轻也。四肢与手足。却有所分。以四字加于逆字之上。是通指手足臂胫以上言也。以手足二字加于厥逆厥冷之上。是独指手足言也。盖以四逆为四肢通冷。而厥为手足独冷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手足厥逆] 附录伤寒阴阳寒热二厥辨

陶华曰。阴阳二厥。治之一瘥。生死立判。夫阳厥者。先自三阳经气分。因感寒邪。于头疼发热恶寒以后。传进三阴血分。变出四肢厥冷乍温。大便燥实。谵语发渴。扬手掷足。不恶寒反怕热。

脉沉有力。此见传经热症。谓之阳厥。阳极发厥者。即阳症似阴。外虽有厥冷。内有热邪耳。盖因大便结实失下。使血气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温也。如火炼金。热极金反化水。水寒极而成冰。反能载物。厥微热亦微。四逆散。厥深热亦深。大承气汤。正谓亢则害其物。承乃制其极也。若误为阴症。便进热药。如抱薪救火矣。夫阴厥者。因三阴经血分自受寒邪。初病。无身热。无头疼。就使恶寒。四肢厥冷。直至臂胫以上。过乎肘膝。不温。引衣蜷卧。不渴。兼或腹满吐泻。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迟无力。此为阴经直中真阴寒症。不从阳经传入。谓之阴厥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温之。勿令误也。又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伤寒乃有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之论。何耶。曰。此为极则变。火气亢极。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阴阳反复。病之逆从。未可以常理论也。凡言厥逆厥寒厥冷手足寒冷。皆变文耳。不必分轻重。若言四肢。则有异也。亦未可纯为寒症。若厥冷直至臂胫以上。则为真寒无疑。急用姜附等温之。少缓便难治。谓其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非内有真寒。达于四肢而何。然更当以脉与症参之。庶乎无误。凡看伤寒。不可以厥逆。便断为寒。必参脉与兼症。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冷。兼之腹痛腹满。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恶寒战栗。面如刀刮。皆寒症也。

若腹痛后重。泄利稠粘。小便赤涩。渴而好饮。皆热症也。宜详审之。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见温者。可治。

【目】柯琴曰。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症见阳脉者生。即阴病见阳症者亦可治。背为阳。腹为阴。

阳盛则作痉。阴盛则蜷卧。若利而手足仍温。是阳回。故可治。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渴。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许叔微曰。发热虽微。而手足自温。乃阴得阳而欲解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

虽烦下利。必自愈。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经邪有自解之故。盖脏邪为里症宜温。经邪为表症宜散。固已。

然经邪之感也。有浅深。而人之气禀。有强弱。若其人正弱而邪盛。则非医药不为功。若正旺而邪浅。则经尽可以自解。六经皆然耳。如本条脉症。并非少阴脏病虚寒下利也。乃在经寒邪欲散也。

所以紧者失其紧。忽变而为微。微者缓也。平也。正紧字之对。非虚微之微也。且脏病下利。必手足冷。若利止方手足温。今下利而温。其邪不在脏而在经矣。明为欲解。虽烦而不躁。则非阴盛而见阳回之象矣。即利未自止。经邪渐可消矣。经邪有过经自解之理。故紧去而微。

【纲】仲景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而一身手足尽热。似为太阳阳明之热矣。不知少阴症既具。而如此之热。非阳经为病。仍阴经为病也。肾与膀胱表里。肾热必旁注于膀胱。自然之理。膀胱为太阳腑。

遂因腑热而散于太阳经之周身。以此而知病不在阳经。而在阴经。消耗阴津最迫。不可谓阴病得阳为易愈也。明其必便血。在太阳膀胱本经之热症言必便血。今在少阴肾经移注于膀胱经之热症亦言必便血。膀胱一腑。与肾表里。下焦血海。皆相联属。与太阳同有便血之机。就其切近者必之也。此非急泄下焦之热。不足以存少阴之阴也。未成血。则猪苓。既成血。则抵当。非此无以为救。同于太阳犯水之义也。如已下血热泄。又须斟酌。

【纲】仲景曰。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鳌按。脉还手足温。由医药之力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急温之。宜四逆辈。

若膈上有寒饮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目】李曰。脉沉厥冷。膈上寒饮。干呕。或时头痛。皆寒气上攻也。急温之。三味参萸汤。

内寒已极。厥逆吐利。不渴静蜷。阳和之气欲绝。六脉若有若无。急温之。四逆汤。凡言急者。

病势已笃。将有变革。非若他病可以缓也。他如太阳汗出不止。汗后恶风。汗后烦躁心悸身痛。皆急用附子加肉桂、白芍之类。三阳脉迟腹痛。建中汤。当先施也。但一服中病即止。伤寒之药皆然。

鳌按。脏有寒。则寒之蓄于内者甚深。脉沉为在里。亦知其内寒已甚。阳和之气欲绝。膈上寒饮。则阴寒之气固结不散。皆用温法。所谓救急之方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下利

【纲】仲景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少阴病。脉解。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目】朱肱曰。伤寒下利多种。须辨阴阳。勿令差误。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则手足温。

少阴厥阴下利则身不热。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挟太阳脉症。便不得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作阴症。用温热药。鲜不发黄生斑而死。

大抵伤寒下利。须识脉与外症不同。下利而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为自止。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逆。下利脉数而滑。有宿食也。下之愈。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未得便止。宜更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协热利者。脐下必实。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寒毒入胃。则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青黑。或下利清谷。温毒瓦斯盛。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

如烂肉汁。更下利。欲饮水者。有热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汤、理中汤、白通汤、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协热利者。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赤石脂丸。温毒下脓血者。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虽然。自利而渴。属少阴。然三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热也。三阴下利。宜温之。然少阴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却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阴泄利下重。不可投热药。先浓煎薤白汤。内四逆散。缘此散用枳实、芍药辈也。又寻常胃中不和。腹痛肠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最妙。此二法。不特伤寒症也。若脉沉自利。而身体痛者。阴症也。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大抵大便利而身体疼者。当救里。大便如常而身体痛者。当救表。不可不知。

成无己曰。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泻也。有表邪传里。里虚协热而利者。有不因攻下而遂利者。

皆协热也。又三阳合病。皆作自利。有攻表攻里和解之不同。何则。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故与葛根汤汗之。太阳少阳合病。为半表里。故与黄芩汤和之。阳明少阳合病。为少阳邪气入里。故与承气下之。

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经曰。下利不可攻表。汗出。

必胀满是也。盖三阴自利居多。然自利家身凉脉静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大抵下利。脱气。又为难治。盖邪盛正虚。邪壅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也。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使七八日来。不能发热。以阴阳俱紧之脉。反加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

必呕。反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利。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目】庞安常曰。此由胃脘之阳将绝。故上吐而下利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陈士铎曰。伤寒而脉沉微细。明是阴症。况欲卧而欲动乎。汗已出矣。内无阳症可知。

心中不烦。时欲呕吐。此阳邪已散。阴邪作祟。急宜祛寒为是。乃失此不温。至五六日而下利。是上下俱乱也。此时尚不烦躁。则肾中之真阳未散。今又加烦躁不得卧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

非死症而何。然其先原因失治而不可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扰乱之症也。有一奇方。名转阳援绝汤。

人参、白术、枣仁各一两。茯神五钱。肉桂二钱。水煎。一帖即安。人参救绝。白术、茯神分消水湿而止利。桂以温中去寒。枣仁安心解躁。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止。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泻利。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辨。原病式曰。泻白为寒。泻青黄赤黑。皆为热也。大抵完谷不化。色不寒。有如溏。或泻利腥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其脉沉细。或迟微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此皆寒也。

凡热症。口中燥渴。小便黄赤。或涩。或所下如垢腻。其脉多数。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

或邪热不杀谷。其物不消化者。当以脉症别之。凡胃虚内热。烦渴泻利。脉弱者。七味人参白术散。若发热者。参胡三白汤。去黄芩加炒黄连。若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者。加藿香、半夏、生姜、陈皮。如湿多而泻不止者。加二术。腹胀。加浓朴。腹疼。加白芍、肉桂、木香。凡伤寒作利。脉浮。表未解。仲景以小青龙去麻黄加炒芫花二钱。盖散表即治水也。若小便涩。

大便水泻不止。五苓散。水甚不解。亦加芫花二钱以行水。或车前子汤。利自止也。凡下利。不可发汗。当先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得复。邪气得解。则汗出而愈也。盖利下由内虚。若加发汗。

则内外皆虚。变症。为难治也。

苏颂曰。为有水气。是真武汤本旨。下利亦水气为患也。后三项。乃真武汤加减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此由寒毒入胃。故腹痛而下利也。

【纲】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目】柯琴曰。大汗则亡阳。大下则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二条。是治之失宜者。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表未除也。拘急下利。里寒已发。肢疼厥冷。表寒又见。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目】喻昌曰。少阴之脉。从足入腹。上循喉咙。萦绕舌根。故多咽痛之症。其支别出肺。故间有咳症。今以火气强劫其汗。则热邪挟火力上攻。必为咳。以肺金恶火故也。下攻必为利。以火势逼迫而走空窍故也。内攻。必谵语。以火势燔灼而乱神明故也。小便必难者。见三症皆妨小便。

若肺为火气所伤。则膀胱气化不行。大肠奔迫无度。则水谷并趋一路。心胞燔灼不已。则小肠枯涸不至耳。少阴可强责其汗乎。

肾有热邪。其表腑之膀胱必应。小便所以不利也。咳而下利。肺大肠表里之义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邪。入里为患。不可认为直中之寒邪误治。反强责其汗以致难治也。少阴病。有传经热邪。有直中寒邪。固已。然热邪之传。原在经也。而肾脏可以并见。病若直中之邪。则必分为经为脏矣。为脏者。尚单用温而不用散。为经者。方既用温而复用散。是脏病原无散法也。况为传经入里之热邪乎。又岂可以温散之法治之乎。故热邪久而方炽。必不可用温。又传入里而愈深。更不可用散。此在太阳入阳明之里。已忌发汗矣。再递传三阴。至少阴。下之极。

深之尽。为里中之里矣。其忌妄发强责其汗也。何待言乎。惟是少阴一经。兼直中之寒邪在内。法有温经散寒。近于取汗之义。仲师恐人误认以之治传经之少阴。故特标出示之。正见附子麻黄细辛甘草纯为寒邪直中少阴经而设也。寒邪直中少阴脏。且言温而不言散也。并非为少阴传经之热邪。

病及于少阴肾脏者言也。

此乃大关键处。历来无明白剖析者。不可不详辨也。如本条之上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而继之以本条云云。夫少阴脉本微细。今细如故。而见沉见数。盖细乃厥阴之少阴也。而沉为少阴正脉也。今不见太阴之微。而反见阳脉之数。数者迟之对。见为微为数。皆于沉中重取辨之也。推此则为细为弦。亦于沉之轻取辨之也。所以沉为少阴本脉也。诊其人。轻取之。沉上见细。

重取之。沉下见微。此少阴直中之寒邪也。或宜温中。或宜散寒。再徐察之。而直中少阴之脏病经病咸得矣。若诊其人。轻取。沉上仍见细。重取之。沉中不见微而见数矣。此乃少阴传经之热邪也。就沉中重取一诊。而分少阴寒热之二邪。此定诀也。审乎此。则知非直中之表病。而为传经之里病也。盖在风寒初感。不论何经。总为表症。当发汗。故三阴即少阴亦可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症是也。在传经愈深。不论何经。总为里症。皆不当发汗。故三阳即太阳亦不可发汗。如抵当汤、五苓散等症是也。知乎此。方可言表里。不致以三阳定为表。三阴定为里。固执不通之论所惑也。且明乎发汗之义。则治传里之热邪。方有随机应变之法。而亦不可执一。故仲师但言不可发汗。并不出方。不出方者。方出之于后也。但言不可发汗者。妄发强责。则为祸不旋踵也。请试申之。如咳而下利谵语者。此传经之热邪递及少阴也。设以火劫汗。少阴一经。气血本少。热邪又入耗损。又火劫强责其汗。则阴愈亏短。津液内亡。小便必难也。胃亡津而小便利者。津亡于上而气化尚行于下。此则肾阴有伤。津亡于下。而气化不行矣。强责少阴之汗。用火劫。似邪止伤其阳分表分。而津亡气耗。为害已如是。可不慎乎。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者。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此为难治。

【目】陶华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此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虚也。

【目】鳌按。吐利烦躁。是阴邪入于合。而不得从阳以出乎外也。干呕者。呕而无物。胃虚也。

吐涎沫。胃寒也。食谷欲呕。谷气入于胃。即拒之而出。亦胃寒也。得汤者。即吴茱萸汤也。服之反剧。以上焦有痰饮。俟呕尽自愈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张元素曰。或谓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皆为少阴下利而设。

除用姜附相同。其余之药。俱各殊异。何也。盖病殊则药殊。夫少阴下利。寒气已甚。非姜附不治。

然下利之理无殊。而兼有之症不一。用药故不同耳。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加葱白以通调阳气。

若利而干呕烦者。寒太甚。内为格拒。姜附非烦者之所宜。必呕而不纳。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中。

候温冷服之。二味皆咸苦性寒。是以纳而不阻。至其所。则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真武治少阴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故多或为之症。夫水气者。寒湿也。

肾主之。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蓄。为腹痛。寒湿内甚也。肢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

自下利者。湿甚而水谷不能别也。经曰。脾恶湿。甘先入脾。苓、术之甘以益脾逐水。湿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小青龙症。亦为有水气。

故多或为之症如真武也。通脉四逆。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里寒。身热恶寒而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能相通。与通脉四逆以散阴通阳。或为症。

根据法加减。以上四症。俱云下利。而兼有或为症。是以用药大同小异也。或谓白通用附子凡四症。

惟真武一症熟用。余皆生用。何也。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非干姜佐之不可。熟用则益阳除湿。惟生姜相辅为宜。干姜辛热。故佐生附。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功。佐使之妙。无出此理。然白通等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症。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盖风湿寒湿。大概颇同。如太阳桂枝附子汤。治寒湿相搏。附亦用熟。仍用生姜佐之。其生熟之用。轻重之分。无过此理也。

【纲】仲景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下利而热渴。下焦虚不能制水也。咳呕烦渴。肾水不升也。下利不眠。心火不降也。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此汤。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呕而咽中痛。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鳌按。首条下利。肾元虚也。次条呕逆。肾火冲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朱肱曰。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亦有表热者。名晚发热。用麻黄、细辛辈发汗。终不成少阴症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有内热者。故用四逆散也。汤用干姜、附子。而散则主热症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柯琴曰。此症阳回利止。是水谷已竭。无物更行。头眩而时时自冒。清阳之气已脱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朱肱曰。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理中汤、白通加附子汤、四逆加薤白散。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宜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三黄熟艾汤。治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

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宜服此。除热止利。薤白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症。悉皆主之。湿毒瓦斯甚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

柯琴曰。本症与真武大同。彼以四肢沉重疼痛。为有水气。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此方不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盖土得其养。则火退位也。水归其职。则腹痛自除。脓血自清。小便自利。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便脓血者。可刺。

【目】程郊倩曰。此言少阴传经热邪。移入下焦。近后而致便脓血。又热挟中焦。秽浊之物下行也。

方中行曰。便脓血者。当亦热入血室之病。故可刺。刺者。刺期门也。期门为厥阴穴。病在少阴而刺厥阴之穴以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阴症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脉俱沉细。

但欲寐者。少阴症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

柯琴曰。首条。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二条。比首条脉症皆轻。因其下虚。故下利清谷而厥逆。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三条之脉。浮中见迟。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也。仲景凡治虚症。以里为主。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目】张兼善曰。里气其既虚矣。其何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乎。幸得表阳尚存。可以卫外。而犹不致于坏也。若又攻之。则表亦必虚。表虚则汗泄。汗出亡阳。其脏必寒而生胀满矣。可不戒哉。

【纲】仲景曰。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目】徐彬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按此言医宜知缓急先后之序也。谓表里分治。常理也。乃有表而复有里。倘因误下而来。不得如余邪未清。双解表里。虽身疼痛。不可治表。谓稍缓而表邪将尽入内。故曰。急当救里。迨清便调而身仍痛。又不得以余邪而忽之。谓内既曾利。稍缓而里将复受表邪。下利不止也。故又曰。急当救表。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乃气血丧亡。故完谷不化。脉微欲绝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纲】仲景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既呕而又发热。似乎小柴胡症也。却又脉弱。热又微。内无大热也。所以小便利。见厥者。表寒也。呕者。膈上有寒饮也。则诸症皆见阳消阴长之兆。何可治乎。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目】鳌按。三阴皆有小便自利症。不特少阴也。如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当发黄。

小便自利。不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厥阴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为病愈。是也。太阴厥阴。不另立款。

故附于此。此条小便利。是门户不约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附小便难)【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故也。

【目】柯琴曰。少阴受邪。复受火侮。枢机无主。大肠清浊不分。膀胱水道不利。故下利而小便难也。小便利者可治。此阴虚。故小便难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柯琴曰。小便不利是病根。诸症皆因此而致。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无阳。坎中火用不宣。

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三或字。是加减症。不是主症。

【纲】仲景曰。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柯琴曰。少阴病。腹痛下利。是坎中阳虚。故真武有附子。桃花用干姜。不可以小便不利。作热治。真武是引火归原法。桃花是升阳散火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目】朱肱曰。阴症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脉微细者。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药。但服返阴丹。并取脐下石门穴灸之。

吴绶曰。太阴腹满自利。小便不利。无热。脉沉者。理中汤合五苓散。更加浓朴、木香。分利其小便。而大便自止。厥阴便闭。厥冷脉伏。囊缩入腹。小便不利。宜四逆汤加通草、茯苓。或灸气海石门穴。或以葱熨法治之。

鳌按。朱吴二说。一于少阴病灸石门穴。一于厥阴病灸石门穴。其皆灸石门者。所谓肝肾同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