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芦荟叶

芦荟叶

《中药大辞典》:芦荟叶

药材名称芦荟叶

拼音Lú Huì Yè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库拉索芦荟。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①斑纹芦荟,又名:油葱(《岭南杂记》),象鼻草(《纲目拾遗》),象鼻莲、罗帏草、罗帏花(《植物名实图考》),篾草、龙篾草、龙角、乌七。

多年生肉质草本。根系须状;短茎或无茎。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5厘米,厚5~8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刺状小齿,基部阔而包茎。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匣米;总状花序,疏散;花柄长约2.5厘米,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简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有时突出,花药2室,背着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毫米。花期7~8月。

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花(芦荟花)、根(芦荟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库拉索芦荟,详"芦荟"条。

化学成分斑纹芦荟叶含芦荟苦素,即2-丙酮基-8-D-吡喃葡萄糖-7-羟基-5-甲基对氧萘酮。

芦荟属的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苦味的糖甙,叫芦荟宁,即甲基乙酸。

性味苦涩,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涩,性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有小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泻火,通经,杀虫,解毒。治白浊,尿血,妇女经闭、带下,小儿惊痫、疳积,烫伤,痔疮,疥疮,痈肿。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止痛。治内伤。洗痔疮,敷疮疥,去油腻。"

②《云南府志》:"治丹毒。"

③《纲目拾遗》:"治跌扑损伤。"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汤火灼伤。"

⑤《岭南采药录》:"去瘀散毒。"

⑥《南宁市药物志》:"消疳热,杀虫积,通经,凉肝。治妇人经闭,小儿惊痫、疳积。生用外敷,治汤火伤和痄腮。"

⑦《四川中药志》:"治湿热白浊,白带。"

⑧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捣敷疖痈肿毒,溃疡烂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脾胃虚弱者禁用。"

复方①治白浊:鲜芦荟叶,挤汁六、七茶匙,加淡瓜子仁三十枚,稍炖温,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血尿:芦荟叶五钱。生捣汁,加白糖一两,米泔水冲服。(广西)

③治咳嗽痰血:芦荟鲜叶五钱至一两。去外皮,水泡去粘汁,水煎服。(《广东中草药》)

④治轻度汤火烫伤:鲜芦荟叶,以冷开水洗净,挤汁遍涂伤部,日敷二至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去瘀散毒:芦荟叶和盐捣烂,敷疮即穿。(《岭南采药录》)

⑥治胼胝初起:鲜芦荟叶浸尿半天,加热敷贴;或取鲜叶焙焦,加些黄酒,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荟叶

药材名称芦荟叶

拼音Lú Huì Yè

英文名Aloe leaf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1.《植物名实图考》:油葱,即罗帏草。

2.《岭南杂记》:油葱形如水仙叶,叶厚一指,而边有刺。不开花结子,从根发生,长者尺余。破其叶,中有膏,妇人涂掌中以泽发代油。按油葱,粤西人以其膏治汤火的伤有效。又名罗帏花,如山丹。象鼻草,初生如舌,厚润有刺,两叶对生,高可尺余,边微内翕。外叶冬瘁,内叶即生,栽之盆玩,喜阴畏汉,盖即与仙人掌相类。产大理者,夏发茎,开小尖瓣黄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或库拉索芦荟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loe vera L.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3.Aloe ferox Mi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库拉索芦荟,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点垂,长约2.5cm,黄色或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

2.斑纹芦荟,多年生草本。根系段状。茎短或无茎。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叶片狭披针形,长10-20cm,宽1.5-2.5cm,厚5-8mm,先端渐尖,基部阔而包茎,边缘有刺状小齿,下有斑纹。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cm;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有时突出,花药2室,背部着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mm。花期7-8月。

3.好望角芦荟,茎直立,高3-6m,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80cm,宽12cm,具刺,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圆锥状花序长60cm左右;花梗长约3cm;花被6,呈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带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蒴果。

生境分部1.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亦有栽培。

2.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3.分布非洲南部地区。

化学成分1.库拉索芦荟叶含蒽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78%,异芦荟大黄素甙(isobarbaloin, aloinB),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7-hydroxyaloin)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5-hydroxyaloinA)。又含树脂约12%,为芦荟树脂鞣酚(aloeresitannol)与桂皮酸(cinnamic acid)相结合的酯。还含L-天冬酰胺(L-asparagine),天冬氨酸(aspqrtic acid),DL-苏氨酸(DL-threonine),L-色氨酸(L-tryp0tophane)等氨基酸;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icd)等有机酸以及钠、钾、钙、镁、氯等无机元素。又含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mmose)。另含多糖混合物,基中主含果胶酸(prctic acid)还有D-半乳聚糖(D-galactan),葡萄甘露聚糖(galactose)的摩尔比为5:1;在D-半乳聚糖中含半乳糖占92.9%,半乳糖醛酸占3.8%;在葡萄甘露聚糖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渔尔比为1:22。还含一种称为芦荟多糖(aloeferan)的多糖,其实验式为(C222H620O336NS3P)7,相对分子质量约7000;另含1种多糖,基中D-葡萄糖、D-甘露糖与D-半乳糖的摩尔比为2:2:1,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糖(arabinosr)和鼠李糖(rhyanmose)。

2.斑纹芦荟叶含芦荟苦素(aloesin),芦荟宁(aloenin),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十六碳二烯酸(hexadecadieno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维生素(vitamin)B1、B2、C、D、E、PP,另含代号为A60、A90a、A90b的三种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47000、12000,A60系甘露聚糖,A90b为葡萄甘露聚糖,其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尔比为3:4。又含芦荟多糖。

3.好望角芦荟叶含芦荟大黄素甙,异芦荟大黄素甙。又含芦荟树脂(aloeresin)A、B、C、D,其中芦荟树脂B就是芦荟甘素。还含异芦荟树脂(isoaloeresin)A,芦荟松(aloesone),好望角芦荟甙元(feroxidin),好望角芦荟甙(feroxin)A及B,呋喃芦荟松(furoaloesone),好望角芦荟内酯(feralolide),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

药理作用1.芦荟甙能刺激大肠蠕动,引起缓泻。斑纹芦荟叶的混悬液(400mg/ml)给雄鼠灌胃,其泻下作用和进口芦荟相似。

2.芦荟叶浆汁制成含多糖类(聚糖醛酸酯,polyuronide)的凝胶制剂,用于皮肤或其它组织创伤以及烧伤。

性味味苦;涩;性寒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化瘀;杀虫。主目赤;便秘;白浊;尿血;小儿惊痫;疳积;烧烫伤;妇女闭经;痔疮;疥疮;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脾胃虚弱者禁用。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凉血止痛。治内伤,洗痔疮,敷疮疥,去油腻。

2.《云南府志》:治丹毒。

3.《本草纲目拾遗》:治跌扑损伤。

4.《植物名实图考》:治汤火灼伤。

5.《岭南采药录》:去瘀散毒。

6.《南宁市药物志》:消疳热,杀虫积,通经,凉肝。治妇人经闭,小儿惊癎、疳积。生用外敷,治汤火伤和痄腮。

7.《四川中药志》:治湿热白浊,白带。

8.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捣敷疖痈肿毒,溃疡烂肉。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驳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驳骨药材名称大驳骨拼音Dà Bó Gǔ别名黑叶爵床、大接骨来源为爵床科鸭嘴花属植物大驳骨Admatoda ventricosn (Wall.) Nees [Justicia ve

  • 蓝萼香茶菜

    药材名称蓝萼香茶菜拼音Lán è Xiānɡ Chá Cài别名香茶菜、山苏子、回菜花、倒根野苏来源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

  • 金腰

    药材名称金腰别名猫眼草来源虎耳草科金腰Chrysosplenium grayanum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功能主治排脓解毒。外用治黑头疔疮。用法用量鲜全草适量,加盐卤捣烂敷患处。待

  • 剪草

    药材名称剪草拼音Jiǎn Cǎo别名翦草、四块瓦、土细辛、四叶对、银线草、四对草。出处唐《本草拾遗》始载有"剪草",云:"生山泽间,叶如茗而细。江东用之。"宋《本草图经》谓:"生润州(今江苏镇江)"并

  • 金丝藤仲

    《中药大辞典》:金丝藤仲药材名称金丝藤仲拼音Jīn Sī Ténɡ Zhònɡ别名银丝杜仲(《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嘿当杜(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长节珠

  • 糖茶藨

    《全国中草药汇编》:糖茶藨药材名称糖茶藨拼音Tánɡ Chá Pāo来源虎耳草科糖茶藨Ribes emodens Rehd.,以茎、枝入药。生境分部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性味杆、

  • 旋鸡尾

    《中药大辞典》:旋鸡尾药材名称旋鸡尾拼音Xuán Jī Wěi别名线鸡尾、七星草(《草木便方》),剑刀草、剑刀蕨、连贴草、七星剑、毛连草(《广西中兽医药植》),七星凤尾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 金橘核

    《中药大辞典》:金橘核药材名称金橘核拼音Jīn Jú Hé别名金橘子(《闽东本草》)。出处《本草再新》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金橘及金弹的种子。性味味酸辛,性平,无毒。归经入肝、肺二经。功

  • 算盘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算盘七药材名称算盘七拼音Suàn Pán Qī别名竹林消、女楂、腋花扭柄花来源百合科算盘七Streptopus simplex D. Don,以根入药。生境分部

  • 《中药大辞典》:酥药材名称酥拼音Sū别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出处《别录》来源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制法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