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胞肓

猜你喜欢

  • 养生导引法

    气功著作。撰者不详。1卷。明·胡文焕校订。刊于1592年。此书分中风、风痹、心腹痛、补益等27门,详述诸病导引法119种。对明以前各种功法予以系统归纳,对同一病证,列出多种导引法,以利辨证施功。现存明

  • 齿衄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症见口臭便秘,舌苔

  • 温水脏

    即温肾。详该条。

  • 黄芪六一汤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黄芪(蜜炙)六两,炙甘草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心中烦悸,唇口干渴,食少面黄,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②《外科正宗》

  • 重断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断同龈。又名重龈。多由胃中有热,湿浊薰蒸而成。症见齿龈浮肿,如附物垂痈,口臭。常见于小儿。治宜清胃涤浊。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加减。或可以针刺去脓血,后用盐汤嗽口。

  • 谨和五味

    调和五味,饮食平衡之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高世栻注:“五味贵得其平,不可太过,是故谨和五味,得其平矣。”

  • 骭(gàn 干)

    指胫骨部位。《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

  • 耳后疮

    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一。即锐毒,见该条。

  • ①病名。五噎的总称。《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

  • 王仲丘

    【介绍】:唐代养生医家。撰有《养生纂录》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