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系指疽生于耳轮。《证治准绳·疡医》:“或问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五味
见《本草求真》。为密蒙花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妇人规》。由于血虚而致经行或先或后,或先后无定期,血色淡红,量涩少等。因肝脾血虚者,兼见抑郁不乐,胸乳胀闷不舒,食少腹胀,便溏等,治宜补血为主,方用四物汤,寒加肉桂,热加黄芩;肝
见《陕西中草药》。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也。”参见十水条。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力役人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与因虫食所致之黄胖病不同。证见黄胖而好食易饥,怠惰无力。治宜双砂丸、伐木丸加味。参见黄胖条。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小儿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后缝十字文当上三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囊底穴。位于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肾脏风疮,小肠疝气,偏坠,阴囊湿痒,睾丸炎等。艾炷灸3~5壮;或
病名。痛同消。即三消。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详三消条。
病名。由于跌打、挤压、钝挫所致的软组织损伤。患处疼痛、肿胀、青紫、压之痛剧,但皮肤完整无破伤;严重者可致肌肉撕裂或深部血肿,甚则伴有内脏损伤。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或五加皮
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疾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简称胀。《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胀病有虚实之分。其病多由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