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
顛是多音字,1、顛读音为diān时,意思是头顶。《爾雅•釋言》:“顛,頂也。”郭璞注:“頭上。”《墨子•脩身》:“華髮隳顛。”孫語讓閒詁:“隳顛,即秃頂。”《晋書•束晳傳》:“丹墀步紈袴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宋梅堯臣《依韻和楊敏叔吴門秋晚見寄》:“顛毛隨日减,冉冉不勝簮。”泛指物体顶部。《方言》卷六:“顛,上也。”《六書故•人三》:“頭之上為顛,引之則山有顛,木亦有顛。凡高之所極皆曰顛。”《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文選•王襃〈洞簫賦〉》:“孤雌寡鶴,娱優乎其下兮,春禽羣嬉,????翔乎其顛。”張銑注:“其巔,謂竹上也。”又指马的额头。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頁部》:“馬以顙為頂也。”《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毛傳:“白顛,的顙也。”本,始。《正字通•頁部》:“顛,本末曰‘顛末’。”晋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宋戴復古《訪陳與機縣尉於湘潭下攝寺》:“題詩記顛末,改不假人碑。”清王士禳《西城别墅記》:“聊書其顛委以為之記。”下。《説文解字須部》“顛,頂也”段玉裁注:“顛為最上,倒之則為最下。”漢揚雄《太玄•疑》:“顛疑遇幹,客,三歲不射。”范望注:“顛,下也。”坠落;殒落。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字書》:“顛,墜也。”又卷五十一引《考聲》:“顛,殒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顛。”杜預注:“顛,顛隊而死。”《楚辭•離騷》:“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王逸注:“自上下曰顛。”《漢書•五行志中》:“京房《易傳》曰:‘《復》:崩來無咎。’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聖人受命人君虜。”顔師古注:“顛,墜也。”通“蹎”。倒仆。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一:“顛,《廣雅》:‘倒也。‘’”五代徐鍇《説文繫傳•頁部》:“顛,顛倒字作蹎。”清徐濺《説文解字注箋•頁部》:“《繫傳》曰:‘顛倒字作暝’,是也,作顛者,假借字耳。”《易•鼎》:“鼎顛趾,利出否。”陸德明釋文:“顛,倒也。”《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颠倒;倒置。《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楚辭•劉向〈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㠯為衣。”王逸注:“顛,倒也。”颠簸。《紅樓夢》第七十八回:“騎馬顛了,骨頭痛。”遣林則徐《日記•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九月十九日)》:“岀峽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車顛甚。”通“瘨(癲)”。疯,狂。《急就篇》:“疝瘕疾狂失響。”顔師古注:“顛疾,性理顛倒失常,亦謂之狂獝,妄動作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顛,叚借為瘨。”《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究。”孫星衍疏:“顛,與瘨通。《廣雅•釋詁》:‘狂也。’”宋蘇軾《李公擇求黄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元費唐臣《貶黄州》第一折:“不荒唐,不顛狂,折末雲陽梟首高竿上。”古县名。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后作“滇”。南朝梁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顛歌。”李善注引文穎曰:“文成,遼西縣名也。其縣人善歌。顛,益州顛縣,其人能作西南夷歌也。顛、滇同也。”姓。《廣韻•先韻》:“顛,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2、顛读音为dián时,意思是〔顛顛〕忧思貌。也单用作“顛”。《集韻•先韻》:“顛,憂思皃。”《禮記•玉藻》:“喪客纍纍,色容顛顛。”鄭玄注:“憂思貌也。”通“闐”。充满。《洪武正韻先韻》:“顛,盛氣貌。”《易頤》:“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鄭玄注:“顛,讀為闐,盛聲中之氣使之関滿其息,若陽氣之躰〔体〕物也。”孔穎達疏:“顛,塞也。……言軍士宜怒其氣,塞滿身中。”3、顛读音为diàn时,意思是同“頊”。古代冠冕的玉饰,自两侧垂于耳旁,用来塞耳,故又名“充耳”。《集霰韻》:“瑱,《説文》:‘以玉充耳。’或从頁。”
顛字读音
diān ㄉㄧㄢ
顛字笔顺
横、竖、竖、横折、横、横、横、横、撇、点、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点 (顛笔顺图解请看:顛笔顺)
顛相关字典
顛的解释
- 顛 diān ㄉㄧㄢˉ
- 头顶。《爾雅•釋言》:“顛,頂也。”郭璞注:“頭上。”《墨子•脩身》:“華髮隳顛。”孫語讓閒詁:“隳顛,即秃頂。”《晋書•束晳傳》:“丹墀步紈袴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宋梅堯臣《依韻和楊敏叔吴門秋晚見寄》:“顛毛隨日减,冉冉不勝簮。”
- 泛指物体顶部。《方言》卷六:“顛,上也。”《六書故•人三》:“頭之上為顛,引之則山有顛,木亦有顛。凡高之所極皆曰顛。”《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文選•王襃〈洞簫賦〉》:“孤雌寡鶴,娱優乎其下兮,春禽羣嬉,????翔乎其顛。”張銑注:“其巔,謂竹上也。”又指马的额头。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頁部》:“馬以顙為頂也。”《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毛傳:“白顛,的顙也。”
- 本,始。《正字通•頁部》:“顛,本末曰‘顛末’。”晋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宋戴復古《訪陳與機縣尉於湘潭下攝寺》:“題詩記顛末,改不假人碑。”清王士禳《西城别墅記》:“聊書其顛委以為之記。”
- 下。《説文解字須部》“顛,頂也”段玉裁注:“顛為最上,倒之則為最下。”漢揚雄《太玄•疑》:“顛疑遇幹,客,三歲不射。”范望注:“顛,下也。”
- 坠落;殒落。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字書》:“顛,墜也。”又卷五十一引《考聲》:“顛,殒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顛。”杜預注:“顛,顛隊而死。”《楚辭•離騷》:“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王逸注:“自上下曰顛。”《漢書•五行志中》:“京房《易傳》曰:‘《復》:崩來無咎。’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聖人受命人君虜。”顔師古注:“顛,墜也。”
- 通“蹎”。倒仆。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一:“顛,《廣雅》:‘倒也。‘’”五代徐鍇《説文繫傳•頁部》:“顛,顛倒字作蹎。”清徐濺《説文解字注箋•頁部》:“《繫傳》曰:‘顛倒字作暝’,是也,作顛者,假借字耳。”《易•鼎》:“鼎顛趾,利出否。”陸德明釋文:“顛,倒也。”《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 颠倒;倒置。《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楚辭•劉向〈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㠯為衣。”王逸注:“顛,倒也。”
- 颠簸。《紅樓夢》第七十八回:“騎馬顛了,骨頭痛。”遣林則徐《日記•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九月十九日)》:“岀峽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車顛甚。”
- 通“瘨(癲)”。疯,狂。《急就篇》:“疝瘕疾狂失響。”顔師古注:“顛疾,性理顛倒失常,亦謂之狂獝,妄動作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坤部》:“顛,叚借為瘨。”《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究。”孫星衍疏:“顛,與瘨通。《廣雅•釋詁》:‘狂也。’”宋蘇軾《李公擇求黄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元費唐臣《貶黄州》第一折:“不荒唐,不顛狂,折末雲陽梟首高竿上。”
- 古县名。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后作“滇”。南朝梁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顛歌。”李善注引文穎曰:“文成,遼西縣名也。其縣人善歌。顛,益州顛縣,其人能作西南夷歌也。顛、滇同也。”
- 姓。《廣韻•先韻》:“顛,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
- 顛 dián ㄉㄧㄢˊ
- 〔顛顛〕忧思貌。也单用作“顛”。《集韻•先韻》:“顛,憂思皃。”《禮記•玉藻》:“喪客纍纍,色容顛顛。”鄭玄注:“憂思貌也。”
- 通“闐”。充满。《洪武正韻先韻》:“顛,盛氣貌。”《易頤》:“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鄭玄注:“顛,讀為闐,盛聲中之氣使之関滿其息,若陽氣之躰〔体〕物也。”孔穎達疏:“顛,塞也。……言軍士宜怒其氣,塞滿身中。”
- 顛 diàn ㄉㄧㄢˋ
- 同“頊”。古代冠冕的玉饰,自两侧垂于耳旁,用来塞耳,故又名“充耳”。《集霰韻》:“瑱,《説文》:‘以玉充耳。’或从頁。”
〈英语〉top, peak, summit; upset
〈法语〉ballotter,cahoter,sommet,cime
顛音韵方言
- 国际音标tiæn˥
- 唐代读音den
- 日语读音ITADAKI TAORERU
- 韩语罗马CEN
- 越南语điên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ien1 din5 [海陆腔] dien1 [陆丰腔] tian1 [台湾四县腔] dien1 [宝安腔] den1 [客英字典] dien1 [东莞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ian1
- 粤语din1
- 近代音端母 先天韻 平聲陰 顛小空;
- 上古音黄侃系统:端母 先部 ;王力系统:端母 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