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①栝蒌仁、枳实(麸炒)、桔梗、茯苓、贝母、陈皮、黄芩、栀子各一钱,当归六分,砂仁、木香各五分,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水煎去渣,入竹沥、姜汁少许和服。治痰结咯吐不出,胸膈作
疟疾之一。指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发作无定时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夫往来寒热疟者,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相往来也。”症见往来寒热,发歇无时,发病时面
见《广西中草药》。为古羊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指面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多因肾气耗损,血气失荣于面所致。可见于阴黄、黑疸等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亦多有此症候。如伴见身肿或额黑者,显示病势危重,预后不良。参见面色黧黑。
书名。3卷。清·曾鼎撰。刊于1814年。作者认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切脉法,并阐发《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学义理。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
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2卷。元·戴启宗撰。戴氏认为当时流传颇广的高阳生《脉诀》,内容虽较通俗,又是以韵语歌诀的形式编写,但其中不免语意不明,立义偏异,并存在不少错误。遂以《内经》、《难经》、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热疖、石疖,俗称疖子。《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第二则云:“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即疮痈之最小者也。俗称以夏日所生之小肿为热疖。由内蕴热毒或外受暑
综合性医书。16卷(原作8卷)。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撰年不详。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学习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述各科病证证治,内科分诸中、诸伤、虚损、疟疾、痢疾、诸
针灸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
见《四川中药志》。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