慄
慄相关字典
慄[l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慄慄[lì lì]
1.畏惧貌。《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於深渊。”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咸慄慄危惧。”
- 慄斯[lì sī]
看人的脸色。《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王逸 注:“慄斯,承颜色也。”
- 慄冽[lì liè]
寒冷。宋 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慄[lì]字在结尾的词语
- 汗慄[hàn lì]
见“汗栗”。
- 肌慄[jī lì]
亦作“肌栗”。因恐惧或寒冷而肌肉战栗。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肌慄心悸,自悔无所復及。”
- 悲慄[bēi lì]
见“悲栗”。
- 危慄[wēi lì]
恐惧战栗。汉 焦赣《易林·需之节》:“一呼三颠,摇动东西,危慄不安,疾病无患。”清 吴伟业《临江参军》诗:“将相有纤介,中外为危慄。”
- 怖慄[bù lì]
见“怖栗”。
- 憀慄[liáo lì]
1.凄怆。汉 应瑒《正情赋》:“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伤悲。”宋 苏轼《宿望湖楼再和》:“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元 袁易《杭州道中书怀》诗之一:“远行憀慄意,对此不能无。”
- 振慄[zhèn lì]
颤抖。《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鬱冒,不知人,迺洒浙恶寒,振慄譫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於是遂斩 庄贾 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 粟慄[sù lì]
悚惧时肌肤起颗粒。
- 悼慄[dào lì]
亦作“悼栗”。 惊恐战栗。《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汉书·王莽传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三国 魏 阮籍《鸠赋》:“终飘摇以流离,伤弱子之悼栗。”唐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 弁慄[biàn lì]
战栗。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 史弥远 ﹞权势赫烜……宫宴时,有伶人执拳石,以大钻钻之,久而不入,叹曰:‘钻之弥坚!’一伶遽扑其首曰:‘汝不去钻 弥远,却来钻“弥坚”,可知道钻不入也。’举座弁慄。翼日,弥远 杖伶人而出之境。”
- 愧慄[kuì lì]
惭愧惶恐。 唐 韩愈《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县尹,愧慄难为情。”
- 惶慄[huáng lì]
亦作“惶栗”。恐惧。唐 康骈《剧谈录·田膨郎》:“内官惶慄谢罪。”柔石《夜底怪眼》:“莱托娜 用同一种深黑色葬衣,没界限地披着城内城外--披在怒号不平的海潮上,也披上人心惶栗而不敢做声的宝城。”
- 悚慄[sǒng lì]
亦作“悚栗”。恐惧战慄。汉 应瑒《慜骥赋》:“惧僕夫之严策兮,载悚慄而奔驰。”《旧唐书·徐有功传》:“则天 厉色詰之,左右莫不悚慄,有功 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宋 苏舜钦《杜公谢官表》:“居常悚栗,日俟窜投,而陛下收臣於贱朽之中,拔臣於毁谤之内。”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七:“即使面对更深更大的丑恶,我将更不感到悚慄了。”
- 起慄[qǐ lì]
发抖;害怕。冰心《南归》:“这句话如同兴奋剂似的,父亲眉头一皱,那惨肃的神宇,使我起慄。”
- 憭慄[liáo lì]
亦作“憭栗”。凄凉貌。《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洪兴祖 补注:“憭慄,犹悽愴也。”宋 文同《哭仲蒙·临高》:“憯憭栗兮临清秋,坌憒兮纷予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家人益惧,劝生他徙。生不听,而块然无偶,憭慄自伤。”郑泽《嘤求草题词》:“秋士每多悲,憭慄动哀响。”
- 怵慄[chù lì]
恐惧。 唐 李白《大鹏赋》:“天吴 为之怵慄,海若 为之躨跜。”王琦 注:“怵慄,恐惧貌。”
慄[lì]字的成语
- 战战慄慄[zhàn zhàn lì lì]
因激动或害怕引起的身体战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