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拔毒散之别名,详该条。
同。指婴儿的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最易触摸到的是菱形的前囟,亦称额囟、囟门、囟骨,和三角形的后囟,亦称枕囟。囟应在小儿半岁至两岁内闭合,过迟或过早闭合均属病态。
【介绍】:见梁学孟条。
《疡医大全》卷七方。商陆六两,牛蒡子、防风、金银花、荆芥、当归尾、连翘、赤芍药、红花、苍术、甘草各五钱,麻油二斤。共入油内,熬枯去渣,用密陀僧一斤收膏,摊贴患处。治疮毒。
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厥阴脉: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腂(踝)一寸,上腂(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眦)旁。是动则〔病:丈〕夫
出《芷园臆草》。即柳枝,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小儿口吃,指小儿讲话发音断续重复而不顺畅。《幼幼新书》卷六:“语吃本心气不足,舌本无力,故欲有言而舌不能运。有生而不吃,儿相较吃,谚谓学吃。”说明本病可由心气不足而致,但亦有因于不良的语言
针刺手法分类名。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均属此类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指小儿因疳而致的癖疾,疳、癖并存之证。癖块潜匿于右胁下,其状如梳,触之隐痛。兼见肌肉不生,渐成羸瘦,或作潮热,肚腹渐大。治宜消疳化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