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海金沙

海金沙

《中国药典》:海金沙

药材名称海金沙

拼音Hǎi Jīn Shā

英文名SPORA LYGODII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

来源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 的干燥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性状本品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

鉴别(1) 取本品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2) 本品粉末棕黄色或浅棕黄色。孢子为四面体、三角状圆锥形,顶面观三面锥形,可见三叉状裂隙,侧面观类三角形,底面观类圆形,直径60~85μm,外壁有颗粒状雕纹。

性味甘、咸,寒。

归经归膀胱、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用于热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用法用量6~15g,入煎剂宜包煎。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用于热淋、石淋、膏淋等症,常与金前草、泽泻滑石、石苇等药配伍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海金沙

药材名称海金沙

拼音Hǎi Jīn Shā

别名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海金砂(《江西草药》)。

出处《嘉佑本草》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成熟孢子。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生境分部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质极轻,手捻之有光滑感。置手掌中即由指缝滑落;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易着火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不留灰渣,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性味甘淡,寒。

⑦《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②《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入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②《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①《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②《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③《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④《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⑤《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⑥《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治小儿食积。"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亦,肠炎,痢疾。"

⑧《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L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8钱;或研末服。

注意①《本草经疏》:"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②《本经逢原》:"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复方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研令细。每服三戗,生姜甘草汤调下。(《本草图经》)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泉州本草》)

③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上研匀。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广西中药志》)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普济方》)

⑥治肝炎: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医学发明》海金沙散)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②《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海金沙

药材名称海金沙

拼音Hǎi Jīn Shā

英文名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别名左转藤灰、海金砂

出处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

采收和储藏: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m。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6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温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R.Br.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

性状1.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

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2.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具3裂缝。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Lygodin)。 从孢子中分得反式-对-香豆酸(trans-p-coumaric acid)。另含脂肪油,经分析有肉豆蔻酸(0.15%)、棕榈酸(10.85%)、十六碳烯酸(0.55%)、硬脂酸(2.46%)、油酸(48.77%)、亚油酸(39.56%)、十八碳三烯酸(0.35%)、廿碳烷酸(0.88%)。

药理作用1.反式-对-香豆酸50mg/kg十二指肠注入,对大鼠具有利胆作用,给药后24小时达到最大效应,可持续4-5小时,胆汁平均增加20%,但不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的浓度,与脱氧胆酸相比,其利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但起效缓慢。

2.海金沙中的反式对-香豆素有利胆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但并不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分泌。其利胆强度与去氢胆酸相似,但克服了去氢胆酸引起的肝劳损和利胆减退不良反应,毒性也较低。海金沙中的咖啡酸也有利胆保肝作用。但亦有文献报道海金沙并无利尿作用。

3.有文献报道病人一次服海金沙150g(煎服)后不久出现舌麻、恶心、头晕、畏寒、尿频等严重不适症状。

性味甘;淡;寒;无毒

归经小肠;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主热淋;血淋;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

复方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研令细。每服三钱,生姜甘草汤调下。(《本草图经》)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泉州本草》)③治胃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上研习。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陕西中药志》)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普济方》)⑥治肝炎: 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医学发明》海金沙散)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季,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2.《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3.《嘉佑本草》:主通利小肠。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4.《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5.《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6.《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7.《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8.《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治小儿食积。

9.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10.《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草贝母

    药材名称草贝母拼音Cǎo Bèi Mǔ别名土贝母(《云南中草药选》),山慈菇(《天津医学通讯》(10):16~22,1971)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姑的鳞茎。夏、秋采挖

  • 还魂草

    药材名称还魂草拼音Hái Hún Cǎo别名打不死出处《陕西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轮叶景天的全草。夏、秋季采,洗净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须根细。茎直立,不分枝

  • 稷米

    药材名称稷米拼音Jì Mǐ别名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出处《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之不粘者。5~6月采收,碾去壳用。性味甘,平。①《别录》:"

  • 千脚虫

    药材名称千脚虫拼音Qiān Jiǎo Chónɡ别名大草鞋虫、马陆来源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圆马陆科马陆Prospirobolus joannsi (Brolemann),以全体入药。生境分部四川

  • 卵叶鳞始蕨

    药材名称卵叶鳞始蕨拼音Luǎn Yè Lín Shǐ Jué英文名Ovate-leaf Lindsaea别名金花草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植物卵叶鳞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

  • 苔菜

    药材名称苔菜别名干苔、海苔、苔干、苔干菜、浒苔来源藻类绿藻门苔菜Enteromorpha Linza (L.) Ag.,以全体入药。功能主治用于淋巴腺肿及痔疮,并作菜蔬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人指甲

    《中药大辞典》:人指甲药材名称人指甲拼音Rén Zhī Jiɑ别名手爪甲(《日华子本草》),人退(《眼科龙木论》),筋退(《纲目》)。出处《本草衍义》炮制用碱水或皂角水洗净,晒干。或再和滑石

  • 青麸杨根

    《中药大辞典》:青麸杨根药材名称青麸杨根拼音Qīnɡ Fū Yánɡ Gēn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青麸杨的树根。9~10月采收。原形态青麸杨,又名:波氏盐肤木,铁倍树。落叶乔木,高

  • 羊角草

    《中药大辞典》:羊角草药材名称羊角草拼音Yánɡ Jiǎo Cǎo别名羊角桃、蛇舌草(《贵州草药》),蛇儿草(《贵州药植目录》),田素香、田香蕉(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出处福建晋江《中草

  • 草龙根

    药材名称草龙根拼音Cǎo Lónɡ Gēn英文名Ludwigia hyssopifo-lia (G.Don)Exekk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线叶丁香蓼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dwi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