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证

郁证

证名。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又有七情郁证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脏腑郁证如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三焦郁等。六气郁证又称外郁,如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辨证虚实之分。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温胆肠等方。虚证多见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饮等方。参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肾虚寒证

    指肾气亏损,肾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肾膀胱经虚实寒热证治》:“肾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足腰不可以按

  • 李炳

    【介绍】:清代医家。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人。编著有《辨疫琐言》等书。

  • 叶天士温热论

    见温热论条。

  • 面黑子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又名黑痣、黑子。由肾经浊气滞结皮肤而成。多发于面部。呈黑褐色之扁平隆起,散在分部,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有时表面可生硬毛;对生长迅速,或突然增大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有恶变

  • 脾王不受邪

    王,通旺。指脾胃健旺则正气充足,不易受病邪侵害的道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 铁色草

    见《本草纲目》。为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

  • 阴厥

    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

  • 肺水

    病名。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多因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临床特征为浮肿,大便鸭溏。治宜宣肺利水,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或麻黄

  • 痰滞蓄血

    病证名。指先有郁痰,后因血滞,或失血气滞,日久生痰,痰血相搏而成的蓄血。其症胸部胀闷,痛处少移或不移,身体寒热,或吐血、衄血,便下焦黑。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加苍术、香附、枳壳、白芥子以开郁化痰;次

  • 杜婴

    【介绍】:北宋人。号大醇。博学善读书,为人旷达而清廉,自托于医,为人治病,常不取酬,贫乏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为当时士大夫所知。得王安石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