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佛相关字典
佛[fó]字在开头的词语
- 佛舍利[fó shè lì]
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击之不坏,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验。佛教徒奉为至宝,建塔供奉。后亦泛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烬。舍利为梵语?arīra的译音,意为“身骨”﹑“灵骨”。
- 佛甲草[fó jiǎ cǎo]
植物名。又名“佛指甲”。多年生草本。茎长四五寸,多数丛生,质柔弱。夏开黄花,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
- 佛螺[fó luó]
相传释迦牟尼佛的头发,旋屈为螺文状。故以“佛螺”借指盘旋高耸的峰峦。
- 佛慧[fó huì]
佛教语。唯佛具有的至大至圆的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此种智慧能如实觉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
- 佛庐[fó lú]
指佛寺。
- 佛钵[fó bō]
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
- 佛国[fó guó]
1.佛所生之地,指天竺,即古印度。 2.指寺院。
- 佛退[fó tuì]
蚕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蚕》。
- 佛龛[fó kān]
供奉佛像的小阁子,多用木头制成。
- 佛场[fó chǎng]
做佛事的场所。
- 佛塲[fó chǎng]
见“佛场”。
- 佛心[fó xīn]
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 佛谛[fó dì]
谓佛法的真谛。
- 佛宝[fó bǎo]
指一切佛陀,亦指各种佛像。
- 佛庙[fó miào]
佛寺。
- 佛院[fó yuàn]
佛寺的庭院。
- 佛珠[fó zhū]
(佛珠儿)数珠。 念珠,佛家用来入定的用品老尼手捻佛珠,道声“阿弥陀佛”
- 佛坛[fó tán]
供奉佛像的高台。
- 佛画[fó huà]
古代一种绘画艺术。内容为宣扬佛教教理及佛教史上的事迹。
- 佛手蕉[fó shǒu jiāo]
植物名。甘蕉的一种。
- 佛幌[fó huǎng]
佛坛上的帷帐。
- 佛戒[fó jiè]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
- 佛教徒[fó jiào tú]
信奉佛教的人。 信仰佛教的人
- 佛迹[fó jì]
1.相传释迦牟尼将入寂灭之时留在石上的足迹。 2.借指佛法。
- 佛老[fó lǎo]
佛和老子。也指佛教和道教。
- 佛母[fó mǔ]
1.佛教名词。大乘佛教称“般若”(意为“智慧”)为诸佛之母。 2.释迦牟尼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之姨母大爱道。因摩耶夫人早逝,释尊自幼为姨母所鞠育。参阅《大爱道般泥洹经》。 3.佛从法生,故以法为佛母。
- 佛爷[fó ye]
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 佛光寺[fó guāng sì]
著名古建筑。在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西向山坡上。现存建筑有祖师塔、大殿和文殊殿三座。其中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庑殿顶。殿内尚存唐代的塑像和题字。大殿是现存唐代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规模最宏大的一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 佛弟子[fó dì zǐ]
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 佛证[fó zhèng]
佛教的真理。
- 佛座[fó zuò]
安置佛像的台。
- 佛仪[fó yí]
佛像。
- 佛像[fó xiàng]
①佛陀的像。②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释迦牟尼佛的塑像
- 佛门[fó mén]
指佛教:佛门弟子ㄧ佛门规矩ㄧ皈(guī)依佛门。
- 佛牙[fó yá]
佛教徒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留下的牙齿。 指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佛教徒视为珍宝
- 佛乘[fó chéng]
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2.佛教经典。
- 佛面竹[fó miàn zhú]
竹的一种,为江南竹的变种。竹的斑纹仿佛人面,故名。又名龟纹竹。
- 佛经[fó jīng]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参看〖释藏 〗。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
- 佛现鸟[fó xiàn niǎo]
鸟名。
- 佛境[fó jìng]
佛的境界。
- 佛寺[fó sì]
佛教的庙宇。 佛门的寺院
- 佛桌儿[fó zhuō ér]
见“佛爷桌儿”。
- 佛人[fó rén]
佛教徒。
- 佛性[fó xìng]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佛性禅心”。
- 佛道[fó dào]
1.佛法之道。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 佛典[fó diǎn]
佛教的经典 。
- 佛气[fó qì]
佛家的气息。
- 佛汗[fó hàn]
传说北魏洛阳平等寺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 佛心天子[fó xīn tiān zǐ]
指南朝梁武帝。因其笃信佛教,故称。
- 佛郎嵌[fó láng qiàn]
即珐琅。
- 佛宇[fó yǔ]
佛寺。
- 佛曲[fó qǔ]
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 佛出世[fó chū shì]
比喻事情之难得。
- 佛头石[fó tóu shí]
即玉髓。一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的矿石,光泽如蜡,成分与石英同,但较石英为轻。常用作饰石,其不透明者通常称为玛瑙。
- 佛牙舍利[fó yá shè lì]
见“佛牙”。
- 佛学[fó xué]
指佛教及其研究的学问。
- 佛郎机炮[fó láng jī pào]
明代泛称葡萄牙﹑西班牙人为佛郎机人,故称其所制火炮为“佛郎机炮”。
- 佛法僧[fó fǎ sēng]
1.佛家语。佛经称佛﹑法﹑僧为三宝。参见“三宝”。 2.鸟纲,佛法僧科,佛法僧属各种的通称。旧亦称同科的三宝鸟为佛法僧。我国有蓝胸佛法僧和棕胸佛法僧,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四川﹑云南一带。
- 佛火[fó huǒ]
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 佛山市[fó shān shì]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北部、广三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合称中国四大镇。1949年设市。人口44.1万(1995年)。以产香云纱、陶瓷器和木版年画著名。名胜古迹有佛山祖庙、梁园等。
- 佛袈裟[fó jiā shā]
胞衣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人胞》。
- 佛逝国[fó shì guó]
室利佛逝国的省称。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 佛堂[fó táng]
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 佛塔[fó tǎ]
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 佛手瓜[fó shǒu guā]
瓜名。又叫“隼人瓜”﹑“菜肴梨”。葫芦科,多年生草本,多作一年生栽培。叶浓绿,花黄色,瓜短圆锥形,形似佛手。原产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冬季温暖地区有栽培。嫩瓜作蔬菜,块根可食用或作饲料。
- 佛号[fó hào]
佛的名号,特指信佛的人念的‘阿弥陀佛 ’名号:口诵佛号。
- 佛头[fó tóu]
1.指佛像的头。 2.间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种珠形装饰品。佛头比朝珠大,形如桂圆,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宝石﹑翡翠之类制成。
- 佛说[fó shuō]
谓佛所宣扬的教义。
- 佛手柑[fó shǒu gān]
1.果树名。为枸橼之变种。系常绿小乔木,高丈余。叶呈长圆形,花白色。果实色黄而香,下端有裂纹,状如半握之手,中医以之入药。 2.指此种植物或其果实。
- 佛藏[fó zàng]
佛教经典的总称。通称“大藏经”﹑“一切经”。
- 佛青[fó qīng]
即群青。一种深蓝色的无机颜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
- 佛家[fó jiā]
1.诸佛之净土。 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 佛图[fó tú]
1.佛塔。 2.佛寺。 塔的别名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 佛手麦[fó shǒu mài]
小麦的一种。又称分枝小麦﹑手儿麦﹑五穗麦。麦穗分枝似佛手,故名。一般成熟较晩,品质较差。
- 佛历[fó lì]
历法的一种。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
- 佛书[fó shū]
佛典。
- 佛树[fó shù]
相传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得正觉,故菩提树称为佛树。
- 佛罗安国[fó luó ān guó]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半岛西岸。地当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贸易繁盛。亦译作佛来安。
- 佛座须[fó zuò xū]
莲花蕊的别名。
- 佛髻[fó jì]
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
- 佛义[fó yì]
佛教的教义。
- 佛土[fó tǔ]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 2.特指净土。 3.指佛寺。
- 佛光[fó guāng]
①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佛光普照。②佛像头上的光辉。③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 佛眼[fó yǎn]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参见“佛眼相看”,“佛眼佛心”。
- 佛佛[fó fó]
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 佛理[fó lǐ]
佛教的教理。
- 佛粥[fó zhōu]
即腊八粥。佛寺于十二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的用以供佛的粥。
- 佛氏[fó shì]
犹佛家,佛门。
- 佛面[fó miàn]
1.指佛像面部。 2.佛的面子,佛的情面。
- 佛耳草[fó ěr cǎo]
草名。鼠曲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鼠曲草》。
- 佛双陆[fó shuāng lù]
古代一种游戏。
- 佛幡[fó fān]
佛寺所用的幡盖。
- 佛男[fó nán]
宋时吐蕃别族青堂羌人首领唃厮啰的自称,意为“天子”。
- 佛骨[fó gǔ]
即佛舍利。
- 佛灯[fó dēng]
供于佛前的灯火。
- 佛腊日[fó là rì]
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
- 佛伞[fó sǎn]
佛家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重大典礼时,常用伞盖张于佛像之上,谓之“佛伞”。
- 佛婆[fó pó]
指尼姑庵中的老年女仆。
- 佛扃[fó jiōng]
佛寺的门户。借指佛寺。
- 佛事[fó shì]
指僧尼拜忏的事情:做佛事。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 佛兰西[fó lán xī]
法兰西的旧译。
- 佛头青[fó tóu qīng]
1.相传佛发为青色,故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2.石青的一种。可用为染料和绘画颜料。
- 佛偈[fó jì]
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佛[fó]字的成语
- 纶音佛语[lún yīn fó yǔ]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 成佛作祖[chéng fó zuò zǔ]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 求神拜佛[qiú shén bài fó]
礼拜神仙,请求保佑。
- 阿弥陀佛[ē mí tuó fó]
梵文amitbhabuddha的音译。佛名。居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所尊奉的主佛。《阿弥陀经》说,只要念此佛名号,深信无疑,死后就能被接引往生净土。故亦称“无量寿佛”、“接引佛”。密教称之为“甘露王”。后世所说的“念佛”,多指念其名号。佛殿中,塑像常与释迦、药师二佛并坐,称三尊。
- 开佛光明[kāi fó guāng míng]
指雕塑或绘画佛像,最后点眼睛。
- 佛头加秽[fó tóu jiā huì]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 神佛不佑[shén fó bù yòu]
佑:保佑。形容人作恶多端或行为恶劣,连神仙和佛祖都不保佑。
- 佛面刮金[fó miàn guā jīn]
在佛的脸上搜刮金子。比喻从不该侵犯的地方或从有限的一点油水中竭力搜刮、掠取。
- 佛口蛇心[fó kǒu shé xīn]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 呵佛骂祖[hē fó mà zǔ]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 佛头着粪[fó tóu zhuó fèn]
着:放置。原指佛性慈善,在他头上放粪也不计较。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 生佛万家[shēng fó wàn jiā]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 绣佛长斋[xiù fó cháng zhāi]
绣佛:刺绣的佛像;长斋:终年吃素。形容修行信佛。
- 长斋绣佛[cháng zhāi xiù fó]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 借花献佛[jiè huā xiàn fó]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比喻借用他的物品待客或送人 今日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老残游记》
- 见佛不拜[jiàn fó bù bài]
看见佛像,却不上前叩拜。比喻自有主张。
- 佛头著粪[fó tóu zhuó fèn]
往佛像的头上拉粪。比喻美好的事物被亵渎、玷污。
- 抱佛脚[bào fó jiǎo]
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从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原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事到临头,你只好去抱佛脚了
- 佛口圣心[fó kǒu shèng xīn]
佛的嘴巴,圣人的心肠。指言语温厚,心地慈善。
- 万家生佛[wàn jiā shēng fó]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 即心是佛[jí xīn shì fó]
佛教禅宗认为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悟道成佛。
- 诃佛诋巫[hē fó dǐ wū]
“诃”同“呵”。犹言诃佛骂祖。巫,巫师。
- 拣佛烧香[jiǎn fó shāo xiāng]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挑拣符合自己心愿的佛事奉烧香,比喻待人接物不一视同仁,厚张薄李
- 佛眼相看[fó yǎn xiāng kàn]
用佛的眼光去看。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比喻善意地看待,不加伤害
- 泥多佛大[ní duō fó dà]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进来的多成就就大。
- 佛性禅心[fó xìng chán xīn]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 青灯古佛[qīng dēng gǔ fó]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 佛心蛇口[fó xīn shé kǒu]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 见性成佛[jiàn xìng chéng fó]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 一佛出世[yī fó chū shì]
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佛旨纶音[fó zhǐ lún yīn]
佛的旨意,皇帝的诏令。指必须执行的命令。
- 立地成佛[lì dì chéng fó]
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原为佛教禅宗劝人修行的话,后用来比喻作恶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变成好人 从来说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儿女英雄传》
- 佛眼佛心[fó yǎn fó xīn]
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佛[fó]字在结尾的词语
- 报身佛[bào shēn fó]
见“报身”。
- 过去佛[guò qù fó]
指已往的佛。
- 后佛[hòu fó]
后来出世之佛。谓弥陀佛。
- 番佛[fān fó]
旧时对外国银元的俗称。主要指有人头像的西班牙“本洋”。
- 玉佛[yù fó]
玉制的佛像。
- 彷佛[páng fó]
同“仿佛”
- 护身佛[hù shēn fó]
带在身上用以辟邪护身的佛像。
- 转佛[zhuǎn fó]
谓诵读佛经。
- 报佛[bào fó]
见“报身”。
- 活佛[huó fó]
①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②旧小说中称济世救人的僧人。
- 礼佛[lǐ fó]
拜佛:烧香礼佛。
- 弥勒佛[mí lè fó]
佛教大乘菩萨。《弥勒下生经》说他将从兜率天下凡,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中国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肚,圆脸长耳,笑口常开。这个形象来源于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
- 乐山大佛[lè shān dà fó]
在四川省乐山市东南凌云山前,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河相汇处。建于公元713-803年。弥勒佛像高71米,为世界最大的佛像。附近有凌云寺、灵宝塔、东坡楼、乌尤寺、麻浩岩墓等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贾岛佛[jiǎ dǎo fó]
对唐贾岛的仰慕之称。
- 无量寿佛[wú liàng shòu fó]
阿弥陀佛的意译。西方净土的教主,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对象。
- 学佛[xué fó]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 心佛[xīn fó]
1.佛教语。心中之佛。 2.佛教语。心与佛。
- 灌佛[guàn fó]
佛教的一种仪式。又称浴佛。用各种名贵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举行这种仪式。
- 神佛[shén fó]
1.神和佛。 2.指喇嘛教中的活佛。
- 木佛[mù fó]
木雕的佛像。
- 睡佛[shuì fó]
即卧佛。
- 三世佛[sān shì fó]
佛教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千佛出世。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
- 诗佛[shī fó]
1.指唐代诗人王维。 2.指清代诗人袁枚。 3.指清代诗人吴嵩梁。
- 供佛[gòng fó]
以花果时馐等列置佛前以祭祀。
- 道佛[dào fó]
道教与佛教的合称。
- 得佛[de fó]
成佛。
- 盐水佛[yán shuǐ fó]
以达赖或高僧棺内渗出的盐水和黄土做成的小佛像。
- 无量佛[wú liàng fó]
见“无量寿佛”。
- 七佛[qī fó]
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 即心即佛[jí xīn jí fó]
1.亦作“即心是佛”。 2.佛教禅宗谓本心即佛,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 一切诸佛[yī qiè zhū fó]
佛教对三世十方诸佛的总称。
- 拜佛[bài fó]
向佛像礼拜。 向佛像礼拜拜佛求经
- 空王佛[kōng wáng fó]
佛教语。过去世千佛之一。
- 辟支佛[pì zhī fó]
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 赕佛[dǎn fó]
傣族向庙宇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一种祈神仪式。
- 古佛[gǔ fó]
1.历史年代久远的佛像。 2.佛教语。指过去的佛。
- 十方佛[shí fāng fó]
释迦族的圣人。
- 燃灯佛[rán dēng fó]
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 如来佛[rú lái fó]
佛祖释伽牟尼。 如来意为从如实之道而来,启示真理的人。
- 威音王佛[wēi yīn wáng fó]
劫初之佛。
- 见在佛[jiàn zài fó]
现在佛。三世佛之一。亦用作调侃语。
- 成佛[chéng fó]
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佞佛[nìng fó]
谄媚佛;讨好于佛。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
- 绣佛[xiù fó]
用彩色丝线绣成的佛像。
- 设佛[shè fó]
谓做佛事。
- 念佛[niàn fó]
1.佛教修行方法的一类,约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三种。一般指前一种,即口诵“阿弥陀佛”或“南无(nāmó)阿弥陀佛”。 2.用以表示感谢佛的保佑。
佛[fó]字在中间的词语
- 赤佛堂[chì fó táng]
唐代地名。
- 卧佛寺[wò fó sì]
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南麓。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庆﹑寿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殿内有元代铜卧佛﹐俗称卧佛寺。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北京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卧佛寺》﹑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六六。
- 大佛阁[dà fó gé]
佛殿名。如:与村东大佛阁逼似。——《聊斋志异.促织》。 佛殿名与村东大佛阁逼似。——《聊斋志异.促织》
- 旃檀佛像[zhān tán fó xiàng]
见“旃檀瑞像”。
- 李佛子[lǐ fó zǐ]
称宋李仲容。
- 浴佛会[yù fó huì]
佛寺在农历十二月八日举行的宗教活动。
- 选佛场[xuǎn fó chǎng]
唐代天然禅师初习儒,将入长安应举,途逢禅僧,谓选官不如“选佛”,“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天然改变初衷,出家习禅。后因以“选佛场”指开堂﹑设戒﹑度僧之地。亦泛指佛寺。
- 竹佛子[zhú fó zǐ]
虫名。竹虱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竹虱》。
- 千佛土[qiān fó tǔ]
指西天佛国。
- 千佛洞[qiān fó dòng]
即敦煌石室。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旧称莫高窟。
- 做佛事[zuò fó shì]
延请和尚礼佛诵经。
- 供佛花[gòng fó huā]
见“供花”。
- 浴佛日[yù fó rì]
谓农历四月八日释迦诞生日。参见“浴佛”。
- 西佛爷[xī fó yé]
对清慈禧太后的谀称。
- 千佛山[qiān fó shān]
在山东省济南市南郊。古称历山,传说舜帝耕稼于此,又称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山岩凿佛,故名。海拔285米。有兴国寺千佛崖、一览亭、舜祠、鲁班祠及龙泉、极乐、黔娄三洞等名胜古迹。为济南游览胜地。
- 呵佛祖[hē fó zǔ]
犹呵佛骂祖。
- 藏传佛教[zàng chuán fó jiào]
俗称“喇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由7世纪印度传入的大乘密教与西藏地区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成。13世纪传入蒙古族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传播于中国藏、蒙古、土、裕固族地区,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国等地也有传播。
- 定光佛杖[dìng guāng fó zhàng]
即佛面竹。
佛[fú]字在开头的词语
- 佛郁[fú yù]
不安貌。
- 佛桑[fú sāng]
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树或它的花。 2.即扶桑。旧时指日本。
- 佛道艾[fú dào ài]
即伏道艾。宋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汤阴伏道,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佛[b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佛狸祠[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北魏太武帝(字佛狸)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见《魏书.世祖记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二。
- 佛狸[bì lí]
亦作“佛貍”。1. 北魏 拓跋焘 ( 太武帝 )的小字。2.借指 江苏 六合县 。因县城东南有 瓜步山 ,山上有 佛貍祠 ,故名。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
- 佛貍祠[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 江苏 六合县 东南的 瓜步山 上。北魏 太武帝(字 佛貍)于 宋 元嘉 二十七年击败 王玄谟 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貍祠”。见《魏书·世祖纪下》、宋 陆游《入蜀记》卷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貍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宋 岳珂《桯史·稼轩论词》引此词,佛貍 作“佛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