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喉痹

阴虚喉痹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系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龈出血尺脉无力等。故张景岳云:“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增删喉科心法》:“其人平日常有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也。”治宜滋养肾阴。用滋阴八味丸加减。其二为肺胃阴伤者,咽喉失于濡养。症见咽干不适,渴欲饮水不解,唇燥,干咳无痰。治宜润肺养阴。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加减。本病类今之慢性咽炎。

猜你喜欢

  • 八要

    指虚、实、冷、热、邪、正、内、外,为治病八要。《医门法律》:“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

  • 怀中抱月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交叉于胸前,向两侧分开后,指端向下,掌心朝内,上身略前倾,两手由上向下如抱物状,再向下而上徐徐抄起,仍收回至胸前交叉。

  • 疮疡温通法

    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凡疮疡属阴寒之证者,在整个治疗阶段中,都应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促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消散。常用方:内服如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外用如阳和解凝膏等。

  • 吐乳泻青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青色的证候。多因患儿感受寒邪,伤及脾胃,肝气逆乱,上扰于胃则吐乳,下扰于肠则泻青。治宜补脾平肝。用异功散加肉桂、白芍。

  • 耳箫声

    病证名。系指耳鸣如箫声。《东垣十书》:“心脏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参见耳鸣条。

  • 兼胎症

    病证名。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未产目病号兼胎。”即妊娠目病。详该条。

  • 行针

    ①《灵枢经》篇名。行针,即运针。本文专论针刺反应,故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所以针感也不一致。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②针刺运针手法,目

  • 口干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

  • 甲乙

    古人用十干以纪日,甲乙即甲日与乙日。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故胆旺于甲日;乙为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肝旺于乙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 经来出白虫

    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水内有白虫如鸡肠,满腹疼痛。宜推虫从大便出。先用追虫丸(续随子、槟榔、牵牛子、大戟、甘遂、芫花、当门子),后用建中丸(黄芪、肉桂、甘草、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