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加味甘桔汤

加味甘桔汤

景岳全书》卷六十三: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2.4克甘草3.0克牛蒡射干各1.8克防风玄参各1.2克

功能主治祛风宜肺,清热解毒。治风热上侵,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用水200毫升,煎服。或加生姜l片。

热甚者,加黄芩,去防风

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医学心悟》卷三: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1.5克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红茯苓旋复花各4.5克

功能主治治表寒束其内热,致发哮证,呀呷不已,喘息有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医学心悟》卷四: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9克(炙)桔梗荆芥牛蒡子(炒)贝母各4.5克薄荷0.9克

功能主治治缠喉风,咽喉肿痛胀塞,红丝绕缠,口吐涎沫,食物难入,甚则肿达于外;走马喉风,喉舌之间,暴发暴肿,转肿转大;缠舌喉风,舌硬,根两旁烂;悬痈,生于上腭,形如紫李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内热甚,或饮食到口即吐,加黄连3克;若口渴,唇焦舌燥,便闭溺赤,更加黄柏黄芩、山栀、黄连;若有肿处,加金银花15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1.5克 苦桔梗嫩苏梗紫菀白前橘红香附旋复花各4.5克

功能主治润燥化痰,宣肺利咽。治燥痰粘结喉头,咳逆无痰,喉间如食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医林绳墨大全》卷八: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桔梗诃子木通

功能主治风寒失音。

用法用量水煎,入生地汁少许服。

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八

《外科真诠》卷上: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生地1钱,元参1钱,枳壳1钱,桔梗1钱,牛子1钱,丹皮1钱5分,防风1钱,连翘1钱,山甲2片,银花1钱,公英3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结喉痈,生于项前结喉之上,肿甚则堵塞咽喉,汤水不下。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外敷洪宝膏,溃后用乌云散盖膏。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辨证录》卷五: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3钱,川芎3钱,天花粉3钱,麦冬3钱,甘草1钱,黄芩1钱。

功能主治春温。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五

《会约》卷七: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1钱半,桔梗1钱半,元参1钱,赤药1钱,生地1钱,防风1钱,荆芥7分,薄荷7分,山豆根1钱,连翘1钱,黄芩1钱,北细辛3分,羌活6分,独活7分,白芷8分。

功能主治喉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肝胆火,加白芍栀子、胆草;胃火,加石膏3钱;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消;毒甚而烂者,加牛蒡子,金银花

摘录《会约》卷七

《痘麻绀珠》: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1钱,桔梗3钱。

功能主治痘疹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

用法用量猪肤皮,水煎服。

摘录《痘麻绀珠》

《金鉴》卷五十八: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射干牛蒡子(炒)、元参、连翘(去心)、麦门冬(去心)、栀子(炒)、苦桔梗甘草(生)。

功能主治痘疹热毒壅遏肺窍,痘未灌浆而音已先哑者;或痘毒不能发越于外,火热壅塞膈间,上冲咽喉肿痛,甚而不能呼吸,饮食难入。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金鉴》卷五十八

《片玉痘疹》卷五: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甘草牛蒡子(炒,研)、射干荆芥升麻

功能主治痘疮咽喉肿痛。

摘录《片玉痘疹》卷五

《金鉴》卷五十八: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牛蒡子(炒)、苦桔梗、生甘草射干

功能主治痘疹呛水。火盛热毒壅于会厌,咽门肿痛,水不易入,溢于气喉,气喷作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金鉴》卷五十八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生地15g,元参15g,桔梗9g,枳壳9g,银花31g,连翘31g,丹皮9g,蒲公英31g。

功能主治口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洞天奥旨》卷九: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3钱,甘草1钱,甘菊2钱,青黛2钱,茯苓3钱,白附子8分,天花粉2钱,白芷5分。

功能主治肺风,渣鼻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洞天奥旨》卷九

《麻症集成》卷四: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豆根、力子、麦冬、蒌仁、桔梗、元参、连翘荆芥

功能主治麻症咽喉肿痛不食。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会约》卷二十: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连翘1钱,甘草1钱,桔梗1钱,射干1钱,牛蒡子1钱,黄连(酒炒)1钱,黄芩(酒炒)1钱。

功能主治麻疹后余毒喉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外用苦参3钱,僵蚕2钱为末吹之。

摘录《会约》卷二十

医学集成》卷二: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荆芥、贝母、大力、薄荷细辛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乳蛾,喉生大白泡。

用法用量水煎服。外用人指甲煅、研,吹上即破。

热甚,加芩、连;肿甚,加银花。

摘录医学集成》卷二

《济阳纲目》卷一○六: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3钱,甘草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薄荷1钱,黄芩1钱,元参1钱。

功能主治喉痹。

用法用量上锉。水煎,食后频频噙咽。

咳逆,加陈皮;咳嗽,加知母、贝母;发渴,加五味子;唾脓血,加紫苑;肺痿,加阿胶;面目肿,加茯苓;呕,加半夏生姜;少气,加人参麦门冬;肤痛,加黄耆;目赤,加栀子黄连;咽痛,加鼠粘子、竹茹;声哑,加半夏桂枝;疫毒,头痛肿,加鼠粘子、大黄芒消;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加枳实;不得卧,加栀子;发斑,加荆芥防风;酒毒,加干葛、陈皮之类。

摘录《济阳纲目》卷一○六

《万氏女科》卷三: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桔梗、款冬、贝母、前胡枳壳、白茯、五味、麦冬各等分。

功能主治清肺宽中。主产后咳久不止,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加淡竹叶15片,水煎,食后温服。

注意如产后吃盐太早者难治。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医方简义》卷四: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1钱,白及片1钱,橘红1钱,甜葶苈(炒)1钱,甘草节1钱5分,川贝母1钱5分,米仁5钱,银花5钱(加丝瓜筋2、3钱亦佳)。

功能主治肺痈咳嗽,吐脓血,胸中及右胁疼痛,不能右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肺痈初起,加荆芥防风各1钱;如溃后者,加人参、绵黄耆各1钱。

摘录医方简义》卷四

《幼科直言》卷五: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甘草桔梗、桑皮、丹皮、陈皮黄芩白芍乌梅肉、使君子肉。

功能主治小儿肺胃湿热,鼻内出虫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兼服抱龙丸。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保命歌括》卷六:加味甘桔汤

药方名称加味甘桔汤

处方桔梗1钱,甘草1钱,升麻1钱,连翘1钱,防风1钱,牛蒡子1钱,黄芩(酒炒)1钱。

功能主治大毒流行,咽痛喉痹。

用法用量水煎,加薄荷3叶,煎8分,食后细细呷之。

摘录《保命歌括》卷六

猜你喜欢

  • 附子仓米汤

    药方名称附子仓米汤别名附子仓廪汤处方附子1枚(炮,去皮脐,8钱重者),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微炒)半两,半夏(汤泡7次,切作片,焙干,姜汁制)半两,黄耆半两,白术半两,川姜2钱(微炒),南木香1钱

  • 健忘预知散

    药方名称健忘预知散处方虎骨(酥炙)、白龙骨、远志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久服令人聪慧,凡事不忘。主健忘。用法用量生姜汤调服,日3次。摘录《医方易简》卷六

  • 跌打膏药

    《伤科汇纂》卷七:跌打膏药药方名称跌打膏药别名五香膏处方川乌2两,草乌2两,三棱2两,蓬术2两,当归2两,生地2两,赤芍2两,大黄2两,川山甲2两,木鳖子2两,生南星2两,牙皂2两,密陀僧4两(研),

  • 鲫鱼羹

    《圣济总录》卷一九○:鲫鱼羹药方名称鲫鱼羹处方鲫鱼500克蛴螬5枚功能主治治产后无乳。(下乳)用法用量上二味,依常煮羹,食后食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饮膳正要》:鲫鱼羹药方名称鲫鱼羹处方荜茇缩砂

  • 大降气汤

    药方名称大降气汤处方紫苏子(微炒)、川芎、细辛(去叶土)、前胡、当归(洗,焙)、厚朴(去粗皮,生姜制)、桔梗(去芦头)、白茯苓(去皮)、半夏曲(炙)、陈橘皮(去白)、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等分。

  • 三石汤

    药方名称三石汤处方飞滑石9克 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克竹茹6克(炒)银花9克(花露更妙)金汁30毫升(冲)白通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治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身热汗出,面赤耳聋,胸脘

  • 神效胡粉圆

    药方名称神效胡粉圆处方胡粉、乌贼鱼骨、阿胶(炒焦如珠子),各四十两;白矾(煅)、龙骨(洗),各八十两;密陀僧二十两。炮制上为末,以粟米饭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肠胃虚滑,下利无度,赤白相杂,里急后

  • 鹤膝风药酒

    药方名称鹤膝风药酒处方当归、赤芍、川芎、白芷、防风、牛膝、木瓜、苡仁、羌活、厚朴、苍术、陈皮、荆芥、土茯苓、熟地、升麻、甘草、桑寄生、石楠藤、白蒺藜。制法上锉,布袋盛之,以好酒10斤放坛内,纳药其中,

  • 骨皮清膈散

    药方名称骨皮清膈散处方黄芩2钱5分,石膏7分,滑石7分半,地骨皮5分,当归5分,知母5分,桑白皮5分,紫菀茸(蜜炒)5分,白茯苓5分,桔梗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麻后毒流于肺经,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气

  • 紫沉丸

    药方名称紫沉丸处方半夏曲9克乌梅6克(去核)代赭石9克杏仁3克(去皮、尖)丁香6克 缩砂仁9克沉香3克槟榔6克木香3克陈皮15克白豆蔻1.5克白术3克巴豆霜1.5克(另研)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入巴豆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