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ú

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风姓,伏羲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用“”作为自己姓氏者,遂成伏姓。二是改姓。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山西太原、河北高阳的。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宋元之际,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并在今四川、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明初,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明末湖广填四川,伏姓有入居今四川、重庆的。如今,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

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一名伏生,西汉经学家。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伏羲娥,伏胜女,才女,世称伏女。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行动艰难,不能正言,使女传《尚书》于晁错,得二十八篇。伏恭,东汉经学家。曾任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北州多为“伏氏学”。伏湛,东汉臣,名儒。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为人笃信好学,时称师表。

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


【源】 ①系自风姓。古帝伏羲之后,见《姓苑》(9,11,12,17)。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虙、伏、宓三字古时相通(60,62)。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11,12,17)。【望】 济南、太原、高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人】 伏胜,汉时济南人,曾为秦博士,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胜时年90余,老不能行,使晁错往受之,得29篇,撰有尚书大全(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昌乐、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徽县,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风姓,伏羲之后,遂以为氏。与任、宿、须句、颛臾同祖。” 此以名号为氏。②又注: “俟伏氏改为伏氏。” (《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 据 《魏书·官氏志》 俱引作“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汉济南多伏姓,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虑、伏、宓并通。”

西汉有伏胜; 南朝梁有伏迁; 晋代有伏滔,游击将军; 唐代有伏适,医家。

猜你喜欢

  • 吐渾

    读音:Tǔhún【源】 北魏时代北姓。一说即吐谷浑氏之省写(7)。一说,与吐谷浑、独狐浑、渴足浑并为四氏(7,24,63)。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曰

  • 羊木干

    读音:Yángmùgān【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汉姓为田(161)。

  • 读音:Xià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今大陆有此姓(73,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未详其源。

  • 侯莫于

    读音:hóu mò yú【源】 即大莫于氏,见《魏书》(60,62)。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云: “即大莫于。”未详其他。参见 “大莫于”条。

  • 色勒傑

    读音:Sèlèjié【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23,63,180,260)。【变】 一作〔色尔杰〕(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

  • 涂克冬

    读音:Tukèdōng【综】 鄂温克族姓。索伦部落之鄂温克阿伦、根千、拉哈千、辉千等部中均有涂克冬氏,世居黑龙江北各支流及石勒喀河、精奇里江地区,汉姓有涂、戴(192)。

  • 碧魯

    读音:Bìlǔ《姓氏词典》 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满族姓。清乾隆时四川总督鄂辉,姓此氏。”(按:疑此即 《清通志·氏族略》所收“弼噜”氏之别译,参见 “弼噜” 条。)

  • 樹黎

    读音:Shùlí【综】 北魏时有蠕蠕别帅树黎勿延地来降(6,7)。然据苏庆彬考证,树黎、勿延地为二人,将树黎作复姓,误。又作植黎,亦误(242)。一说,即素利氏(425)。蠕蠕即柔然,为北魏时一族名,

  • 读音:Jī【源】 或系剞闾氏所改(62)。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亦载,未详其源。

  • 米里華

    读音:Mǐlǐhuá怒族姓氏。今云南之碧江有分布。传说乃茂英冲之后。“米里华”为怒族语之音译,汉意为“马鹿”,即以马鹿为图腾的氏族,遂以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