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土三七

土三七

《中药大辞典》:土三七

药材名称土三七

拼音Tǔ Sān Qī

别名三七天青地红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全草。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生境分部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化学成分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温,淡。"

功能主治《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土三七

药材名称土三七

拼音Tǔ Sān Qī

英文名Herb of Chrysanthemum-like Groundsel

别名见肿消、乳香草、奶草、泽兰叶下红散血草和血丹天青地红破血丹、血牡丹、三七草、九头狮子草、白田七草、血当归、红背三七散血丹、血三七、菊叶三七、水三七、紫背三七、狗头三七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nura segetum (Lour.) Merr. [G. japonica (Thunb.) Juel.; G.piniatifula (L.) DC.]

采收和储藏:7-8月间生长茂盛时采,或随用随采。

原形态菊叶三七多年生草,高达1m左右。宿根肉质肥大,土褐色,具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绿色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或稍具细毛。基生叶簇生,匙形,边缘锯齿或作羽大辩论分裂,花时凋落;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以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两面近光滑或具细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具2-5浅裂的假托叶2枚;茎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齿裂,或有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1.5-2cm,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5cm,边缘膜质,外层丝状;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产小球形,分枝先端有细长浅形具毛的尖端,长约4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湿润和荫蔽环境。以羽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或托插繁殖。①根茎繁殖:每年4月栽种。先将根茎切开,每块留芽个2-3个。切时应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离。按沟距30-45cm开沟,然后按株距15cm排放在沟内,芽尖向上,覆土3-5cm。②扦插繁殖:6-7月高温多湿季节,剪取长15-20cm茎枝,斜插于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气温在22-33℃范围,约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后约15d可移植。行、株距与根茎繁殖法同。

田间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生长。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粪水300-450担。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金具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长50-100cm。根茎块状,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单一或上部分枝,具纵沟及细柔毛,表面黄绿以或略带紫色。叶互生,多皱缩,长可达20cm,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边具不规则锯齿,膜质。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花全为两性,筒状,黄色。气无,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化学成分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3-ei-sceptru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甙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甙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ciphylline)[6]。

地上部分含D-甘露醇(D-manni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5-甲基脲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氯化铵,菊三七碱类,芸香甙(rutin)[7]。

药理作用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威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1]。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1,2]。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叶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荛花根

    药材名称荛花根拼音Ráo Huā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sn. 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kstroemia ca

  • 心叶忽布

    药材名称心叶忽布拼音Xīn Yè Hū Bù别名啤酒花、心叶蛇麻来源桑科心叶忽布Humulus lupulus L. var. cordifolius Maxim.,以花入药。生境

  • 大叶白头翁

    《中药大辞典》:大叶白头翁药材名称大叶白头翁拼音Dà Yè Bái Tóu Wēnɡ别名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山萩(《中国物图鉴》),大火草(《重庆草药》)

  • 琼越线蕨

    药材名称琼越线蕨拼音Qiónɡ Yuè Xiàn Jué英文名Bon Colysis别名石韦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琼越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ysis b

  • 船形乌头

    药材名称船形乌头拼音Chuán Xínɡ Wū Tóu别名滂噶尔(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船形乌头的全草。7~3月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原形态多年生小

  • 碱地马蔺

    药材名称碱地马蔺别名新疆马蔺子来源鸢尾科碱地马蔺Iris halophila Pall.,以花、种子入药。生境分部新疆。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急性咽炎:种子(或根),升麻、牛蒡

  • 杯苋根

    药材名称杯苋根拼音Bēi Xiàn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杯苋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原

  • 野苦梨根

    药材名称野苦梨根拼音Yě Kǔ Lí Gēn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厚叶栒子的根。秋后采。原形态半常绿灌木。小枝幼时有黄灰色平贴软绒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狭椭圆形,长2.5

  • 香橼根

    药材名称香橼根拼音Xiānɡ Yuán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的根,9~10月采挖,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香橼"条。化学成分含柠檬酸、苹果酸

  • 山甘草

    《中药大辞典》:山甘草药材名称山甘草拼音Shān Gān Cǎo别名野白纸扇(《广州植物志》),白蝴蝶(《闽南民间草药》),白茶(《泉州本草》),白纸扇、凉茶藤、白头公(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