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僧组词

僧相关字典

僧[sē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熝头僧[lù tóu sēng]
      詈语。
  • 土僧[tǔ sēng]
      当地的和尚。
  • 讲僧[jiǎng sēng]
      讲经的僧人。
  • 野僧[yě sēng]
      1.山野僧人。 2.为僧人自谦之称。
  • 方丈僧[fāng zhàng sēng]
      寺院的住持。
  • 学僧[xué sēng]
      谓有学识的僧侣。
  • 唐僧[táng sēng]
      小说《西游记》中人物。本姓陈,法名玄奘,为唐代高僧。奉唐王之命,往西天取经。途中得观音之助,收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为徒。因遵奉佛家“慈悲”之说,拘迂软弱,不明事理,屡次被妖魔欺骗,在经历八十一次劫难后,终于完成取经事业。
  • 云僧[yún sēng]
      行脚僧。
  • 玉板僧[yù bǎn sēng]
      笋的别名。
  • 竺僧[zhú sēng]
      僧侣。
  • 在家僧[zài jiā sēng]
      特指宋黄庭坚。戏称持戒谨严的佛教居士。
  • 登僧[dēng sēng]
      传说中恒山神名。
  • 供僧[gòng sēng]
      将财物等施舍给僧人。
  • 三师七僧[sān shī qī sēng]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 无羞僧[wú xiū sēng]
      佛教语。指破戒作恶的僧人。
  • 白足高僧[bái zú gāo sēng]
      即白足和尚。
  • 林僧[lín sēng]
      山林古寺中的僧人。
  • 圣僧[shèng sēng]
      1.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 2.白杨梅的别称。
  • 游僧[yóu sēng]
      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 云游四方的和尚游僧登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 醉僧[zuì sēng]
      指唐代书法家怀素。
  • 打包僧[dǎ bāo sēng]
      即云游僧。
  • 雁门僧[yàn mén sēng]
      指东晋高僧慧远。慧远﹐雁门郡楼烦人﹐曾主持庐山东林寺﹐善诗文﹐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结白莲社。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释慧远》。
  • 白足僧[bái zú sēng]
      即白足和尚。
  • 番僧[fān sēng]
      即喇嘛僧。指西番之僧。
  • 楞伽僧[léng jiā sēng]
      泛指僧人。
  • 凡僧[fán sēng]
      佛教语。谓未证道的僧人,对证道的圣僧而言。
  • 寻唐僧[xún táng sēng]
      酒令之一。以纸阄分写唐僧﹑孙行者和妖精名﹐拈得孙行者的寻唐僧。猜对时﹐唐僧饮一杯;猜误时﹐与妖精拇战﹐输者饮。
  • 饭僧[fàn sēng]
      向和尚施饭。迷信者修善祈福的行为。
  • 汉僧[hàn sēng]
      指男僧。
  • 西僧[xī sēng]
      西域僧人;西蕃僧人。
  • 诗僧[shī sēng]
      能作诗的僧人。
  • 名僧[míng sēng]
      有名望的高僧。
  • 旦过僧[dàn guò sēng]
      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旦过僧”。因其夕来宿,过旦去,故称。
  • 髡僧[kūn sēng]
      1.亦作“髠僧”。 2.指僧人。因僧人不蓄发﹐故称。
  • 道僧[dào sēng]
      出家人。
  • 定僧[dìng sēng]
      坐禅入定的和尚。
  • 老僧[lǎo sēng]
      1.年老的和尚。 2.老和尚自称。
  • 胡僧[hú sēng]
      古代泛称西域﹑北地或外来的僧人。
  • 佛法僧[fó fǎ sēng]
      1.佛家语。佛经称佛﹑法﹑僧为三宝。参见“三宝”。 2.鸟纲,佛法僧科,佛法僧属各种的通称。旧亦称同科的三宝鸟为佛法僧。我国有蓝胸佛法僧和棕胸佛法僧,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四川﹑云南一带。
  • 吟僧[yín sēng]
      诗僧。
  • 依僧[yī sēng]
      指依附佛门。
  • 律僧[lǜ sēng]
      持守戒律的僧人。
  • 内僧[nèi sēng]
      即内供奉。大内道场的僧职。始于唐肃宗至德元年。
  • 九僧[jiǔ sēng]
      1.指宋初惠崇等九个和尚。他们以诗闻名于世,时号“九僧”。有合集《九僧诗》。 2.佛教举行大法会时的九位司事的僧人。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和衲众。
  • 逸僧[yì sēng]
      游方僧。云游四方之僧。
  • 贫僧[pín sēng]
      1.僧人自称的谦辞。 2.贫苦的僧人。 僧人谦称自己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西游记》
  • 俗僧[sú sēng]
      凡庸的僧人。
  • 火宅僧[huǒ zhái sēng]
      有妻室的僧人。佛教谓入世即居火宅,为僧而有室家,是未离火宅,故称。
  • 云水僧[yún shuǐ sēng]
      行脚僧。
  • 郁多罗僧[yù duō luó sēng]
      僧侣法衣中的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 沙僧[shā sēng]
      即沙悟净。
  • 女僧[nǚ sēng]
      尼姑。
  • 枯僧[kū sēng]
      老僧;孤僧。
  • 尼僧[ní sēng]
      尼姑。
  • 知事僧[zhī shì sēng]
      寺院中掌管事务的僧人。

僧[sē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僧佉[sēng qū]
      梵语的音译。意译“数论”。古代印度哲学的一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转变为二十三谛;此外还有绝对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经典《数论颂》有真谛汉译本,名《金七十论》。
  • 僧靿袜[sēng yào wà]
      僧袜。
  • 僧徒[sēng tú]
      僧人,僧众。 僧侣、和尚的通称
  • 僧祇[sēng qí]
      1.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 2.波斯语zangī的译音。泛指南海土著种族。或指非洲东海岸黑种人。
  • 僧塔[sēng tǎ]
      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佛塔。
  • 僧祇粟[sēng qí sù]
      僧祇户向僧曹输纳的谷物。参见“僧祇户”。
  • 僧斋[sēng zhāi]
      请僧而供养斋食,兼有诵经略仪,谓之“僧斋”。
  • 僧榻[sēng tà]
      僧床,禅床。
  • 僧麈[sēng zhǔ]
      僧人用的麈尾。
  • 僧会[sēng huì]
      管理一县僧尼事务的僧官。
  • 僧窗[sēng chuāng]
      1.亦作“僧牎”。亦作“僧牕”。 2.僧寺的窗户。
  • 僧伽梨[sēng qié lí]
      1.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 2.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 僧楼[sēng lóu]
      寺院楼屋。
  • 僧伽罗磨[sēng jiā luó mó]
      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 僧主[sēng zhǔ]
      佛教僧官名。相当于僧正。
  • 僧院[sēng yuàn]
      寺院。 佛教寺庙、寺院的总称
  • 僧宝[sēng bǎo]
      佛教三宝之一。原指僧团,后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 僧夏[sēng xià]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 僧居[sēng jū]
      僧舍;佛寺。
  • 僧伽胝[sēng jiā zhī]
      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 僧史[sēng shǐ]
      佛教的历史。
  • 僧轩[sēng xuān]
      僧房。
  • 僧阁[sēng gé]
      寺院楼阁。
  • 僧祇户[sēng qí hù]
      北魏僧官管辖的民户。僧祇户除向僧官输粟外,不向官府供输赋役。北周武帝消灭寺院,这些人户改为一般编户。
  • 僧寺[sēng sì]
      佛教寺院。
  • 僧籍[sēng jí]
      指登录僧尼的册籍。
  • 僧磬[sēng qìng]
      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或钵形铜乐器。亦指击磬声。
  • 僧迦梨[sēng jiā lí]
      见“僧伽梨”。
  • 僧庐[sēng lú]
      僧寺,僧舍。
  • 僧馆[sēng guǎn]
      寺院;僧舍。
  • 僧牕[sēng chuāng]
      见“僧窗”。
  • 僧俗[sēng sú]
      僧徒与一般人。 僧尼和没有出家的一般人
  • 僧正[sēng zhèng]
      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 僧裘[sēng qiú]
      僧衣。
  • 僧伽帽[sēng jiā mào]
      即僧帽。
  • 僧官[sēng guān]
      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 僧衲[sēng nà]
      1.亦作“僧纳”。 2.僧衣。 3.指穿衲衣为僧。
  • 僧伽像[sēng jiā xiàng]
      指唐高僧僧伽大师塑像。
  • 僧道[sēng dào]
      僧人与道士。 僧侣和道士
  • 僧堂[sēng táng]
      禅堂,坐禅之所。
  • 僧王[sēng wáng]
      1.巴利文意译。佛教称谓。泰国等国僧侣领袖,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僧务。 2.指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 僧统[sēng tǒng]
      僧官名。始于北魏。
  • 僧鞋[sēng xié]
      和尚穿的浅口布鞋。
  • 僧纳[sēng nà]
      见“僧衲”。
  • 僧祇谷[sēng qí gǔ]
      即僧祇粟。
  • 僧却崎[sēng què qí]
      梵语的译音。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覆肩掩腋衣。
  • 僧人[sēng rén]
      出家的佛教徒。 和尚,出家人
  • 僧腊[sēng là]
      僧尼受戒后的年岁。
  • 僧迦鵄[sēng jiā chī]
      即僧却崎。
  • 僧祇支[sēng qí zhī]
      即僧却崎。
  • 僧鞋菊[sēng xié jú]
      附子的别称。以其花似僧鞋,故名。
  • 僧尼[sēng ní]
      和尚和尼姑。 统称和尚和尼姑
  • 僧宇[sēng yǔ]
      寺院。
  • 僧字[sēng zì]
      出家为僧后取的别名。
  • 僧残[sēng cán]
      梵语的意译。音译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称为十三僧残。参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十三僧残》。
  • 僧戒[sēng jiè]
      佛门戒律。
  • 僧兵[sēng bīng]
      古代从军的僧侣或武装的僧侣集团。
  • 僧伽彼[sēng jiā bǐ]
      梵语。狮子。
  • 僧寮[sēng liáo]
      僧舍。
  • 僧刹[sēng shā]
      佛寺。
  • 僧厨[sēng chú]
      寺院的厨房。
  • 僧廊[sēng láng]
      寺院的廊庑。亦借指僧舍。
  • 僧牒[sēng dié]
      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 僧腾客[sēng téng kè]
      南朝梁时为抵御侯景攻台城而召募的敢死士。
  • 僧行[sēng xíng]
      谓佛门戒行。
  • 僧供[sēng gòng]
      供养僧人的物品。
  • 僧陀[sēng tuó]
      指佛经。
  • 僧雏[sēng chú]
      幼龄僧人。
  • 僧舍[sēng shè]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 僧伽罗人[sēng jiā luó rén]
      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约1181万人(1985年)。讲僧伽罗语,信小乘佛教。种姓制度不很严格。主要从事农业。
  • 僧自恣日[sēng zì zì rì]
      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此日僧众举罪悔过,无忌无隐,故称。也称佛欢喜日。参阅《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僧[sēng]字的成语

  • 不僧不俗[bù sēng bù sú]
      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 削发为僧[xuē fà wéi sēng]
      剃除须发,出家为僧。
  • 落发为僧[luò fà wéi sēng]
      落发:剃光头发;为僧:做僧人。剃光头发做僧人。
  • 老僧入定[lǎo sēng rù dìng]
      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 僧多粥少[sēng duō zhōu shǎo]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比喻不够分配之意
  • 哑羊僧[yǎ yáng sēng]
      佛教用语,比喻不知悟解的人。
  • 奉道斋僧[fèng dào zhāi sēng]
      奉道:信奉道教,泛指佛道;斋僧:施舍僧人饭食。信仰道教行善事。

僧[sē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阿僧祇劫[ā sēng qí jié]
      佛教语。谓无数极长之时节。
  • 阿僧祇[ā sēng qí]
      梵语的译音。义译为无数。
  • 寄僧名[jì sēng míng]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