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木
药材名称斑鸠木
拼音Bān Jiū Mù
别名斑鸠菊、白花毛桃
来源菊科斑鸠菊属植物茄叶斑鸠菊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以根和叶入药。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叶秋季采。
性味甘、苦,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润肺止咳。
根:咽喉肿痛,肺结核咳嗽,咯血。
叶: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1~2两;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斑鸠木
药材名称斑鸠木
拼音Bān Jiū Mù
别名月中风、空心癍麻(《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白沉沙、硬骨过山龙(《广西药植名录》),咸虾花(《广西植物名录》)。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菊科植物茄叶斑鸠菊的叶、根或全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蔓状藤本,长达6米。茎直立,圆形,基部木质,节间长;枝密被棕色的短绒毛。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7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浑圆或有时心形,边缘具波纹,上面绿色,密被短毛,下面密被柔毛或绵毛。头状花序有花约10,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小,紫色,基部有叶;总苞片卵形,被绵毛。瘦果4~5棱,秃净或被微毛;冠毛淡黄色。花期冬季末。
生境分部生于山溪边潮湿地。分布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①《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祛风湿,止痒。治产后风湿骨痛,皮肤痕痒。"
②《广西药植名录》:"全草:治痧气,肚痛,肠炎。"
复方①治风湿:㈠月中风叶,煲水洗患处。㈡月中风根一两。浸酒一斤,随量饮。(《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②治皮肤痕痒:月中风梗一斤,煲水四斤,加醋少许,洗患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斑鸠木
药材名称斑鸠木
拼音Bān Jiū Mù
英文名Herb of Nightshadeleaf ironweed
别名月中风、空心癍麻、白沉沙、硬骨过山龙、威虾花、夜牵牛、白花毛桃、大过山龙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旬录》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用,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茄叶斑鸠菊 直立藤状灌木或上乔,高8-12m。枝开展或有时攀援,圆柱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绵毛。叶互生;具短柄,粗壮,长1-2cm,有密绒毛;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6cm,宽4-9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有疏钝齿,侧脉7-9对,细脉稍平行,网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密被贴生短毛,下面浅绿,密被淡黄棕色柔毛或曲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径5-6mm,在叶腋叶枝端排成复伞房序;花序梗长4-6mm,密绒毛;总苞半球形,直径6-8mm,总苞片4-5层,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mm,先端极钝,外面被密绒毛;花托平,具小窝孔;花冠管状,粉红色或淡紫色,长约6mm,管部细。瘦果4-5棱,无毛,稍扁平,长2-2.5mm;冠毛淡黄色,2层,外层极短,糙毛状,长约8mm。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谷疏林中或林缘,或攀援于乔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凉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祛风止痒。主咽喉肿痛;肺结核咳嗽;咯血;支气管炎;胃肠炎;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叶、茎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风湿: 一、月中风叶,煲水洗患处。二、月中风根一两。浸酒一斤, 随量饮。 (《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②治皮肤痕痒: 月中风梗一斤,煲水四斤,加醋少许,洗患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各家论述《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祛风湿,止痒。 治产后风湿骨痛,皮肤痕痒。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