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滇地黄连

滇地黄连

药材名称滇地黄连

拼音Diān Dì Huánɡ Lián

别名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鸡血散、小罗伞、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地黄连、思茅地黄连、小独根、火石五、岩桧、麻鸡翅膀、小岩三、小花药、小花叶子矮陀陀、小野椒。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nronia henryi Har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滇黔地黄连 矮小灌木,高15-30cm。茎不分枝。奇数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顶,连柄长5-7cm,被柔毛;小叶5-7,顶生小叶具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5-3cm,先端渐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侧生小叶无柄,基部1对最小,先端浑圆或钝,通常全缘;中部的较大,卵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4.5cm,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齿。总状花序腋生,通常具2-3花,有小苞片;花白色,长达3cm;花梗长0.5-2cm;被长柔毛;萼片5裂达基部,裂齿披针形,外被长柔毛;花瓣5,与雄蕊管合生,上部分离,雄蕊的花丝筒先端撕裂状,花药10;子房被长柔毛。蒴果扁球形,径5-8mm,被柔毛,基部有宿存萼。种子淡褐色,表面下凹。花期5-6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400m的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性味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截疟。主感冒发热;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或研末,每次1.5-3g; 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不宜多服。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 《云南中草药》:“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多。忌豆类、荞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松节油

    《中国药典》:松节油药材名称松节油英文名OLEUM TEREBINTHINAE来源本品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

  • 槭叶草

    药材名称槭叶草拼音Qì Yè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Mapleleafgrass别名腊八菜、爬山虎。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椒叶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

  • 一年蓬

    《全国中草药汇编》:一年蓬药材名称一年蓬拼音Yì Nián Pénɡ别名野蒿、治疟草来源为菊科飞蓬属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Pers.,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原形态二年生本

  • 粘山药

    《全国中草药汇编》:粘山药药材名称粘山药拼音Nián Shān Yɑo别名牛尾参、粘狗苕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粘山药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k.,以块茎入

  • 箭杆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箭杆风药材名称箭杆风拼音Jiàn Gǎn Fēnɡ别名山姜、九姜连、华良姜来源姜科山姜属植物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 Rosc.,以根状茎入药。夏季采挖,

  • 油桐叶

    《中药大辞典》:油桐叶药材名称油桐叶拼音Yóu Tónɡ Yè别名桐子树叶(《草木便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嫩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油

  • 夜来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来香药材名称夜来香别名夜香花、夜兰香来源萝藦科夜来香属植物夜来香Telosma cordatum (Brum. f.) Merr.,以叶、花、果入药。叶随时可采,花、果分别于花期

  • 禹白附

    药材名称禹白附拼音Yǔ Bái Fù别名牛奶白附(《中药志》),鸡心白附(《中药材品种论述》)。出处《中药志》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秋季采挖块茎,除去残茎、须根,撞去或用

  • 蒌叶

    药材名称蒌叶别名蒟酱、青蒟、芦子、大芦子、槟榔蒟、槟榔蒌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蒌叶Piper betle L.,以全株或茎、叶入药。全株及茎叶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辛、微甘,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气

  • 牛奶柴

    《中药大辞典》:牛奶柴药材名称牛奶柴拼音Niú Nǎi Chái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叶。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性味甘淡,温,无毒。归经入肺、脾、肾三经。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