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脾·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以化谷也。脾胃属土,俱从田字;胃居正中,田字亦中;脾处于右,田亦偏右。

经曰∶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遗篇《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图(图缺)

滑氏曰∶掩乎太仓。

华元化曰∶脾主消磨,养于四旁。

经曰∶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与智。

经曰∶足太阴脾经。

又曰∶是经多气少血。

又曰∶已时气血注于脾。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脾神,常在字魂停。

又曰∶脾藏意,意者,记而不忘者也。

《内经》曰∶脾在志为思。

又曰∶思则气结。(注云,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而结也。)

皇甫谧曰∶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过节则二脏俱伤。

灵枢》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又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又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也。

又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

又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脾病者,唇黄。

岐伯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难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

《入门》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心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脾居一身之中,故曰黄庭。

经曰∶脾者,在天之湿;在地之土;在人为脾;在时为四季;在方为中央;在色为黄;通窍唇口。

经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又曰∶脏真濡于脾脏,肌肉之气也。心火为母,肺金为子;与胃为腑,克肾水,主养肌肉,若久坐则伤肉。司藏意智。其类土,其畜牛,其卦坤,其性信,其华在唇四白,其谷稷,其虫蜾,其果枣,其菜葵,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其病在肉,其音宫,宫者中也,土位居中,为五行建级也。其数五,其臭香,其声歌,其气呼,其液涎,其味甘,外应四肢而色黄。然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土。

灵枢》曰∶脾应肉,肉 ( ,分理也。)坚大者胃浓。更脾主湿,然湿则伤脾。风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必面黄,善思善嗜,体重卵痛,四肢不改而怠惰。脾实则肢体重着而不举,腹胀尿秘而善饥,昏睡身热而饮水。脾虚则少气,吐泻生风,或乳食不消,肿胀肠鸣,四肢无力。脾绝则脐突唇反,环口黧黑,柔汁发黄。然脾绝者十二日死。平脉则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其脉温浓,盖因气行脏腑之间,故和平不得见其衰乃形焉;贼脉则弦长而紧,与夫面青皆逆;危脉则状如鸡雀啄,止而复来。

经曰∶脾主长夏,中央己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又曰∶脾变动为哕。

灵枢》曰∶脾者,主为卫使之回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即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又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脾为牝脏,牝者,阴也。

《入门》曰∶脾为谏议大夫。盖饮食人之大欲,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名为谏议也。巳脾土,辰胃土,位居中央,谓之孤脏,其形如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诸经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之气,意之舍也。

又云∶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主养四脏,故呼吸以受谷气,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

又曰∶土寄王于四季,尤王于长夏。(六月也。)相于夏,废于秋,囚于冬,死于春。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 ;(食时,侵晨至食时也。 ,日囚也。)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皆本时也。( ,音耋。)

经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又曰∶谷气通于脾。

又曰∶精气并于脾则畏。

又曰∶脾恶湿。

又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又曰∶久坐伤肉,劳于脾也。

又曰∶脾为万物之母。胃为水谷之海。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不至头,下不至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答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又曰∶脾俞在背十一椎旁,募在腹傍章门。

又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又曰∶如缟裹栝蒌实者生。

又曰∶脾热病,鼻先赤。

又曰∶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又曰∶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又曰∶脉来坚锐,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又曰∶脾气盛,则体重肢不举。

又曰∶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又曰∶脾弱病下利白肠垢,大便坚,不更衣,汗出不止,或五液注下五色。(不更衣,不大便也。贵者入厕必更衣,故名。)

又曰∶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之,(哕,苑入声。)卧不安。

又曰∶脾水者,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又曰∶脾约者,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又曰∶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又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

又曰∶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剧,音极,增也。)

又曰∶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情,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诊色,诊视也。)

又曰∶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又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可见?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喙,音诲,鸟嘴也。)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曰∶食管,乃胃管上原。

《内景》云∶脾长一尺掩太仓。而《灵枢》云∶脾长五寸,何不侔也。

脉经》曰∶脾脉急甚,为螈 。(音讼。)微急,为膈满不食。

又曰∶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收。

又曰∶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又曰∶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

又曰∶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黄连泻之。

又曰∶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倦怠,急以苦燥之。

又曰∶实则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

又曰∶虚则泄泻白色,睡则露睛,白术散。

又曰∶肝乘脾,贼邪风胜,泻而呕,茯苓半夏汤。

又曰∶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

又曰∶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又曰∶肾乘脾,微邪,恶寒而泄,理中丸。

又曰∶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两脏之虚实,原其所始而疗之。盖肝为脾鬼,心是脾母,肝气盛则鬼胜,心气亏则脾之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则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药,诊其脉,肝心二脏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须察本经虚实而治之。(此即贵法)

又曰∶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

又曰∶涩甚为颓癃。(颓,下坠也。)微滑为虫毒、肠鸣、热。

又曰∶滑甚为肠 ,( ,音颓,阴病。)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也。

经曰∶是动则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气音屁。强音降)

又曰∶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厥,发也。)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引经药歌∶

己脾(当)归缩(砂仁黄) 防(风益)智仁,代赭(石吴)茱萸赤茯苓,苍(术)白(术白豆)蔻(甘)草麻(黄饴糖半夏,元胡(索)白芍缩砂行。(赭,音者,赤色。)

经曰∶脾受肝热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又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又曰∶谷气通于脾。

又曰∶久坐伤肉,劳于脾也。

又曰∶精气并于脾,则畏。

又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经曰∶湿胜则濡泻。(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

又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脾实则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脾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灵枢》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又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注曰∶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难经》曰∶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经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注曰∶此脾之脏也。期三百日内死。)

又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目黄。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又曰∶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凡病以五脏时日占病愈甚,极准。钱仲阳深得其理,学人宜究心焉。《纲目》)

又曰∶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又曰∶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

又曰∶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丹溪曰∶思伤脾者,以怒胜之,以喜解之。(五志之火,郁而成痰,为癫狂;宜以人事制之,所谓五志相胜为治也。妇女思想气结之证,惟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坐。盖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怒则木气升发而冲开脾气也,故怒胜之。夫医贵有才,无才则何以应变无穷。)

经曰∶脏气绝,则神见于外。(一士人喜观书,忘食。一日有紫衣人立于前曰∶公不可苦思,思则我死矣。问其何人?曰∶我谷神也。于是绝思而食如故矣。)

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是有余,宜白术。脾欲缓,是不足,宜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脾实以枳实泻之。

灵枢》曰∶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灵枢》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也。

思而动血者,属脾。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四肢苦重为脾水。总而论之,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自四肢而归于腹者,难疗。

经曰∶黄如蟹膏者生,黄如枳实者死。

又曰∶实则梦欢歌快乐,虚则梦饮食相争。

又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脉经》曰∶脾绝十二日死。(一云∶五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仲景曰∶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

补∶人参、黄 、甘草莲子扁豆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芡实陈皮

泻∶枳实石膏青皮

温∶丁香藿香胡椒吴茱萸附子肉桂、良姜。

凉∶玄明粉滑石

引经报使∶升麻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