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柿子

柿子

《中药大辞典》:柿子

药材名称柿子

拼音Shì Zi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柿科植物果实。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化学成分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鲜柿子含碘49.7毫克%。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性味甘涩,寒。

①《别录》:"味甘,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涩,无毒。"

③《本草衍义》:"性凉。"

归经入心、肺、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肠三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渴。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

①《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②《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③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

④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⑤《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①《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②《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③《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复方①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柿未成熟时,捣取汁,冲服。(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饼二至三个内服。(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辩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无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于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注射。每穴注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显效66例(34%),好转51例(26.2%),无效6例,总有效率96.7%。据观察,本品具有祛痰、镇咳作用,且祛痰强于镇咳。但注射时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后则疼痛轻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柿子

药材名称柿子

拼音Shì Zi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图说》。

1.《本草拾遗》: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

2.《日用本草》:柿,水藏者性冷,盐藏者有毒。

3.《纲目》: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日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醂柿。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醂,藏柿也,水收盐渍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尽,着器

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采收和储藏:霜降至立冬间采摘,经脱涩红熟后,食用。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14m。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长方块状开裂;枝开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18cm,宽2.8-9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主脉生柔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沿脉密被褐色绒毛。花杂性,雄花成聚伞花序,雌花单生叶腋;总花梗长约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状,4裂,内面有毛;花冠黄白色,钟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两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离。浆果形状种种,多为卵圆球形,直径3.5-8cm,橙黄色或鲜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实含鞣质,其组成主要是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鲜柿子含碘49.7mg%。

药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鲜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种制剂(去除蛋白质及胶性物质),用于甲状腺疾患。

性味甘;涩;性凉

归经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生津;解毒。主咳嗽;吐血;热渴;口疮;热痢;便血

注意凡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咳嗽,脾虚泄泻,疟疾等症均不宜食。

1.《本草图经》: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2.《本草经疏》: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肠胃虚脱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积及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3.《随息居饮食谱》:凡中气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产后、病后,泻痢、疟、疝、痧痘后皆忌之。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肺与大肠为表里,湿热伤血分,则为肠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热,脏气清而腑病亦除也。

2.《随息居饮食谱》: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以大而无核,熟透不涩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涩味尽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绿柿。

3.《别录》: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

4.《干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

5. 崔禹锡《食经》:主下痢,理痈肿,口焦,舌烂。孟诜:主补虚劳不足。

6.《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

7.《嘉佑本草》:红柿补气,续经脉气。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荜茇根

    《中药大辞典》:荜茇根药材名称荜茇根拼音Bì Bá Gēn别名荜拨没(《本草拾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根。化学成分根含胡椒碱、荜茇明碱、荜茇明宁碱。茎含荜茇明碱

  • 圆叶碱毛茛

    药材名称圆叶碱毛茛拼音Yuán Yè Jiǎn Máo Gèn出处《晶珠本草》记载:索登木巴治火烧伤,本品生长在沼泽和浸泡皮张的水池中。《形态比喻》记载:索登木巴生长在水中,叶有三尖,状如木钻,花白色

  • 穿山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穿山龙药材名称穿山龙拼音Chuān Shān Lónɡ别名穿地龙、地龙骨、金刚骨、鸡骨头、野山药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

  • 钩吻

    《中药大辞典》:钩吻药材名称钩吻拼音Gōu Wěn别名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

  • 胡燕卵

    《中药大辞典》:胡燕卵药材名称胡燕卵拼音Hú Yàn Luǎn出处《别录》来源为燕科动物金腰燕的卵。原形态金腰燕,又名:胡燕、夏候(陶弘景),赤腰燕、巧燕、花燕儿、红腰家燕。体长约

  • 黑大豆花

    《中药大辞典》:黑大豆花药材名称黑大豆花拼音Hēi Dà Dòu Huā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花。功能主治《纲目》:"治目盲翳膜。"摘录《中药大辞典》

  • 鹈鹕油

    药材名称鹈鹕油拼音Tí Hú Yóu别名斑嘴鹈鹕、淘鹅油来源鹈形目鹈鹕科斑嘴鹈鹕Pelecanus roseus Gmelin,以脂肪入药。生境分部我国北部地区,冬季迁南

  • 午时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午时花药材名称午时花拼音Wǔ Shí Huā别名半支莲、草杜鹃来源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以地上全草入药。四

  • 龙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骨药材名称龙骨拼音Lónɡ Gǔ别名五花龙骨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性状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与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

  • 芡实茎

    《中药大辞典》:芡实茎药材名称芡实茎拼音Qiàn Shí Jīnɡ别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花茎。性味《纲目》:"咸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