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芦组词

芦相关字典

芦[lú]字在开头的词语

  • 芦荡火种[lú dàng huǒ zhǒng]
      沪剧剧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以茶馆店老板娘身份活动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智斗勾结日本侵略军的忠义救国军头目胡传魁、刁德一,掩护伤员,并在伤员痊愈后,设计一举歼灭敌人。京剧《沙家浜》据此改编。
  • 芦管[lú guǎn]
      1.芦苇的茎。 2.即芦笳。
  • 芦荟[lú huì]
      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Aloe vera var. chinensis),叶大而肥厚、基出、簇生、狭长披针形,花黄色或有赤色斑点,多产于热带地方。又名“油葱”,叶边缘有尖锐的锯齿,花像穗子,叶汁可入药。 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Aloe vera var. chinensis ),叶大而肥厚、基出、簇生、狭长披针形,花黄色或有赤色斑点,多产于热带地方。又名“油葱”,叶边缘有尖锐的锯齿,花像穗子,叶汁可入药
  • 芦笋[lú sǔn]
      芦苇的嫩芽。形似竹笋而小,可食用。 “石刁柏”的通称
  • 芦锥[lú zhuī]
      芦芽。
  • 芦粟[lú sù]
      高粱的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俗称甜芦粟,茎可生吃或制糖。
  • 芦中人[lú zhōng rén]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吴,至江,渔夫渡之。见子胥有饥色,曰:‘为子取饷。’渔夫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渔夫来,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后因以指伍子胥。
  • 芦席[lú xí]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 芦人[lú rén]
      刈芦苇的人。
  • 芦簰[lú pái]
      用芦苇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 芦苻[lú fú]
      即芦莩。
  • 芦菔[lú fú]
      即萝卜。
  • 芦沟桥[lú gōu qiáo]
      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建于金,清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见“卢沟桥”
  • 芦竹[lú zhú]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叶片扁平,披针形,圆锥花序。多生长在河岸、路边。茎杆可作轻工业和特种手工业的原料。也叫“荻芦竹”。
  • 芦芽[lú yá]
      芦苇的芽,即芦笋。 芦苇的芽,即芦笋
  • 芦丁[lú dīng]
      即芦人。
  • 芦根[lú gēn]
      芦苇的地下茎。性寒味甘,中医用作利尿剂和清热解毒剂。 中药名。别名苇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甘,寒。清热生津。治热病烦渴,牙龈出血,鼻出血,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
  • 芦笙节[lú shēng jié]
      也称“九月芦笙会”。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为期2芦笙节3天。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会场,开展以跳芦笙舞为主的各种文体活动,庆祝丰收。
  • 芦虎[lú hǔ]
      蟹的一种。
  • 芦扉[lú fēi]
      1.芦草编织的门扇。 2.亦作“芦菲”。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 芦荡[lú dàng]
      芦苇丛生的水沼地。 生长着芦苇的荡田
  • 芦藩[lú fān]
      用芦苇编制的篱笆。
  • 芦哨[lú shào]
      芦笳一类的乐器。以芦为之。
  • 芦笳[lú jiā]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音孔,下端范铜为喇叭嘴状,吹时用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清代兵营巡哨多用之。

芦[lú]字在结尾的词语

  • 衔芦[xián lú]
      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
  • 黄芦[huáng lú]
      枯黄的芦苇。 芦苇的一种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瓠芦[hù lú]
      见“瓠”。
  • 响胡芦[xiǎng hú lú]
      1.亦作“响葫芦”。 2.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镫”。
  • 菇芦[gū lú]
      1.菰和芦苇。 2.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 提壶芦[tí hú lú]
      见“提壶”。 鹈鹕
  • 提胡芦[tí hú lú]
      见“提壶”。
  • 藜芦[lí lú]
      又称黑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医入药,主治痰涎壅闭﹑喉痹﹑癫痫等症,外用于疥癣,有催吐作用。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
  • 寒芦[hán lú]
      寒天的芦苇;干芦苇。
  • 笔芦[bǐ lú]
      相传 唐 李白 墓上所生芦苇形状如笔,人称“笔芦”。
  • 壶芦[hú lú]
      见“壶卢”。

芦[lú]字在中间的词语

  • 青芦叶[qīng lú yè]
      喻闪着寒光的宝刀。
  • 葫芦藓[hú lú xiǎn]
      藓纲,葫芦藓科。植株矮小,茎直立而分枝,其上密生绿色小叶,基部有丝状假根。雌雄同株。生长在潮湿、背阴的路边、宅旁、林边的泥土上。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 毛葫芦军[máo hú lú jūn]
      元顺帝时召募的一种地方地主武装。其作用略同于团练。明代沿其制﹐尝用以抵抗倭寇和镇压农民起义军。
  • 胡芦笙[hú lú shēng]
      即葫芦笙。吹管乐器。历史悠久﹐1957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和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据测定属春秋晩期和战国初期遗物。
  • 葫芦蹄[hú lú tí]
      见“葫芦提”。
  • 葫芦提[hú lú tí]
      1.亦作“葫芦蹄”。亦作“葫芦题”。亦作“葫芦啼”。 2.犹糊涂。
  • 葫芦题[hú lú tí]
      见“葫芦提”。
  • 葫芦啼[hú lú tí]
      见“葫芦提”。
  • 毛胡芦兵[máo hú lú bīng]
      见“毛葫芦军”。
  • 胡芦提[hú lú tí]
      见“胡卢提”。
  • 葫芦格[hú lú gé]
      1.亦称“葫芦韵”。 2.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
  • 黄芦树[huáng lú shù]
      黄栌。
  • 葫芦韵[hú lú yùn]
      见“葫芦格”。
  • 沙芦菔[shā lú fú]
      见“沙萝卜”。

芦[lú]字的成语

  • 掩口葫芦[yǎn kǒu hú lú]
      捂着嘴笑。
  • 闷嘴葫芦[mèn zuǐ hú lú]
      不爱说话的人。 不爱说话的人小黄,你这个闷嘴葫芦是怎么回事
  • 明月芦花[míng yuè lú huā]
      形容虚无缥缈,夜色凄迷的境界。也比喻杳无踪迹。
  • 没嘴葫芦[méi zuǐ hú lú]
      比喻人不爱说话或不善于说话。也指人因某种原因一时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