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镰片假毛蕨

镰片假毛蕨

药材名称镰片假毛蕨

拼音Lián Piàn Jiǎ Máo Jué

英文名herb of Falcate-lobe Pseudocyclosorus

别名凤尾草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镰片假毛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cyclosorus falcilobus (Hook.) Ching[Lastrea falcilobus Hoo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60-120cm。根茎短而直立,粗1-1.5cm,与叶柄基部疏被黄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先端渐尖,全缘。叶簇生;叶柄长20-30cm,深禾秆色,基部稍膨大,疏被灰白色柔毛,上面有2-3条纵沟;叶片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50-100cm,宽10-25cm,先端长尾状渐尖并为深羽裂,基部缩狭,下部二回深羽裂,上面仅羽轴及中脉有毛,下面沿叶轴、羽轴及小羽轴披针状毛;羽片25-30对,互生,斜展,无柄,线状披针形,中部的长8-15cm,宽6-10mm,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羽状深裂几达叶轴,在着生片的叶轴下面有1个褐色瘤状的气囊体,下部数对突然缩短成耳形至线形;裂片镰状长圆形,22-25对,密接,偏斜,先端短尖,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全缘;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单一,每裂片上7-8对,基部上侧1脉达缺刻,下侧1脉达缺刻以上的叶边。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有6-7对,囊群盖圆肾形,红褐色,无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100m的山溪谷旁或路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等地。

性味苦;凉

归经入心、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生肌敛疮。主痢疾;肠炎;烧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浓汁涂。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痢疾、烧烫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鹧鸪脚

    《中药大辞典》:鹧鸪脚药材名称鹧鸪脚拼音Zhè Gū Jiǎo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脚。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性味甘,温,微毒。功能主治治中耳炎。用法

  • 脉耳草

    药材名称脉耳草拼音Mài ěr Cǎo别名大黑节草、黑节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丹、四棱草来源茜草科脉耳草Hedyotis costata Roxb.[Oldenlandia costa

  • 老虎须

    药材名称老虎须别名箭根薯、蒟蒻薯、山大黄、老虎花来源蛛丝草科蒟蒻薯属植物长须果Tacca chantrieri Andre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

  • 驴骨

    《中药大辞典》:驴骨药材名称驴骨拼音Lǘ Gǔ出处孟洗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骨。功能主治①孟诜:"煮作汤,浴渍身,治历节风。"②《纲目》:"牝驴骨煮汁服,治多年消渴。&quo

  • 金背枇杷花

    《中药大辞典》:金背枇杷花药材名称金背枇杷花拼音Jīn Bèi Pí Pá Huā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花。5~6月采摘,晒干。性味甘苦,平。功能

  • 麻叶

    《中药大辞典》:麻叶药材名称麻叶拼音Má Yè别名火麻头(《疮科心要》)。出处《药性论》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叶。化学成分大麻叶含Δ2-四氢大麻酚酸、大麻二酚酸、大麻色酸等。另据报道

  • 齿叶橐吾

    药材名称齿叶橐吾拼音Chǐ Yè Tuó Wú别名大救驾、大齿橐吾来源菊科齿叶橐吾Ligularia dentata (A. Gray) Hara,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山西、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

  • 茯苓

    《中国药典》:茯苓药材名称茯苓拼音Fú Línɡ英文名PORIA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 《中药大辞典》:橘药材名称橘拼音Jú别名黄橘(《本草图经》)。出处《本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成熟果实。原形态①福橘(《泉南杂志》),又名:绿橘(《纲目》),红橘、大红蜜描

  • 瓶蕨

    药材名称瓶蕨拼音Pínɡ Jué英文名Auriculed Bristlefern, Auriculed Filmy Fern别名热水莲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瓶蕨的全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