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
毌是多音字,1、毌读音为guàn时,意思是贯穿。后作“貫”。《説文•毌部》:“毌,穿物持之也。”桂馥義證:“《蒼頡篇》:‘毌,穿也。’通作貫。”《集韻•换韻》:“毌,穿物也,通也。通作貫。”《墨子•備城門》:“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搏,毌前面樹。”孫飴讓閒詁:“毌,舊本作毋,今從畢校改。”古地名。即“毌丘”,在今山东省曹县南。《史記•六國年表》:“(宣公)與鄭會于西城,伐衛,取毌。”司馬貞索隱:“毌,音館。”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宣公與鄭人會西城,伐衛,取毌丘”。司馬貞索隱云:“毌,音貫。古國名,衛之邑。今作毌者,字殘缺耳。”姓。《正字通•毌部》:“楊慎曰:複姓有毌丘諸姓氏……今分為二姓.日毌,曰丘。”《字彙補•田部》:“案《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為毌氏,又作貫氏,魏有毌丘儉,今多呼為父母之母,非也。”2、毌读音为wān时,意思是通“彎(wān)”。《史記•匈奴列傳》:“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司馬貞索隱:“上音彎,如字亦通也。”
毌字读音
guàn ㄍㄨㄢˋ
wān ㄨㄢ
毌字笔顺
竖折、横折、竖、横 (毌笔顺图解请看:毌笔顺)
毌相关字典
毌的解释
- 毌 guàn ㄍㄨㄢˋ
- 贯穿。后作“貫”。《説文•毌部》:“毌,穿物持之也。”桂馥義證:“《蒼頡篇》:‘毌,穿也。’通作貫。”《集韻•换韻》:“毌,穿物也,通也。通作貫。”《墨子•備城門》:“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搏,毌前面樹。”孫飴讓閒詁:“毌,舊本作毋,今從畢校改。”
- 古地名。即“毌丘”,在今山东省曹县南。《史記•六國年表》:“(宣公)與鄭會于西城,伐衛,取毌。”司馬貞索隱:“毌,音館。”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宣公與鄭人會西城,伐衛,取毌丘”。司馬貞索隱云:“毌,音貫。古國名,衛之邑。今作毌者,字殘缺耳。”
- 姓。《正字通•毌部》:“楊慎曰:複姓有毌丘諸姓氏……今分為二姓.日毌,曰丘。”《字彙補•田部》:“案《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為毌氏,又作貫氏,魏有毌丘儉,今多呼為父母之母,非也。”
- 毌 wān ㄨㄢˉ
- 通“彎(wān)”。《史記•匈奴列傳》:“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司馬貞索隱:“上音彎,如字亦通也。”
〈英语〉[unknown: wu2? variant guan1?]
毌的词性
毌 guàn
# 动
- 贯穿。后作“贯”[penetrate]
- 毌,穿物持之也。——《说文》
- 通“弯”[bend]
-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史记·匈奴列传》
# 名
- 古地名[Guàn state]。即“毌丘”。在山东省曹县南
- [宣公]与 郑会于西域,伐 卫,取 毌。——《史记·六国年表》
- 姓
常用组词 更多组词
毌音韵方言
- 国际音标kuan˥˧; wĄn˥
- 日语读音TSURANUKU
- 客家话[宝安腔] gon5
- 粤语gun3 kwun3
- 中古音見母 桓韻 平聲 官小韻 古丸切 一等 合口;見母 換韻 去聲 貫小韻 古玩切 一等 合口;
- 上古音黄侃系统:見母 寒部 ;王力系统:見母 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