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心

恶心

证名。一作噁心。指胃气上逆,泛噁欲吐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復遇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罗氏会约医镜》卷八:“恶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呕之状,或又不能呕吐,觉难刻过,此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秽气所触、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虚、实二者,则得其源矣。实邪恶心者,其来速,其去亦速,邪去则止。虚邪恶心者,必得胃气复者方愈。且此症之虚者,十居八九,即有挟食、挟痰之实邪,亦必由脾气不健,不能运化而然。治者,当知实中有虚,勿得妄行攻击,以伤胃气也。”脾胃不和者,宜和胃理气二陈汤橘皮半夏汤;胃有寒邪者,宜温中,用理中汤;胃中热者,宜清火,用二陈汤加芩、连,或左金丸等;感受暑热或火盛烦躁恶心者,竹叶石膏汤;胃有痰湿者,宜燥湿化痰,二陈汤、平胃散;胃有食滞者,宜消导,用保和丸;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汤;脾肾虚寒者,宜温补脾肾,用理阴煎温胃饮等。参见呕吐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萧飋

    飋通瑟。凉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

  • 明代彝医方

    民族方书。作者不详。约成书于1566年。前后传抄11次。全书共16面。载病名76个。按病名分为:疮症、风症、痛症、伤症、不通症、其他症、产后病、毒症等8类。载药275味,方剂243首。按病名、药方、用

  • 声嗄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八。嗄者,声破(《玉篇》);声变也(《集韵》);《红炉点雪》卷二“金为火烁而损,由是而声嗄、声嘶见焉。”系指音嘶不清、发声不彰。即音嘶。详该条。

  • 鸡心痔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如鸡心。”症见肛周赘皮下垂,大小及形状甚似鸡心,自觉搔痒。治宜五倍子汤薰洗止痒,亦可手术治疗。

  • 郁气

    ①同气郁。参该条。②致郁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张景岳注:“故必折去其致郁之气,则郁者舒矣。”

  • 徐之范

    【生卒】:?~581【介绍】:南北朝至隋代之间医生。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北齐名医徐之才之弟。

  • 地化

    运气术语。①指在泉之气的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地化奈何?”②专指在泉的火热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清者多地化。”张景岳注:“运与司天阳明同清者,则当多用在泉少阴温热之化以治之。”即岁

  • 子游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 郁焦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 胞肉生疮

    病证名。《银海精微》:“胞肉生疮者,此脾胃热毒,胞肉肐或风粟变而为疮,血热化脓,腐烂腥臊,流汁流脓,浸渍黑睛生翳,眼如硃砂之色。”治法:宜泻火解毒为主。内服清胃散、三黄汤之类加减。参见针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