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伤寒论纲目>卷十

《伤寒论纲目》卷十·

[卷十] 循衣摸床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以火发汗。邪风被火。两阳相熏。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但头汗出。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怵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

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许叔微曰。有人病伤寒。小便不利。日晡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息。医见之皆走。此诚恶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症而无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已经吐下。难以下药。谩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治。与小承气一服。而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意也。余曰。金匮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涩者死。承气汤主之。余尝观钱仲阳小儿直诀云。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症在金匮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谓有生之理。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方书以发明隐奥。不可也。

王好古曰。许学士作循衣撮空。是肝热。风淫末疾。此论诚当。然莫若以为肺热之邪。其人必妄言乱语。难经云。肺邪入心为谵语也。

赵嗣真曰。此条分三截看。自起句至如见鬼状一截。是将潮热谵语不恶寒不大便列为现症。下又分两截。以辨微剧之殊。微者但发热谵语。但字为义。以发热谵语之外。别无他症。用承气。

日一服利止后服。见其热轻。犹恐过下也。

若剧者起至涩者死。此热极危症。不可不决其生死。此阳热已极。若脉弦为阴未绝。犹可下之以复其阴。脉涩为阴绝。不必药矣。

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汗。因成坏病。捻衣摸床。

此则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床。此则脉弦者生。脉涩者死也。

鳌按。楼全善云。尝治循衣摸床数人。皆用大补气虚之剂。唯一人兼振。脉代。遂于补剂中略加桂二分。亦振止脉和而愈。此亦偏治之法耳。由于偶中。未可奉为科律也。恐医者见楼氏之语。

遽或效尤。以致杀人。故特识于此。阅者不可忽也。

[卷十] 自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目】王肯堂曰。卫气者。护卫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气干之。若不能卫固于外。由是津液妄泄。然润。然出。不因发散而自汗出也。伤风则发热自汗。中则汗出恶风而渴。风湿甚则汗多而濡。言风与暑湿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伤荣而不伤卫。是以肤腠闭密。汗不出也。始虽无汗。及传入里而为热。则荣卫通。腠理开。亦令汗自出矣。自汗又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异。若汗出恶风及微恶寒者。皆表未解。宜发散。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后而恶寒者。表虚也。宜温之。此皆邪气在表。若汗出恶风寒者。此表解里病。下之则愈。如本条及阳明发热汗出急下之条是也。自汗虽常症。或汗出发润。如油如珠。着身不流。皆不治。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润。然一时汗出。热已身凉。乃为佳兆。

魏荔彤曰。阳明病。本应发热汗出。则太阳传入之邪。发越于外。故胃津内耗。而邪热在胃渐实。虽能成胃实之正病。却无发黄之变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土中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一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汗出身热。不恶寒。便硬谵语者。宜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此身热汗出不恶寒。属里。为阳明本症。中风则有汗。伤寒则无汗。惟入阳明乃有汗。故曰。阳明病法多汗。若兼便硬谵语者。下之。

魏荔彤曰。首条阳明病。是由太阳中风而传入者。二条。是由太阳伤寒而传入者。可知伤寒之恶寒为无汗。而中风之恶寒为汗自出也。可知阳明之由伤寒传入。初得尚恶寒。阳明之由中风传入。

初得尚恶风。迨至汗自出而恶热。则无论风寒。皆已传入阳明。无疑也。太阳中风。则发热恶风汗自出为正症。太阳伤寒。则恶寒无汗为正症。今传入阳明。则但以汗出恶热为正症也。太阳病有恶风恶寒。传阳明则变为恶热。此太阳阳明之大关键也。故一日恶寒。二日自止。所谓万物归土者。

只因表邪变热。由太阳之经络。近阳明在表。初变热。必已犯阳明之经矣。及热入里。有不犯阳明之腑乎。再胃主容纳。物入其中。必稍停蓄。方下大肠。邪热入亦如是。无二理。此所以曰万物所归。又曰无所复传也。无所复传。正言胃成实结耳。若邪入。气足升散。自有少阳门户。何谓无传。惟其实结已成。则非推荡不行。故无所复传。正欲言传以求得传示人而已。

太阳中风病具。亦名伤寒。其人原当自汗出。而病亦未解。忽自汗出者。渐觉然汗出而微。

是太阳中风以汗出而微。为转属阳明成胃实之候也。阳明病胃热已盛。结而成实。

乃正阳阳明之正症。急当攻下之。盖以阳明为病。而发热汗出者。初病也。胃成实否。尚未可定。

迨发热久而汗出多。则津液内耗。邪热大炽。必肠干屎硬而成实矣。此不急攻。真为无所复传之症矣。故必急用大承气。此为汗之自出津亡者言也。

【纲】仲景曰。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脉浮发热口苦者。邪在表。脉紧自汗腹满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

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脉浮紧口苦者。忌汗下针。宜和解。

魏荔彤曰。栀豉汤。是仍以太阳治表泄热之法治阳明。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者可愈阳明病也。

白虎人参汤。生津涤热。热去津回而汗出。治阳明即所以治太阳阳明也。猪苓汤。导水清热滋干。未尝及太阳之表。而太阳之腑。邪去气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阳之腑。即所以治太阳之表。而治太阳之表。正所以治太阳阳明。又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可愈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当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汤、羌活汤。不欲食者。宜吴茱萸汤、理中汤。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风。而病兼水湿者。阳明病欲食。此由中风而成。然阳明宜大便难。今小便反不利。大便反调。又骨节疼。如有热状。而非大热。则皆风兼湿为患也。夫欲食仍兼风象。小便不利则湿盛。大便自调则热轻。骨节疼为湿多。热状为热少。此洵风湿与热杂合而成之阳明。俱不可作胃热论治者也。迨至风邪所变之热。入里而发。透表而汗出。阳明病亦遂解矣。盖胃家热邪。

既为湿间。不能成实。欲食而得食。则胃家之谷气。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湿之邪。因谷气得养。即为退舍。且能并力于汗。俾热邪透表而愈。水湿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言脉紧者。言不若病脉之缓而已。非必如伤寒之紧也。

痼瘕者。阴气坚凝闭秘之症也。胃冷而水谷不别。则温中补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纲】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中风。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阳自汗。桂枝汤。阳明自汗。白虎汤。少阴自汗。四逆汤。阳明症。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而自汗。或恶热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汤。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当分恶寒不恶寒。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朱肱曰。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朱肱曰。阳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若汗多胃燥。猪苓复利其小便也。可与苡仁竹叶汤。

柯琴曰。胃实之病。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为胃阳遽反。

故反汗多。

[卷十] 盗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朱肱曰。脉浮盗汗。黄汤。或柴胡姜桂汤。桂枝茯苓白术汤。

王履曰。盗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则胃气行里。表中阳气不致。故津液得泄。觉则气行于表。

而汗止矣。

楼英曰。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气在半表里使然也。若邪气在表。则又谓之自汗矣。经曰。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邪也。非若自汗有表里虚实之别。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目】刘完素曰。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浮大之脉上关上。故知三阳合病也。胆热则睡。少阴病且欲眠睡。目合则汗出。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出。知三阳合病。胆有热也。小柴胡汤、泻心汤。

张元素曰。或谓。此症俱属少阳。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阳合病。其邪发见于脉也。浮者太阳。大者阳明。关上者少阳也。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胆有热。脉症相符。故出于少阳篇下。盖脉浮无症不可汗。脉大无症不可下。浮大之脉俱上关。知三阳合病而热在胆也。胆居在半表里。用小柴胡亦当。

[卷十] 头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朱肱曰。汗出谵语者。有燥屎也。过经乃可下也。下之早。语言必乱。以表实里虚故也。

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心下紧满。无大热。汗出者。茯苓汤。

刘完素曰。热入血室。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此数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热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热者。必移其热于心。遂令心气受伤。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及于身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者。

栀子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上出而头有汗也。

张介宾曰。头汗之症有二。一为热邪上壅。一为阳气内脱。盖头乃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

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

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气脱一症。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止见头汗。则大危矣。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

头汗。当清者。人参白虎汤、益元散。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大陷胸汤、小半夏茯苓汤。

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速用独参汤、大补元煎。急救之。

庶可保全。

鳌按。此是下后变症。但头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刘完素曰。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邪热内蓄。蒸发腠理。遍身汗者。为热越。身无汗。则热不得越。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何者。以三阴经皆上至胸颈而还。

不循于头。独诸阳脉上循于头耳。故为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

王好古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额上遍多者。属心部。为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

王肯堂曰。头乃诸阳之会。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三阴无头汗。其经不上头故也。遍身有汗为热越。但头汗出。热上达也。如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及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数者。皆但头汗出。俱是热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热也。且邪但在表。则无头汗之症。

必也寒湿相搏。与邪在半表里。乃有头汗也。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及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皆邪在表里两间。令头汗出也。湿家但头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湿相搏。故头汗也。此皆不得谓之逆。然小便不利而成关格。若头汗者。阳脱也。经云。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湿家下后。头额汗出而微喘者。亦阳脱也。经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

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二者乃头汗之逆。

陶华曰。诸阳经络循于头。头汗者。邪搏诸阳也。里虚则不可下。内涸则不宜汗。头汗症。不可再汗也。谵语头汗。是为血热。属阳明。用承气汤。心中懊而头汗。栀豉汤。

[卷十] 额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为发黄。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鳌按。此条之上。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乃详病脉病情及病机也。本条乃言病状及治方也。必两条合参。而三阳合病之大要始得。合目则卫气行阴。更兼汗出。热淫于内也。

[卷十] 手足汗

【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三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故病则手足汗出也。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

二者俱手足汗出。一则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别水谷。故不可下。一则大便难、谵语。阳明症具。故宜下。

陶华曰。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烦躁谵语。挟寒则水谷不分。此则承气理中之不同处也。

柯琴曰。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阳明所虑者亡津液。此更虑其不能化液也。

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

[卷十] 蓄血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王好古曰。初便褐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

如羊血在日中。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黑色。即此意也。当详察之。

鳌按。此实阳明未病前症。前此不知。今因屎硬为阳明病。硬则当难。而反易。病机之变。其原尚由太阳病阳明未病时。先有宿血。血主濡。故不硬而反易。且火极反见水化。故血久则黑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成无己曰。蓄血者。血在下焦。蓄聚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血留于下而瘀积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故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

如少腹觉有满硬。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则是蓄血之症。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症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症。血蓄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症明矣。蓄血症又有轻重焉。如狂也。

喜忘也。皆蓄血之甚。须抵当汤丸下之者也。如外已解。小腹急结。则为蓄血之轻者。桃仁承气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症。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症之明者。众人所共识。

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症之参差。众人所未识而独识之。且如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

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如狂喜忘之症。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时。与承气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是为医之妙者也。何以知其有蓄血也。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

而卫气间热在。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

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

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用抵当汤下之。此实疾病之奇异。医法之元微。能审此者。真妙医也。

张元素曰。或问攻下之法。须外无表症。里有下症。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症。况脉更浮数。

何故可下。曰。此非风寒之病。是内伤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有烁津液。

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云。虽脉浮数。可下。不待沉实而后攻也。

夫内伤者何。经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伤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仲景之意。不外是理。凡伤寒当下之症。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但云病患无表里症。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于阳明篇中。

鳌按。前用抵当汤。虽表症仍在而罔顾者。急于救里也。用桃仁承气。虽外症已解。而邪甚者。

仍当顾表也。此表里症俱无。而仍用抵当者。以表里热极也。合热是表热极。协热是里热极。无表症。是不头痛恶寒。无里症。是不烦燥口渴。

前条大便反易。知血之瘀于中者已久。是验之于已形也。此条仍不大便。知血之在内者已结。

是料之于未形也。六经惟太阳阳明二经多血。故俱有蓄血症。

【纲】仲景曰。病患胸满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目】王好古曰。血症。古人用药。虽有轻重之殊。而无上下之别。今分作上中下三等。以衄呕唾吐血为上部。血结胸中为中部。蓄血下焦为下部。夫既有三部之分。故药亦当随其轻重也。汗多为衄血。脉浮。灸之咽燥为唾血。当汗不汗。热入于里者为呕血吐血。此在上也。犀角地黄汤。

凉膈散加生地亦可。然衄呕唾吐俱在上。亦当以轻重分之。大凡血症皆不饮水。惟气症则饮之。宜详审。此症乃足太阴所主。脾所不裹。越而上行。所以有吐呕之候。实者犀角地黄汤。虚者黄芩芍药汤。凡病呕吐者。以脾所主。故俱用芍药主之。是知太阴药也。血结胸中。头痛身疼。漱水不咽者。衄也。无热胸满。漱水不咽。喜忘昏迷。其人如狂。心下手不可近者。血在中也。桃仁承气。

蓄血下焦。其人发狂。小腹满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及脐下疼者。抵当汤丸。如狂者。在中。

发狂者。在下。

吴绶曰。凡蓄血者。瘀血留结于内。盖伤寒病在太阳。当汗不汗。则瘀热在里。必血结也。大抵看伤寒病患。心下两胁少腹。但有硬满处。以手按则痛者。盒饭问小便如何。若小便不利。乃水与气也。若小便自利。为有血也。

王肯堂曰。病患七八日后。两手脉沉细。微肤冷。脐下满。或狂或躁。大便实而色黑。小便自利者。此蓄血症也。若老幼气虚弱者。宜生地黄汤。

[卷十] 发狂

【纲】仲景曰。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目】张介宾曰。伤寒发狂。本阳明实热之病。然复有如狂症者。虽似狂而实非狂。此中虚实相反。最宜详辨。不可忽也。凡实热之狂。本属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邪传入胃腑。热结不解。因而发狂。内经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其恶火者。热甚也。

恶人者。以阳明厥则喘。则恶人也。其病甚。则弃衣登高。逾垣上屋。或数日不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实。实则能登高也。弃衣而走。热甚于身也。妄言詈骂。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为邪也。又曰。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邪入于阳则狂。是皆以阳明热邪。上乘心肺。

故令心志昏乱若此。此阳狂也。然伤寒病至发狂。是为邪热已极。使非峻逐火邪。则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硬结。或腹满而坚。有可攻之症。则宜以大小承气。或凉膈散、六一顺气汤之类。下之可也。如无胀满实坚等症。而惟胃火致然者。则但以白虎汤、抽薪饮辈。泄其火邪自愈。

鳌按。此为水湿之病。其人胃本不虚。只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奄者。忽也。言忽然而狂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不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

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忽自下。下者愈。其人不解者。

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朱肱曰。发狂有二症。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症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病患无表症。不发寒热。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大抵伤寒当汗不汗。

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则抵当汤丸。轻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

血热蓄在膀胱。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症。若有蓄血症。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当。宜桂枝汤解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也。

张兼善曰。狂之所起。皆由阳盛。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为阳盛也明矣。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绝。汗出辄复热。狂言不能食。又若失志。

死。若此。则非药所及。

张介宾曰。如狂症。本非实热。发狂症。亦有轻重。如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及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二条。以太阳热邪不解。随经入腑。但未至发狂。故曰如狂。此以热搏血分。

蓄聚下焦。故宜下也。近见伤寒家。则别有如狂之症。古人未及言者。盖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

或由悲忧而病。其病在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肾也。或由劳倦思虑而病。其病在肝脾也。此其本病已伤于内。而寒邪复感于外。则病必随邪而起矣。其症如狂。亦所谓虚狂也。而虚狂症。则外无黄赤之色。刚暴之气。内无胸腹之结。滑实之脉。虽或不时躁烦。而禁之则止。口多妄诞。而声息不壮。或眼见虚空。或惊惶不定。察其上。则口无焦渴。察其下。则便无硬结。是皆精气受伤。

神魂失守之症。此与阳极为狂如冰炭。而时医不察。但见错乱。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致杀人。凡治此者。须辨阴阳。其有虚而挟邪者。邪在阳分。补中益气汤等。邪在阴分。补阴益气煎等。虚而无邪者。在阳分。四君、八珍、十全大补等。在阴分。四物、六味、左归饮、一阴煎等。阴虚挟火者。加减一阴煎。方治之宜。大略如此。而变症之异。则有言不能传者。能知意在言表。则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热。或面赤戴阳。或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中。然脉则微弱无力。此阴症似阳也。名为阴躁。盖以阳虚于下。则气不归原。故浮散于上。而发躁如狂。速当温补其下。命门暖。则火有所归。而病当自愈。若误用寒凉之药。则必死矣。

陈士铎曰。伤寒发狂。至登高弃衣詈骂。去生远矣。仲景以竹叶石膏汤救之。妙矣。盖阳明之火最大。非大剂白虎不救。世人往往畏用。特小其剂。如何能救。故用石膏必须三四两或七八两一剂。火势始能稍退。狂亦可少止。然石膏性猛。恐损胃气。必兼人参为妙。我更有一方。用白虎汤之半。而另加药味。方名祛热生胃汤。石膏、元参、麦冬各三两。茯苓一两。人参、车前各五钱。

知母三钱。水煎。此方石膏、知母泻胃火。人参生胃气。元参去浮游之火。麦冬生肺阴。茯苓、车前。引火下行于膀胱。从小便出。且火盛必渴。渴必多饮水。用此二味以分湿。则水流而火自随水以散。方中泻火。又不伤气。似胜于白虎。一剂狂定。二剂渴减半。三剂渴止。火亦息。正不用四剂也。

凡有火热发狂。或汗如雨。口渴舌燥。或生芒剌者。此方投之立效。断不至死也。

鳌按。此四条。皆本太阳经症。但首条。误下热入。阳极扰阴。血燥而蓄于中。血病则知觉昏昧而发狂。所谓表病传里者。二条。亦病在燥血内结。皆属下后热入于里者。三条。血气皆重。故用桃仁承气以攻其里之结血。此则由于未下者。四条。喜忘乃发狂之根也。故虽未及发狂字。而亦当次入款内。

四条。虽皆太阳症。然至热结。则传入阳明矣。即如喜忘一症。当其喜忘时。尚属太阳。

迨阳明既病。而究其根由。因知前此太阳病时。已有喜忘之病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逼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烦躁惊狂。起卧不安。仲景主方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

凡灸及烧针后症似火劫者。兼用劫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陶华曰。伤寒热毒。由胃并心。遂使神不宁。志不定。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登高弃衣。越垣上屋。皆由独阳亢极。热毒所致。非大下不止。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未至竟狂耳。

难经。重阳者狂。即阳毒。脉洪大。或数实。狂言错语。烦躁干呕。面赤咽痛。潮热发斑。或下利黄赤。阳毒升麻汤、黄芩汤。时行热病。发狂。黑奴丸。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如狂而血下者。愈也。血症如狂。脉微身黄。唇燥漱水。无寒热。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取下黑物为效。

[卷十] 发黄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目】李曰。经曰。湿热相交。民病瘅。瘅即黄。单阳而无阴也。伤寒发黄虽不一。而误用温药。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与渗。以致阳明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肌肤。名之瘀热发黄。头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黄而明。茵陈汤、茵陈三物汤、陶氏茵陈汤。有湿热郁而发黄者。身疼发热。

色黄而晦。茵陈五苓散。有寒湿发黄者。太阳病。寒湿在里。发汗过多。则寒去而湿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身痛鼻塞者。急用栝蒌搐鼻法。内服茵陈五苓散。头痛甚者。神术散加茵陈。有中湿发黄者。一身痛。误汗则眼目俱黄。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防己黄汤。

身烦痛者。麻黄汤加苍术。伤风发黄者。易饥鼻干。腹满潮热咳嗽。小柴胡加茵陈。如哕。加茯苓。

甚者。大柴胡。兼往来寒热。小柴胡加茵陈、山栀。由内伤中寒。脾胃素冷。或伤冷物停滞。或呕逆腹满。大便自利。理中汤加枳实、青皮、茵陈。腹胀食不敢饱。欲作谷疸。五苓散。阴症发黄。

四肢逆冷。脉沉。或阴盛发躁。四逆汤。结胸发黄。心胸满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汤。由痞气。心下满硬。按不痛。半夏泻心汤。以上并加茵陈。用痞结散而黄自愈。大抵发黄与治湿相似。

轻则渗泄和解。重则大下。水利黄自退矣。但寸口无脉。鼻气冷。为不治。形变烟煤黑色。摇头直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脏气绝也。诸发黄。小便不利。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且瘀血与瘀热。外症俱头汗作渴。脉浮数。但热结下焦。则热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目】鳌按。此条中风。是由少阳转属者。两阳熏灼。故一身及面目悉黄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腹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柯琴曰。金匮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谷疸根原)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

名曰谷疸。宜五苓散调胃利水。(治法亦当如之)反用茵陈汤下之。腹满不减。而除中发哕。所由来矣。除中者。胃阳不支。假谷气。以自救。凡人将死而反强食者是也。

【纲】仲景曰。伤寒身热发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汤所以解散其热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目】成无己曰。此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

韩祗和曰。无汗。热不得越矣。小便不利。热不得降矣。故虽未经汗下。而心中懊也。无汗小便不利。黄之原也。懊黄之兆也。然与栀子、柏皮自解。不可用茵陈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下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目】成无己曰。此由内本有热。而被火致黄者也。

鳌按。栀子苦寒下泄。向来微溏者。由胃气不实。即栀子且禁用。况承气乎。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目】成无己曰。寒湿在里不解。还于寒湿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夫湿亦令黄。热亦令黄。

二者非止由来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黄而暗。热盛如橘色。甚者染衣。正黄如柏。大抵黄属脾。脾为湿热所蒸。则发黄。用茵陈汤。泄涤其热也。

【纲】仲景曰。形体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为脾绝。

【目】成无己曰。此皆不治之症。

[卷十] 便脓血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鳌按。热利不止。必大便脓血。由于素有蓄血。内外俱热。阳盛阴虚。而阴络受伤故也。

此因下后协热便脓血。热气下流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此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当刺期门。

【目】王肯堂曰。冲脉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之。男子下血谵语。女人寒热似疟。皆为热入血室。迫血下行。则为协热而利。挟血之脉。乍涩乍数。或沉或伏。血热交并。则脉洪盛。大抵男多在左手。女多在右手见之也。又有阴寒为病。下利脓血者。乃下焦虚寒。肠胃不固。清浊不分。而便下脓血也。二者一为血热。一为血寒。临病审之。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纲】仲景曰。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

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燥。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许叔微曰。仲景论中言先硬后溏者四症。前二症不言及小便。第三症言小便不利。第四症言小便少。其不言小便二条。首则因胃中邪热未作热实。次则因虚。烦热在上。胃中无燥屎。其小便不利条。则以胃中水谷不别之故。其言小便少条。则又以胃中未可定其硬不硬。而必候小便之利。是知仲景测大便法。皆以小便觇之。如小便清。知不在里。利不止者。利其小便。小便数少。

津液当还入胃中。必大便。皆可验者。然小便利。屎定硬。固为可攻。亦有小便自利。大便硬。不可攻者。何哉。阳明自汗。或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时。

用蜜煎导法。盖非里实。故不可攻也。又太阳一症云。若吐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硬。与小承气汤和之。此两症。汗后大便硬。小便利。皆同。而治法不同者。后症为有传邪。故微烦。又因发汗吐下后。小便数。内亡津液。大便硬。是热邪入里。故以小承气利之。至若前症小便自利。以无传邪。故无烦症。大便虽硬。不得为里实。但肠头干燥。止可用蜜导也。读仲景书者。宜详究焉。

柯琴曰。痼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肛门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溏即水谷不别之象。以瘕作解者谬矣。按大小肠俱属于胃。欲知胃之虚实。必于二便验之。小便利。屎定硬。小便不利。必大便初硬后溏。今人但知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亦知小便难、小便不利、小便数少、或不尿者。皆阳明病乎。

[卷十] 不大便

【纲】仲景曰。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病。若能食者。名中风。不能食者。名中寒。

【目】喻昌曰。设为问答。以辨阳明中风之里症。此属正阳阳明。可下。

魏荔彤曰。太阳病治之未善。所以得阳明病也。若发汗过多。若下。若利小便。皆得致阳明病之因也。汗出利小便。皆能使其人津液亡耗也。津液亦以胃为归。亡耗则胃中干燥而里热生。里热生则在表之风寒亦随变热。里热外蒸。故自汗出。风寒变热。故表恶热。内外热合为一。此所以太阳之病转属阳明也。然阳明病有浅深。其症亦不一。如不更衣。乃胃亡津液而干燥也。内实。乃胃中邪热太盛。而结秘成实也。大便难。乃胃燥热半盛。尚有大便而艰难也。症不同。治之之法亦不同。

承气诸方。仲师并未明言。而斟酌之妙。存乎人矣。

中风中寒。能食不能食之说。固由化谷不化谷。然风邪之热散而虚。寒邪之热聚而实。风邪之热行乎气。寒邪之热着于血。亦能食不能食之故也。

鳌按。中风中寒一节。本与不大便无涉。姑以能食不能食成阳明病之故。附于此。

【纲】仲景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目】魏荔彤曰。此太阳病已去。而转属阳明者。阳明既病。热气内盛。小便必黄赤而数。津液内伤。大便必枯燥而硬。虽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津液坐耗。肠枯便秘。故不觉其苦。而受伤甚深也。以法救者。仍从太阳表里之法救之。五苓导水滋干。且解太阳风邪。洵阳明犹带太阳必用之药。

【纲】仲景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

【目】鳌按。此条本论阴结。阳结亦是陪客。以阳结即是胃家实也。阴结本少阴病。无表症。

当用温药。

【纲】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身热者。与承气汤。

【目】鳌按。受病即不大便。其为胃家实可知。此所以为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

此有燥屎。乃可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脾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魏荔彤曰。此本申解阳明病谵语一症也。谵语之由。他条已言之。乃有阳明谵语已见。

而犹当斟酌调和。得攻下之宜者。不容苟且也。盖有明日并不见大便。脉反变滑疾为微涩者。胃里虚寒可信也。此固非一下可收功。亦非一调可奏效。当缓缓补胃。徐徐生津。曰难治。言近功小效。

必不易治也。六七日之久。竟不大便。此似胃已成实。然胃究未实。胃燥肠干。中塞硬屎。此胃终非实。而燥屎为害滋大也。故以小承气试之。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

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方中行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不大便延至五六日以上。十余日之久。日晡云云者。阳明之症备具。此胃中邪热已盛。病已成实。急宜攻下以救胃津矣。不然。逡巡畏缩。坐致发狂病剧。

亦难救也。

【纲】仲景曰。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也。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目】魏荔彤曰。此二条皆申解阳明病有燥屎应下之辨。有病虽攻下。不伤正气者。如病患不止于伤寒。凡不大便五六日之久。绕脐痛而烦躁。发作有时。不必论胃腑之热。成实与否。而燥屎在肠为患。至于浊气中结。绕脐痛。邪上干。烦躁作。知燥屎阻塞故也。除涤其燥屎可耳。燥屎由于宿食者。以大下后。津液耗。宿食遂干。

故结而阻滞肠间也。亦宜下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脏气实而不能还之于腑也。急攻之。所谓已入于腑者可下也。三阳惟少阳无承气症。三阴惟少阴有承气症。

喻昌曰。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则胃土过实。肾水不足以上供。有立尽之势。又非少阴负趺阳反为顺候之比。此时下之已迟。安得不急。

魏荔彤曰。六七日之久。热邪弥漫。熏灼中焦。不惟少阴水枯。且阳明津亡。至腹胀而脾阴已散。不大便而肠胃皆干。危急甚矣。急下其热邪。以救其肾阴。救肾阴即所以救胃与脾阴也。大凡大承气之用。非至坚用之以破。即至深用之以陷。而涤热邪。留真阴一也。在阳明热邪之耗胃津。

津。胃之真阴也。急为攻下。救其津以救胃。在少阴热邪之耗肾水。水。肾之真阴也。急为攻下。

救其水以救肾。无二法也。明乎此。则喻氏尝言伤寒当救阴。正于此等处用之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魏荔彤曰。虽无太阳表症。阳明里症。而发热脉数。以热在里则伤里。恐至津竭而后下之。无济也。故可下。但热入于里。胃既不实。多入下焦之血室。与血为溷。至血瘀甚。则虽下之。

而血必旋蓄。血热甚。则方下之。而挟利不止。此惟随症立法救之。故仲师分立下后二法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

【目】魏荔彤曰。此条是阳明胃实已成。而邪复转传少阳也。诸症中。惟不大便为正阳明病。

余皆少阳阳明应有之病。但犹属欲转而未全成少阳耳。

[卷十] 可下

【纲】仲景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目】朱肱曰。伤寒固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症。须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阴病者。须急温之。阳明里症者。内热是也。宜下之。伤寒始发热。恶寒。今汗后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脉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再汗即死。须下即愈。更有心胸连脐腹大段疰闷。腹中疼。坐卧不安。冒闷喘急极者。亦不候他症。便下之。但大便妨闷。

恐尚有表症者。亦须少少与小承气汤微解之。不可过多。令大泄也。

失下。则气血不通。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疑是阴厥。进热药。祸如反掌。不可不察。

问。三阴有可下者乎。三阴大约可温。然须有积症方可也。何谓积症。太阴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甚者桂枝加大黄汤。少阴口燥咽干。或腹满不大便。或下利清谷。心下痛。皆积症也。下症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尽剂与之。

王肯堂曰。大法秋宜下。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与承气汤。

【目】王好古曰。大承气。治大实大满。满则胸腹填胀。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痞满燥实四症俱备。则用之。杂病则进退用之。小承气。治痞实而微满。状若饥人食饱饭。腹中无转失气。心下痞。大便或通。热甚。

须可下。宜此方。调胃承气。治实而不满者。腹如仰瓦。腹中有转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坚实之症。以上三法不可瘥。假令调胃承气症。用大承气下之。则愈后元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

大承气症。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后神痴不清。以其无气药也。小承气症。用芒硝下之。则或利不止。变而成虚矣。又曰。伤寒外症。全是下症。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脉有力者。黄连泻心汤。无力者。半夏泻心汤。

鳌按。承气症甚多。不全采录。单有急下之。急攻之字样者。录之。盖以着此字样者。皆有急当攻下之故。其余承气症。未尽若是也。

【纲】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吴绶曰。经言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蒸蒸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凡潮热腹满者。大柴胡加浓朴。凡阳明病汗多。胃中必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若谵语脉滑而疾。发潮热者。大柴胡汤。凡谵语潮热不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小承气汤。若能食大便硬者。

大承气汤。

【纲】仲景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胃实不大便。或难或硬。燥屎悉属里症。宜下者多矣。然而有表未解。风湿相搏。尤宜先解表已而下之。可也。如经言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小便清和。不在表仍在里是也。其症多见于阳明。盖胃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自太少阳传入者。众所共知。而于三阴传入者。鲜或能识。若能熟视其微。则三阴有急下之症多矣。岂非仲景之微意欤。

陶华曰。有宜急下者两症。少阴症口燥咽干。谓之肾汁干。宜急下。阳明症发热汗多。谓之胃汁干。亦宜急下。此所谓急下两症也。

汪昂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邪入未深。便作口燥。此肾水将干。宜急下以救欲绝之本。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腑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入阳明腑病也。厥阴症。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症仲景无治法。按舌卷囊缩。有寒极者。宜附子四逆加吴萸。并灸关元气海。或葱熨法。又有阳明之热。陷入厥阴经。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攻。弗荣而急。引舌与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当泻阳以救阴。以上皆大承气症也。张兼善曰。胃为水谷之海。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土。燥则肾水干。故阳明与少阴。皆有急下之症。症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故皆用大承气。有病循衣摸床撮空者。此胃热也。钱仲阳小儿直诀云。此肝热也。亦承气汤主之。

王肯堂曰。胃家实不大便。虽三尺之童。亦知可下也。殊不知仲景之法。虽有胃实症。若表未解。及有半表者。亦先用桂枝、柴胡以解外。然后视虚实消息之可也。凡胃家不大便等症。其或胃实有表者。必先解表。其或口苦咽干脉浮紧者。宜和解。其或便硬无所苦者。且候之。其或胃实表解有症者。急随症攻之。其或胃实表解无症者。忌攻。大便硬者导之。盖以阳明病。身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时。蜜导之。

鳌按。王氏有症攻之。无症忌攻云者。症即阳明实症。如潮热谵语是也。有此等症。方可攻。无此等症。虽不大便。皆由津液不足。当须详审。勿妄攻也。

经言过经乃可下者。言已过七日。行经已尽。此时阳邪入阴。乃可下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

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目】李曰。里症具而脉沉实者。宜下。若下后热不退。脉未和者。犹当量虚实再下。若失下。则邪无从出。又或应下而反汗之。则津液内竭。变为动悸等症。

鳌按。腹大满不通。是胃中燥屎上攻也。故可攻。

【纲】仲景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鳌按。数为在腑。故滑而数。为有食。为当下之症。二条。腹满如故。乃下之。虽当减而未尽。故更当下也。三条。表虽未解而邪甚于里。故当急攻。四条。汗多亡阳。又当急下以存津液。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热者。此为热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李曰。伤寒热气入脏。流于少阴之经。咽焦。口燥渴。肾水干也。热病热不已。目睛不和。亦肾水干也。皆急下以救肾水。阳明发热汗多。或已汗不解。腹满痛。及谵狂。不大便者。

皆急下以存胃液。伤寒脉弦而迟。弦为寒。迟为脏。脉大而紧。大为阳。紧为寒。俱谓之阳中伏阴。

急下以分阴阳。又下利。旦部脉平。心下硬者。内实也。下利脉迟而滑。或浮大。按之反涩。恶食者。皆胃有宿食也。但宿食忌巴豆。只宜用大黄荡涤。

刘完素曰。下后热不退。再下之。热愈盛。脉微。气虚。力弱。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若辍而不下。则邪热极盛。阴气极衰。脉息断绝。必不可救。如此之症。下亦死。不下亦死。

经云。三下而热不退者死。后人有三四次。至十数次而生者。此乃偶中。不可为法。但用解毒汤合凉膈散调之。庶不失人命。

汗下后热不退。不问有汗无汗。宜白虎加人参、苍术以解之。

陶华曰。凡言急下者。盖病热已迫。将有变也。非若他病。尚可稍缓。

[卷十] 不可下

【纲】仲景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伤寒呕家。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目】张云岐曰。非阳明之本病不可下。阳明本病。胃家实也。非痞满燥实。不可下。非潮热发渴。不可下。非詈骂亲疏。不可下。非脉沉数。不可下。非弃衣登高。目见鬼。不可下。

李曰。可下者。脉症全在里也。若太早。若过。则水谷脱而变生焉。不可下者。诸虚咽肿。

呕吐厥逆。结胸。不转失气。脐中左右上下动气。脉浮细、浮虚、浮涩、带迟。恶寒等症。下之则危。随宜以温热药救之。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目】朱肱曰。脉浮不可下。脉虚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吐不可下。小便清不可下。不转失气不可下。大便坚小便数。不可用承气汤。(乃脾约丸症也)大便硬小便少者。不可攻。

柯琴曰。此中风伤寒。胃实转胃虚。初能食而致反不能食之机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伤寒最慎于下。若表未罢。不可乱投汤剂。虚其胃气。仲景云。表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也。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若不宜下而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重者死。

古人所以伤寒有承气之戒。脉浮不可下。其病在表。宜发汗。下之则为懊。为痞。为结胸。脉虚细。不可下。恶寒不可下。以恶寒为表之虚。虽是阳明症。尚恶寒。即与太阳合病。属表。但可发汗。少阴恶寒。当温之。呕吐者不可下。宜与小柴胡和解。不转失气不可下。与小柴胡。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里虚也。为难治。姑与黄建中汤。

程郊倩曰。阳明中风。病在气分。故不可妄下。

【纲】仲景曰。发汗。若下之。而发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有恶寒恶风者。凡腹满时减时满者。凡腹胀满可揉可按虚软者。凡阴虚劳倦者。凡手足逆冷尺脉弱者。凡脉在表者。俱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按之无力者。凡亡血。虚家。及妇人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漏等症。及小便频数。小便清而大便秘者。

俱不可下也。

鳌按。此热伤君主。心气不足而然也。故不可下。

【纲】仲景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目】魏荔彤曰。胸中实见不惟少阴寒邪为病。且兼痰饮积实于胸次为病也。邪在上。自当顺其势而治之。不可下而可吐。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辗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

则额上汗出。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阳明下症悉具。其人喘嗽。或微恶寒。为太阳阳明。或往来寒热。为少阳阳明。于阳明症中而有太阳少阳症。此非正阳明也。不可遽下。所以古注阳明有三。常须识此。

【纲】仲景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目】鳌按。寒湿在里。与瘀热在里不同。且既由寒湿。则非属阳明病矣。故不可下。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目】黄仲理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谓之正阳阳明。属下症。轻则大柴胡。重则大小承气。此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故可下。但亦有在经未入腑者。纵大满大实不通。亦不过小承气微下之以和胃气。入胃在经。尤宜两审也。其阳明一症。少有自病者。多因太阳传入。兼与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者是也。少阳阳明合病。用黄芩芍药汤者是也。自少阳传入阳明。及未合并病者亦然。

鳌按。勿令大泄下者。以脉迟也。脉迟者。为无阳。为在脏也。故不可下。

【纲】仲景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目】柯琴曰。脉迟。便非热实。是浮大皆为虚脉矣。仲景特出此句。正发明心下硬一症。有无热属脏者为妄攻其热者戒也。

[卷十] 小便自利

【纲】仲景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目】柯琴曰。本自汗。更发汗。则上焦之液已外竭。小便自利。则下焦之液又内竭。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自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目】柯琴曰。首条。小便自利。是津液越出。故燥土受病。病在胃也。次条。小便利则里无瘀热可知矣。

[卷十] 小便数

【纲】仲景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小承气汤和之。

愈。

【目】王肯堂曰。阳明皆以小便自利为病。盖以验病之下与不当下也。若小便不利而少腹硬者。

屎也。当渗泄之。若小便自利而少腹硬者。非血则粪也。当通利之。且病之发黄与不发黄。及病之死与不死。皆可于此验之。

吴绶曰。小便数者。频欲去而不多也。太阳阳明。治各有条。凡肾虚有热。小便频数者。清心莲子饮。或人参三白汤加知、柏、麦冬、石莲之类。或滋补丸。补中益气汤加知、柏、麦冬、生地。

柯琴曰。此用小承气以润燥。是亦和剂。不专是下剂。

[卷十] 小便不利

【纲】仲景曰。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病患小便不利。

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用大承气攻之。阳明病。小便不利。若中寒。不能食。手足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者。此欲作痼瘕。

【目】成无己曰。发黄与痞及热病小便不利者。热郁所致。风湿相搏。与阳明中风。其小便不利。寒邪所乘。其小便难者。亦多由汗下而然。

【纲】仲景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此浮字误也。活人云。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则知此症。若脉二字下。脱一不字也。按五苓散。乃茯苓、猪苓、泽泻加桂、术也。猪苓汤。乃猪苓、茯苓泽泻加阿胶、滑石也。桂术味甘辛为阳。主外。胶滑味甘寒为阴。主内。南阳之言。可为不失仲景之旨矣。但南阳欲区别二药。分明以沉对浮。遂使后人致疑。三阳症中不当言脉沉。更不复致疑经文之有缺也。更详太阳症。固当脉浮。而阳明为表之里。故其浮不曰浮而曰长。盖长者。不浮不沉之中脉也。

成氏直以脉浮释之。而朱氏却以脉沉言之。皆失之矣。若曰。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则得旨。

[卷十] 小便难

【纲】仲景曰。若阳明胃实。发热恶寒。脉浮紧。下之者。则腹满小便难也。

【目】王肯堂曰。胁痛身黄小便难。若阳明胃实未下者。小柴胡汤。若下后不食项强者。忌柴胡。

鳌按。三阳皆有小便不利症。不独太阳也。如少阳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胁痛。

或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仲景则主小柴胡汤。若五六日已汗复下。胁满微结。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热。为未解。而小便不利者。仲景又主柴胡桂姜汤。若八九日下之。烦惊。谵语身重。而小便不利者。仲景又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