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ú

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风姓,伏羲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用“”作为自己姓氏者,遂成伏姓。二是改姓。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山西太原、河北高阳的。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宋元之际,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并在今四川、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明初,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明末湖广填四川,伏姓有入居今四川、重庆的。如今,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

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一名伏生,西汉经学家。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伏羲娥,伏胜女,才女,世称伏女。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行动艰难,不能正言,使女传《尚书》于晁错,得二十八篇。伏恭,东汉经学家。曾任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北州多为“伏氏学”。伏湛,东汉臣,名儒。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为人笃信好学,时称师表。

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


【源】 ①系自风姓。古帝伏羲之后,见《姓苑》(9,11,12,17)。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虙、伏、宓三字古时相通(60,62)。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11,12,17)。【望】 济南、太原、高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人】 伏胜,汉时济南人,曾为秦博士,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胜时年90余,老不能行,使晁错往受之,得29篇,撰有尚书大全(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昌乐、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徽县,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风姓,伏羲之后,遂以为氏。与任、宿、须句、颛臾同祖。” 此以名号为氏。②又注: “俟伏氏改为伏氏。” (《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 据 《魏书·官氏志》 俱引作“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汉济南多伏姓,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虑、伏、宓并通。”

西汉有伏胜; 南朝梁有伏迁; 晋代有伏滔,游击将军; 唐代有伏适,医家。

猜你喜欢

  • 读音:Xuán【源】 牟夷以防、玆二邑奔鲁为食邑,故鲁大夫有玆无还,后因以为氏(17)。一说,即兹。参见兹姓。【它】 兹、玆二字,音同义别。玆,黑也,归玄部;而兹,蓐也,又国名,归草部。参见《康熙字典

  • 读音:Qiě【综】 源出不详。或为笪姓之讹,待考(62)。《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按: 《汉语大字典》音qiè,未注明其为姓。)

  • 俟玄

    读音:Sìxuán【综】 北魏时改俟玄氏为玄氏(27)。一作〔俟��〕(416)。

  • 读音:Dù杜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陶唐氏后裔在西周时建唐国,称唐杜氏。后周成王灭唐,封弟弟虞于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杜伯,子孙居杜城,因以为姓氏。二是杜康之后。相传杜康

  • 读音:Jì【源】①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故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后因氏(12,17,60)。②范阳(故城在今河北定兴南固城镇)地多蓟,因以名,是以地为氏(60)。 【望】内黄(17,418)。 【布】

  • 罗多

    读音:luó duō罗多水在婺州县东八十里,因罗多为姓。(见《明一统志》)

  • 原邱

    读音:Yuánqiū《姓氏词典》 引 《通志》 收载,未详其他。(按:查《郑通志·氏族略》,未见此条,恐有疏漏。姑予收录以备考。)

  • 閭葵

    读音:Lǘkuí【源】 闾丘、葵丘皆春秋时齐地,当是居此两地之间者以为氏(60,62,63)。【人】闾葵班,字宣高,汉时人,修《春秋》(2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闾丘、

  • 西鉏

    读音:xī chú【源】 春秋时宋大夫西吾之后,见《世本》(17)。【人】 西虚,汉时侍御史(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其注云:“《左传

  • 酈山

    读音:Lìshān【源】 仲衍孙戎胥轩之妻,郦山氏也,盖即骊侯,见《路史》(60,63)。【变】 亦作丽山、〔骊山〕(60,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引 《路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