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汶川县

汶川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置,为汶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汶川县。《元和志》卷32汶川县:“县西汶水, 因以为名。”隋属汶山郡。唐武德八年(625)属茂州,天宝元年(742)属通化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茂州。元至元十九年(1282)废,后复置。《元史·武宗纪》:至大二年(1309),“诏改松潘、叠、宕、威、茂州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茂州汶川县”。即此。明宣德七年(1432)移治寒水驿(今汶川县西南绵虒镇)。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2年移今汶川县(威州镇)。


在四川省中部偏北。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 4084.7 平方千米。人口11.2万。辖6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西汉置绵虒县,治今县西南,属蜀郡。东汉建安末于此置汶山郡。西晋移汶山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北),废绵虒县。北周置汶川县,治今址。以县有汶水(今岷江)故名。为汶山郡治。唐、宋属茂州。元、明、清因之。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茂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阿坝藏族自治州。1958年与茂县、理县部分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三县分置。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东北部接龙门山西南段,西南为邛崃山东部分支。属高、中山峡谷地带。岷江东北入,右纳杂谷脑河、草坡河、鱼子溪、溪河后东流出境。属青藏高原半湿润气候。建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体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农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兼有薯类、豆类。云豆为出口商品。生漆、花椒、苹果著名。有煤、铁、金刚砂、方解石、大理石、云母等矿。有机械、采煤、水泥、电力、化肥、食品等工业。成阿公路经此,南汶公路终点。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及刳儿坪、姜维城等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 瓯溪山

    在今浙江武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4宣平县: 瓯溪山 “在城 (治今柳城镇) 东五里。下有瓯溪水”。

  • 梁山泊

    亦作梁山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巨野等县间。今梁山县治南梁山,原在巨野泽北岸不远,五代时泽面北移,后晋开运元年 (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河水泻入原巨野泽区,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资治通鉴》

  • 东路左翼左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左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巴颜乌拉东南。

  • 崇庆府

    南宋淳熙四年 (1177) 升崇庆军置,治所在晋源县 (今四川崇州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崇州、新津等市县地。元至元二十年 (1283) 改为崇庆州。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以高宗潜藩,升蜀州为崇庆军

  • 离山

    又名茅山。在今安徽宿州市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21宿州 “相山” 条下: “ 《志》 云,州北五十里有离山,产符离草,《尔雅》 所谓莞也。县名符离以此。亦谓之茅山。”

  • 遏换城

    又作阿缓城、阿换城。即今阿富汗北昆都士。唐显庆中,置月氏都督府治此。《旧唐书·地理志》 月氏都督府: “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以其王叶护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统之。”即“阿缓城”。

  • 蛭沟

    在今山东金乡县南八里。《方舆纪要》 卷32金乡县 “涞水” 条下: 蛭沟 “东达谷亭镇,西抵成武界。元末淤。今故迹仅存”。

  • 广九铁路

    自今广东广州至香港九龙止。全长178.6公里。以深圳河为界分为二段,广州至深圳段由清政府借英款独立修筑,深圳至尖沙咀的九龙段,由港英政府修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动工,1911年竣工。自广东省广

  • 许家洞支线

    自今湖南郴州市北许家洞至资兴煤矿。长48公里。为粤汉铁路支线。1936年建成。

  • 拉孜宗

    又作章拉则、拉则宗、纳孜、拉孜。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1965年迁驻曲下。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拉孜镇。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