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舌组词

舌相关字典

舌[shé]字在结尾的词语

  • 君卿脣舌[jūn qīng chún shé]
      亦作“君卿唇舌”。亦作“君卿喉舌”。亦作“君卿舌”。《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 字 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 俱为五侯上客,长安 号曰:‘谷子云 笔札,楼君卿 脣舌。’”后因用为善于辞令之典。宋 吕本中《紫微诗话》:“﹝ 范元实 ﹞尝有诗云:‘夷甫 雌黄须倚阁,君卿 唇舌要施行。’”明 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草屈 子云《玄》,谈卷 君卿 舌。”清 吴伟业《楚两生行》:“一生拄颊高谈妙,君卿 唇舌 淳于 笑。”唇,一本作“喉”。
  • 佞舌[nìng shé]
      巧嘴;巧舌。
  • 鹊舌[què shé]
      茶名。
  • 齰舌[zé shé]
      1.咬啮舌头。表示悔根已极。 2.不说话,或不敢说话。
  • 楼护唇舌[lóu hù chún shé]
      《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字君卿,……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字子云)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后因以“楼护唇舌”为人有辩才的典故。
  • 红口白舌[hóng kǒu bái shé]
      同“赤口白舌”。
  • 卖百舌[mài bǎi shé]
      犹言耍嘴皮子。
  • 毒舌[dú shé]
      1.有毒的舌头。 2.喻说话刻毒。 不中听的、恶毒的话
  • 簧口利舌[huáng kǒu lì shé]
      形容善于言辞。多含贬义。
  • 忏舌[chàn shé]
      谓自陈己过表示忏悔。
  • 西施舌[xī shī shé]
      贝类动物名。肉白﹐形似舌﹐味极鲜美。
  • 辨舌[biàn shé]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辩”。
  • 浪舌[làng shé]
      随意乱说。
  • 谗舌[chán shé]
      中伤他人的口舌。
  • 恶舌[è shé]
      无礼﹑中伤的言辞。 恶毒的语言
  • 卖舌[mài shé]
      卖弄口舌。
  • 君卿唇舌[jūn qīng chún shé]
      亦作“君卿脣舌”、“君卿喉舌”、“君卿舌”。《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 字 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 俱为五侯上客, 长安 号曰:‘ 谷子云 笔札, 楼君卿 脣舌。’”后因用为善于辞令之典。
  • 铎舌[duó shé]
      铃铎当中的悬垂物﹐其状如舌。摇荡时击铃作声。用木或金属小丸制成。
  • 绿舌[lǜ shé]
      茶叶。
  • 重舌[zhòng shé]
      1.指通晓外族语言能口译者,今称译员。 2.中医学病症名。
  • 铁舌[tiě shé]
      1.比喻擅长辩论的口才。 2.刨子中的刨刀。
  • 焦脣乾舌[jiāo chún qián shé]
      亦作“焦唇乾舌”。 谓忧心如焚,唇舌亦为之干枯。《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 吴 难,受困 会稽,痛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 吴王 接踵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孤﹞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与 吴王 接踵而死。”脣,一本作“唇”。亦省作“焦脣”。《后汉书·何敞传》:“朝廷焦脣,百姓愁苦。”
  • 齿舌[chǐ shé]
      ①指舌面,口腔:齿舌溃烂。②口舌;非议:遭人齿舌。③口才:如有张仪、苏秦的齿舌。
  • 二舌[èr shé]
      谓说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 浇舌[jiāo shé]
      指饮酒。
  • 诗舌[shī shé]
      吟诗之口。舌﹐借指口。
  • 莺舌[yīng shé]
      莺声。
  • 咋舌[zé shé]
      咬住自己的舌头。因悔恨、害怕而不敢说话:诉者覆得罪,由是咋舌不敢言。也形容因惊讶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令人咋舌|闻者咋舌。
  • 学舌[xué shé]
      ①将别人的话传开去:弄嘴学舌|碰上个学舌的,就会生出事非来。②模仿人家说话:鹦鹉学舌。
  • 挢舌[jiǎo shé]
      舌翘起不能出声。形容畏葸难言或惊讶的样子。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舌挢然而不下。”
  • 花嘴骗舌[huā zuǐ piàn shé]
      见“花嘴花舌”。
  • 撑舌[chēng shé]
      张舌不下。形容怀疑不决。
  • 缩首卷舌[suō shǒu juǎn shé]
      畏惧无言貌。
  • 布唇枯舌[bù chún kū shé]
      犹言舌敝唇焦。布,通“膊”。
  • 截舌[jié shé]
      搬弄是非。
  • 辩舌[biàn shé]
      借指辩词。
  • 断舌[duàn shé]
      割断舌头。古代的一种肉刑。
  • 卷舌[juǎn shé]
      1.不开口;闭口不言。 2.星名。 3.喻邪佞之人。 4.把舌头卷起来。
  • 斓斑舌[lán bān shé]
      形容能说会道的口才。
  • 瞿目缩舌[qú mù suō shé]
      犹言瞠目结舌。形容吃惊恐惧的样子。
  • 犯舌[fàn shé]
      犹多嘴。
  • 口舌[kǒu shé]
      ①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口舌是非。②指劝说、争辩、交涉时说的话:指导员费了很多的口舌,才说服他躺下来休息。
  • 韬舌[tāo shé]
      缄口不言。
  • 仪舌[yí shé]
      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 鴃舌[jué shé]
      比喻语言难懂。 比喻语言难懂
  • 嚼舌[jiáo shé]
      ①信口胡说;搬弄是非 :有意见当面提,别在背后嚼舌。②无谓地争辩:没工夫跟你嚼舌。‖也说嚼舌头(jiáoshé.tou)、嚼舌根(jiáoshé.gen)。
  • 调舌[tiáo shé]
      1.啼鸣。 2.学说话。 3.耍嘴皮子。
  • 试舌[shì shé]
      谓春来禽鸟初鸣。
  • 羊舌[yáng shé]
      复姓。春秋时晋有羊舌肸。见《左传.襄公十六年》。
  • 咬舌[yǎo shé]
      指说话时舌尖常接触牙齿,发音不清。
  • 沓舌[tà shé]
      多舌,多话。
  • 喉舌[hóu shé]
      泛指说话的器官。多比喻代为发表言论的工具或人:我们的报纸是人民的喉舌。
  • 君卿舌[jūn qīng shé]
      见“君卿唇舌”。
  • 帽舌[mào shé]
      帽子伸出的前檐,形如舌状,可用来遮挡日光。 帽子上用于遮光的前伸如舌状头的檐
  • 鴂舌[jué shé]
      1.亦作“鴃舌”。 2.伯劳弄舌啼聒。比喻语言难懂。
  • 鹦鹉舌[yīng wǔ shé]
      鹦鹉学舌之语。比喻语言新巧。
  • 惹口舌[rě kǒu shé]
      引起口角是非。
  • 刺舌[cì shé]
      《隋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 茗舌[míng shé]
      茶芽。谓茶芽嫩如雀舌者。
  • 费舌[fèi shé]
      犹饶舌。
  • 饶舌[ráo shé]
      多话;唠叨:玩你的去,别在这儿饶舌。
  • 膏脣拭舌[gāo chún shì shé]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 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后汉书·宦者传·吕强》:“羣邪项领,膏脣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李贤 注:“膏脣拭舌,谓欲谗毁故也。”清 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寖假而膏脣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广长舌[guǎng cháng shé]
      指佛的舌头。据说佛舌广而长,覆面至发际,故名。
  • 柔舌[róu shé]
      犹巧舌。
  • 费唇舌[fèi chún shé]
      费话;多费言词。 浪费口舌;费很多话也不易说清;费话同他讲道理,简直白费唇舌
  • 长舌[cháng shé]
      1.长长的舌头。比喻好说闲话﹑搬弄是非。 2.指利舌﹐喻能说善道﹑出语厉害。 比喻爱搬弄是非
  • 説嘴説舌[shuō zuǐ shuō shé]
      搬弄是非。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我孩儿又不曾别嫁了人,是鬭他耍,怎么这等认真,就説嘴説舌,背槽抛粪。”
  • 狗舌[gǒu shé]
      1.见“狗后”。
  • 麋舌[mí shé]
      草名。麋,通“蘪”。
  • 诡舌[guǐ shé]
      巧舌。指表面动听却虚诈不实的话。
  • 簧舌[huáng shé]
      犹簧口。 管风琴内或管乐器内簧片可自由振动的一端
  • 颊舌[jiá shé]
      口舌言语。比喻口辩才能。
  • 花嘴花舌[huā zuǐ huā shé]
      谓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忠舌[zhōng shé]
      忠臣之口。
  • 哓舌[xiāo shé]
      犹饶舌。唠叨;多嘴。
  • 缩舌[suō shé]
      形容吃惊得说不出话。
  • 噤舌[jìn shé]
      犹结舌。形容言语谨慎。
  • 如簧之舌[rú huáng zhī shé]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美妙动听。意思同“巧舌如簧”。
  • 犂舌[lí shé]
      1.亦作“犁舌”。 2.谓入犁舌狱割舌。
  • 雀舌[què shé]
      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 鹦哥舌[yīng gē shé]
      红盐草初结的果实。
  • 嘴舌[zuǐ shé]
      1.嘴和舌。借指口才;说话的能力。 2.讥讽。
  • 造舌[zào shé]
      弄舌。谓以言语挑拨搬弄。
  • 敝舌[bì shé]
      舌头焦烂。引申为费尽口舌。
  • 小舌[xiǎo shé]
      悬雍垂的通称。
  • 鸡舌[jī shé]
      见“鸡舌香”。
  • 戳舌[chuō shé]
      搬弄口舌。
  • 唼舌[shà shé]
      形容巧言多语。
  • 挂舌[guà shé]
      1.挂口。 2.闭口。
  • 呿颐结舌[qū yí jié shé]
      张嘴说不出话的样子。形容惊惧或理屈。
  • 说舌[shuō shé]
      嚼舌﹐搬弄是非。 无是生非,多嘴多舌
  • 扪舌[mén shé]
      按住舌头。表示不说话或不发声。语本《诗.大雅.抑》:“莫扪朕舌。”
  • 緑舌[lǜ shé]
      茶叶。以其形似舌,故名。
  • 搬脣弄舌[bān chún nòng shé]
      见“搬唇弄舌”。
  • 钩舌[gōu shé]
      钩断舌头。唐常山郡太守颜杲卿被安禄山俘获﹐“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詈不絶﹐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絶。”事见《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后用以为典实。
  • 母舌[mǔ shé]
      谓本民族的语言。
  • 花嘴利舌[huā zuǐ lì shé]
      见“花嘴花舌”。
  • 箕舌[jī shé]
      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宽广处﹐其状如舌。
  • 鸭舌[yā shé]
      1.鸭的舌头。可作菜肴。 2.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3.指鸭舌草。
  • 弄舌[nòng shé]
      掉弄口舌;饶舌。
  • 电舌[diàn shé]
      指敏捷的口才。
  • 百舌[bǎi shé]
      鸟名。善鸣﹐其声多变化。
  • 陆贾舌[lù jiǎ shé]
      汉陆贾善辩﹐故称。
  • 咋指吐舌[zé zhǐ tǔ shé]
      咬着指头,伸着舌头。形容极为惊异。
  • 针口结舌[zhēn kǒu jié shé]
      钳口结舌﹐缄默不语。
  • 捻舌[niǎn shé]
      弄舌,说闲话。
  • 拌嘴拌舌[bàn zuǐ bàn shé]
      口角,争吵。
  • 嘴嘴舌舌[zuǐ zuǐ shé shé]
      犹言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
  • 返舌[fǎn shé]
      指青蛙﹑蛤蟆。

舌[shé]字在开头的词语

  • 舌簧[shé huáng]
      巧舌。语出《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
  • 舌言[shé yán]
      1.说话含糊不清。 2.指讲空话而无实际行动。
  • 舌子[shé zǐ]
      舌头。 〈方〉∶舌头
  • 舌举[shé jǔ]
      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
  • 舌边音[shé biān yīn]
      用舌头沿其纵向中线某处造成闭塞、但在一边或两边留出缝隙而发出的音。 用舌头沿其纵向中线某处造成闭塞、但在一边或两边留出缝隙而发出的音
  • 舌敝[shé bì]
      见“舌弊”。
  • 舌面前音[shé miàn qián yīn]
      语音学上指舌面前部上升、靠着或接近齿龈、前硬腭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j、q、x。 语音学上指舌面前部上升、靠着或接近齿龈、前硬腭发出的辅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 j、q、x
  • 舌耕[shé gēng]
      以教书讲学谋生:舌耕之徒|舌耕三十载。
  • 舌人[shé rén]
      古代的翻译官。
  • 舌战[shé zhàn]
      争论;辩论:群雄舌战|舌战群儒。
  • 舌剑唇槍[shé jiàn chún qiāng]
      见“舌剑唇枪”。
  • 舌伤[shé shāng]
      指言论对人精神上的损害。 公众舆论对人精神的伤害人言可畏,舌伤难医
  • 舌本[shé běn]
      舌根;舌头。
  • 舌挢[shé jiǎo]
      舌头举起。形容惊异的样子。
  • 舌尖音[shé jiān yīn]
      语音学名词。指舌的尖部靠近或顶住门齿、上齿龈、硬腭的前部而发的辅音。普通话语音中的z、c、s,d、t、n、l,zh、ch、sh、r都是舌尖音。其中舌尖前音有z、c、s,舌尖中音有d、t、n、l,舌尖后音有zh、ch、sh、r。

舌[shé]字的成语

  • 耳目喉舌[ěr mù hóu shé]
      喉舌:泛指说话的器官,比喻代言人。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方针政策的工具。
  • 强嘴拗舌[jiàng zuǐ niù shé]
      说话倔强的样子。
  • 乖嘴蜜舌[guāi zuǐ mì shé]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 能舌利齿[néng shé lì chǐ]
      形容口才好,善于辩论。
  • 缚舌交唇[fù shé jiāo chún]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 摇首吐舌[yáo shǒu tǔ shé]
      吐舌:说不出话。形容惊讶、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 掉舌鼓唇[diào shé gǔ chún]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 驷不及舌[sì bù jí shé]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话说出后,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指说话应当慎重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 两面二舌[liǎng miàn èr shé]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酒入舌出[jiǔ rù shé chū]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 嘴尖舌快[zuǐ jiān shé kuài]
      比喻话多而轻率。
  • 唇尖舌利[chún jiān shé lì]
      指言词尖利。
  • 坚额健舌[jiān é jiàn shé]
      指厚颜利口。
  • 张口结舌[zhāng kǒu jié shé]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因理亏或惊惧而无言以对在他妻子的厉声斥责下张口结舌
  • 多嘴多舌[duō zuǐ duō shé]
      很多嘴,很多舌头。形容到处插嘴,搬弄是非。 话说得太多。形容逞能或说不该说的话旁人的事不要多嘴多舌
  • 费舌劳唇[fèi shé láo chún]
      说了很多很多的话。
  • 老婆舌头[lǎo pó shé tou]
      指长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能言舌辩[néng yán shé biàn]
      言:说,讲;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 唇枪舌剑[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以唇作枪,以舌为剑。形容言辞犀利辩论针锋相对
  • 戟指嚼舌[jǐ zhǐ jiáo shé]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 鹗心鹂舌[è xīn lí shé]
      鹗:鱼鹰;鹂:黄莺。比喻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 使嘴使舌[shǐ zuǐ shǐ shé]
      搬弄口舌。
  • 尖嘴薄舌[jiān zuǐ bó shé]
      形容说话尖酸刻薄。 说话尖酸,不饶人
  • 摩口膏舌[mó kǒu gāo shé]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舌底澜翻[shé dǐ lán fān]
      舌头底下好像波涛奔涌。形容善于说话,说起来滔滔不绝。
  • 唇敝舌腐[chún bì shé fǔ]
      犹唇焦舌敝。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 油嘴狗舌[yóu zuǐ gǒu shé]
      形容说话油滑,态度轻浮。
  • 龈齿弹舌[yín chǐ dàn shé]
      龇牙咧嘴地咒骂。
  • 巧舌如簧[qiǎo shé rú huáng]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齿亡舌存[chǐ wáng shé cún]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 饕口馋舌[tāo kǒu chán shé]
      比喻贪吃的人。
  • 咋舌不下[zhà shé bù xià]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极度悔恨或畏缩。
  • 摇吻鼓舌[yáo wěn gǔ shé]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有嘴没舌[yǒu zuǐ méi shé]
      形容不善言辞。 指不会说话,或见了人说不出话来这孩子真窝囊,有嘴没舌的,你就不会说话?
  • 嘴快舌长[zuǐ kuài shé cháng]
      指爱说长道短。
  • 搬口弄舌[bān kǒu nòng shé]
      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 齰舌缄唇[zé shé jiān chún]
      “齰”念zé。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唇,同“脣”。
  • 七嘴八舌[qī zuǐ bā shé]
      形容人多口杂。 人多嘴杂,其说不一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的乱嚷。—— 明. 名教中人《好逑传》
  • 舌干唇焦[shé gān chún jiāo]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百舌之声[bǎi shé zhī shēng]
      比喻唠叨、多嘴。
  • 贫嘴薄舌[pín zuǐ bó shé]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 斗唇合舌[dòu chún hé shé]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 多嘴饶舌[duō zuǐ ráo shé]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
  • 舌敝唇焦[shé bì chún jiāo]
      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形容话很多,说得舌疲口干
  • 饶舌调唇[ráo shé tiáo chún]
      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嚼舌头根[jiáo shé tou gēn]
      诅咒的话。把舌头从根部咬下来。表示说了坏话,应该受到这样的惩治。后也用以指顺嘴胡说,搬弄是非。
  • 鸱鸮弄舌[chī xiāo nòng shé]
      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比喻小人。鸱鸮卖弄口舌。比喻小人拨弄是非,得以逞强。
  • 钳口结舌[qián kǒu jié shé]
      钳口:闭口。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汉. 王符《潜夫论》
  • 油嘴骗舌[yóu zuǐ piàn shé]
      形容说话轻浮,不实在。
  • 说嘴说舌[shuō zuǐ shuō shé]
      指搬弄是非。
  • 金口木舌[jīn kǒu mù shé]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调舌弄唇[tiáo shé nòng chún]
      犹言调唇弄舌。
  • 铜唇铁舌[tóng chún tiě shé]
      比喻雄辩的口才。
  • 缄口结舌[jiān kǒu jié shé]
      缄:封,闭;结舌:指不敢说话。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 张口吐舌[zhāng kǒu tǔ shé]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 弄口鸣舌[nòng kǒu míng shé]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 糖舌蜜口[táng shé mì kǒu]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 豁口截舌[huō kǒu jié shé]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 美女破舌[měi nǚ pò shé]
      破:毁坏。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谏臣的话不被君主听信。
  • 掉三寸舌[diào sān cùn shé]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 裁心镂舌[cái xīn lòu shé]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 钉嘴铁舌[dīng zuǐ tiě shé]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 咸嘴淡舌[xián zuǐ dàn shé]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 骗口张舌[piàn kǒu zhāng shé]
      搬弄唇舌。亦作“片口张舌”。
  • 唇焦舌干[chún jiāo shé gān]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闭口藏舌[bì kǒu cáng shé]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长舌之妇[cháng shé zhī fù]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改口沓舌[gǎi kǒu tà shé]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
  • 杜口绝舌[dù kǒu jué shé]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 张舌骗口[zhāng shé piàn kǒu]
      卖弄口舌,顛倒是非。
  • 鼓舌掀簧[gǔ shé xiān huáng]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 舌锋如火[shé fēng rú huǒ]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 妄口巴舌[wàng kǒu bā shé]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 一簧两舌[yī huáng liǎng shé]
      比喻胡言乱语。
  • 杜口木舌[dù kǒu mù shé]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嚼舌头[jiáo shé tou]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 徒费唇舌[tú fèi chún shé]
      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 粲花之舌[càn huā zhī shé]
      粲花:鲜艳的花朵。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
  • 张嘴结舌[zhāng zuǐ jié shé]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 一口三舌[yī kǒu sān shé]
      比喻唠叨、话多。
  • 口干舌燥[kǒu gān shé zào]
      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 舌桥不下[shé qiáo bù xià]
      形容惊讶的神态。
  • 笨嘴拙舌[bèn zuǐ zhuō shé]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 急嘴急舌[jí zuǐ jí shé]
      急忙插话抢着说话。 急忙插话抢着说话二婶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释。——陈残云《深圳河畔》
  • 纸笔喉舌[zhǐ bǐ hóu shé]
      比喻社会舆论。
  • 膏唇歧舌[gào chún qí shé]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 瞠目伸舌[chēng mù shēn shé]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口干舌焦[kǒu gān shé jiāo]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同“口燥唇干”。
  • 瞪眼咋舌[dèng yǎn zé shé]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 赤口毒舌[chì kǒu dú shé]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极言诋毁的狠毒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吃却月,不啄杀。——卢同《月蚀诗》
  • 鼓吻弄舌[gǔ wěn nòng shé]
      指鼓弄唇舌。
  • 足趼舌敝[zú jiǎn shé bì]
      指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舌敝耳聋[shé bì ěr lóng]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三寸之舌[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白费口舌[bái fèi kǒu shé]
      谈话一无所获。 谈话一无所获
  • 掉嘴弄舌[diào zuǐ nòng shé]
      指吵嘴。
  • 目瞪舌挢[mù dèng shé jiǎo]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 齿落舌钝[chǐ luò shé dùn]
      指年老掉齿,说话不清楚。
  • 喉舌之官[hóu shé zhī guān]
      掌管主要机关的官吏。比喻国家的重臣。旧时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 口轻舌薄[kǒu qīng shé bó]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 枉费口舌[wǎng fèi kǒu shé]
      白费口舌。 白费口舌他纵然声辩,也将是枉费口舌
  • 舌尖口快[shé jiān kǒu kuài]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慧心妙舌[huì xīn miào shé]
      资质聪颖,口才犀利。
  • 摇笔弄舌[yáo bǐ nòng shé]
      耍笔杆,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舌战群儒[shé zhàn qún rú]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鲍德新,刚发过了一大篇的议论,弄得人家瞠目结舌,似懂非懂。——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 咬指吐舌[yǎo zhǐ tǔ shé]
      咬着手指甲,吐出舌头。形容害怕的神态。
  • 徒废唇舌[tú fèi chún shé]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 恬言柔舌[tián yán róu shé]
      犹言甜言蜜语。
  • 枉口拔舌[wǎng kǒu bá shé]
      比喻肆意胡说。多指造谣生事。 胡言乱语,拨弄是非,损毁他人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金瓶梅》
  • 虚嘴掠舌[xū zuǐ lüè shé]
      比喻花言巧语。
  • 膏唇试舌[gāo chún shì shé]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 鹦鹉学舌[yīng wǔ xué shé]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鹦鹉学人讲话。常指那些人云亦云,无所创新的人,含有贬义
  • 鼓舌扬唇[gǔ shé yáng chún]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 南蛮鴂舌[nán mán jué shé]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 噤口捲舌[jìn kǒu juǎn shé]
      指缄默不言。
  • 丰干饶舌[fēng gàn ráo shé]
      丰干:唐代高僧,饶舌:多嘴,唠叨。丰干多嘴多舌。指不该说而说或不该管却管别人的事。比喻说的都是废话。
  • 金舌蔽口[jīn shé bì kǒu]
      比喻闭口不说话。
  • 摇唇鼓舌[yáo chún gǔ shé]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指卖弄口才,进行游说或煽动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庄子.盗跖》
  • 咂嘴弄舌[zā zuǐ nòng shé]
      形容贪馋的样子。
  • 鸮心鹂舌[xiāo xīn lí shé]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
  • 拔舌地狱[bá shé dì yù]
      佛教称人生前毁谤佛法,死后堕入受拔舌刑罚的地狱。后用来泛指因口舌罪过而堕入的地狱。
  • 对嘴对舌[duì zuǐ duì shé]
      指斗嘴,争吵。
  • 片口张舌[piàn kǒu zhāng shé]
      形容卖弄口舌,搬弄是非。 同“骗口张舌”。
  • 闭口捕舌[bì kǒu bǔ shé]
      犹言甕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 摇嘴掉舌[yáo zuǐ diào shé]
      犹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贫嘴饿舌[pín zuǐ è shé]
      形容人话多令人讨厌。
  • 是非口舌[shì fēi kǒu shé]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青口白舌[qīng kǒu bái shé]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舌枪唇剑[shé qiāng chún jiàn]
      舌如枪,唇象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满舌生花[mǎn shé shēng huā]
      比喻能说会道。
  • 嘴清舌白[zuǐ qīng shé bái]
      指话说得明确清楚。
  • 赤舌烧城[chì shé shāo chéng]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 闻者咋舌[wén zhě zé shé]
      闻:听到;咋舌:咬住舌头。听到别人讲的话,咬住自己的舌头。形容听到的人都震惊得不敢出声。
  • 啖指咬舌[dàn zhǐ yǎo shé]
      啖:吃。恐惧不敢多言的样子。
  • 舌端月旦[shé duān yuè dàn]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 磨破口舌[mó pò kǒu shé]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任他们磨破口舌,苏冠兰只是一个不答应
  • 张口掉舌[zhāng kǒu diào shé]
      指发表言论。
  • 齿敝舌存[chǐ bì shé cún]
      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 油嘴滑舌[yóu zuǐ huá shé]
      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舌[shé]字在中间的词语

  • 犂舌狱[lí shé yù]
      亦作“犁舌狱”。 佛教语。谓犯恶口、大妄语等作口业者死后所入的地狱。
  • 花舌子[huā shé zǐ]
      指花言巧语﹑惯于说谎的人。
  • 垫舌根[diàn shé gēn]
      指被人在背后议论讥笑。
  • 唇槍舌剑[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见“唇枪舌剑”。
  • 耍花舌子[shuǎ huā shé zǐ]
      犹言耍舌头。
  • 烂舌头[làn shé tou]
      1.比喻好搬弄口舌、传闲话。也说“嚼舌头”。2.指多嘴多舌、好传闲话的人。也说“烂舌根”。
  • 百舌鸟[bǎi shé niǎo]
      鸟名。又名乌鸫。益鸟。喙尖﹐毛色黑黄相杂﹐鸣声圆滑。
  • 半舌音[bàn shé yīn]
      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尖中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来(∣)母。
  • 口吟舌言[kǒu yín shé yán]
      谓说话含糊不清。
  • 咬舌儿[yǎo shér]
      1.讲话时舌尖因接触牙齿而发音不真切。2.讲话舌尖碰牙齿的人。
  • 脣尖舌利[chún jiān shé lì]
      言词尖利。明 梁辰鱼《浣纱记·送饯》:“况有姦邪 伯嚭,覆邦家脣尖舌利,忠良应阻隔,国势定支离。”
  • 梅舌儿[méi shé ér]
      1.亦作“梅什儿”。 2.食品名。以梅子掺和生姜肉桂制成。
  • 口乾舌焦[kǒu qián shé jiāo]
      见“口燥唇乾”。
  • 搬舌头[bān shé tou]
      〈方〉搬弄是非。
  • 耍舌头[shuǎ shé tou]
      1.犹言花言巧语。 2.犹耍嘴。〈方〉∶见“耍嘴皮子”世事变了,凭耍舌头吃不开啦
  • 习舌调吻[xí shé diào wěn]
      谓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亢仓子·君道》:“贵口道之功,则天下之人习舌调吻而饰辞矣。”
  • 嚼舌嚼黄[jiáo shé jiáo huáng]
      犹言胡说八道。
  • 口钳舌卷[kǒu qián shé juàn]
      形容缄默不语。
  • 翘舌音[qiào shé yīn]
      又名“捲舌音”。即舌尖后音。由舌尖向上翘起和硬腭前部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如普通话声母zh、ch、sh、r。
  • 拉舌头[lā shé tou]
      没根据地乱说。
  • 架舌头[jià shé tou]
      搬弄口舌。
  • 卷舌吞声[juǎn shé tūn shēng]
      形容不发表意见。
  • 百舌子[bǎi shé zǐ]
      即百舌鸟。
  • 百舌儿[bǎi shé ér]
      即百舌鸟。
  • 嘴大舌长[zuǐ dà shé cháng]
      多话,好搬弄是非。
  • 刮舌子[guā shé zi]
      刮除舌面污垢的用具。
  • 卷舌音[juǎn shé yīn]
      即舌尖后音。指辅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触以形成对气流的阻碍而发出来的音。又称翘舌音。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zh﹑ch﹑sh﹑r。
  • 大舌头[dà shé tou]
      1.谓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楚。 2.指舌头不灵活﹑说话不清楚的人。
  • 脣焦舌敝[chún jiāo shé bì]
      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 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羣臣,下养百姓。”《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自此,那个合羣大会也期满散了,菲亚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项,脣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多月。”
  • 犁舌狱[lí shé yù]
      佛教语。谓犯恶口﹑大妄语等作口业者死后所入的地狱。
  • 卷舌元音[juǎn shé yuán yīn]
      把舌尖卷起来,使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而发出的元音,例如普通话中的er(儿、耳、二)。
  • 鸭舌草[yā shé cǎo]
      地肤的别称。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水田,高尺许,叶心脏形或卵形,似鸭舌。夏秋开花﹐色浓青,可供观赏。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地肤》。
  • 伸舌头[shēn shé tou]
      表示吃惊,或者艳羡。如:我听别人介绍了他这几年做出的成绩,只有伸舌头的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