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①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多见夏秋二季。《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候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参见各该条。②即疹。《临症指南医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

猜你喜欢

  • 假芝麻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 同人针灸

    见针灸全生条。

  • 原气

    亦称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难经·三

  • 山枣参

    见《云南中草药》。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 太医院院使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的高级官职。元代置太医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参见太医院条。

  • 惊疳

    见《婴童百问》。即心疳。见该条。

  • 一六甘露散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

  • 心气不宁

    泛指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及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

  • 刘芙蓉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蓬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 医学统旨

    综合性医书。明·叶文龄撰。刊于1534年。卷1论脉;卷2~4分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的证治,兼述妇人、小儿、疮疡、耳、鼻、喉、口齿病证等;卷5~7为治疗方剂;卷8介绍用药、药性及常用中药。据作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