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瘟痧

瘟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传,甚至一家数人犯痧,或一方数人犯痧。其发也必恶寒发热,或腹痛,或不腹痛,似疟非疟,或气急发喘,头面肿胀,胸腹饱闷,或变下痢脓血,轻者常连岁月,重者危急一时。治宜放痧消食积为主。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强刺激

    指较大的针灸刺激。针刺以粗长针具,高频率,大幅度及长时间地捻转提插,使患者得到强烈感应者为强刺激;灸治则以大炷,多壮,或长时间熏灸为强刺激。适用于体质壮实,耐受性强,或某些需要大剂量刺激的病症,如急性

  • 奶腥

    《幼幼新书》引杜光庭《指迷赋》儿生“百日名奶腥”。另有“四岁曰奶腥”,参见小方脉科条。

  • 平肌散

    ①《外科精义》卷下方。黄丹、乳香、黄连各二钱五分,轻粉一钱,密陀僧、花蕊石(二味同煅赤色)、白龙骨各一两。为细末,入乳香、轻粉、黄丹,同研合匀,每用干掺患处。治诸疮久不收敛者。②《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 振法

    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①指振颤法。详该条。②指振动法。详该条。

  • 太医署令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

  •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 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见元亨疗马集条。

  • 追风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

  • 淋秘

    病证名。秘通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详淋闭条。

  • 吸筒疗法

    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详拔罐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