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南瓜子

南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瓜子

药材名称南瓜子

拼音Nán Guā Zǐ

别名北瓜子、窝瓜子

来源葫芦南瓜属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的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驱虫。用于绦虫病,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2~4两。

备注(1)南瓜蒂南瓜根、南瓜藤性味均甘平。南瓜蒂:清热,安胎,治先兆流产,乳头破裂或糜烂;用量南瓜蒂1个,焙焦研粉服。南瓜根:清热、渗湿、解毒,治黄疸,牙痛;用量0.5~1两。南瓜藤:清热,治肺结核低烧;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南瓜子

药材名称南瓜子

拼音Nán Guā Zǐ

别名南瓜仁(《科学的民间药草》),白瓜子(《东北药植志》),金瓜米(《陆川本草》)。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葫芦科植物南瓜种子。夏秋间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气香,味微甘。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南瓜子氨酸、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A、B1、B2、C,又含胡萝卜素。脂肪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亚麻仁油酸、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

蚯蚓实验法证明南瓜子乙醇提取物有驱虫作用。猫用南瓜子浓缩制剂100~300毫克/公斤一次灌胃,对绦虫、弓蛔虫等有明显驱虫作用。40%南瓜子粉煮液和30%瓜子提取物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及后段都有麻痹作用,使之变薄变宽,节片中部凹陷(中段节片尤其明显),而对其头及未成热节片则无此作用。曾用合成的dl-南瓜子氨酸饲喂犬及小鼠,对犬包囊带虫、豆状带虫及小鼠短膜壳绦虫皆有效;体外实验证明,1:500溶液使犬绦虫明显兴奋,甚至挛缩,并与氢滇酸槟棉碱有协同作用。

②抗日本血吸虫作用

南瓜子有遏制日本血吸虫在动物体内向肝脏移行的作用。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同时,给服南瓜子共28天,有预防作用;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接种血吸虫尾蚴的家猪,每天喂去壳去油南瓜子粉,预防效果与小鼠实验结果基本相仿。小鼠实验证明,口服南瓜子能抑制和杀灭体内日本血吸虫幼虫,对雌虫作用更强;但对血吸虫成虫无杀灭作用:只在服药1周后(每天3克),开始发生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毛壳南瓜子预防作用大于光壳南瓜子。新鲜南瓜子与1年陈旧的南瓜子的预防效果相同。不同产地的南瓜子均能抑制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作用强弱有所不同,徐州所产的功效较为显著。南瓜子浆粉与生南瓜子仁同样有抑制和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改用发酵法制作的浆粉也有同样预防效果。用酒精沉诧等四种方法可以分离南瓜子仁的有效成分,防治血吸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水溶性物质,即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化性变化。南瓜子氨酸不能杀灭成虫,但能使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减少。

③其他作用

小鼠以南瓜子浓缩制剂2~10克/公斤灌胃,并无毒性,但口服4克,对肝、肺、肾等可产生暂时性病理损害,使肝内糖元减少和脂肪增加。南瓜子氨酸使肝细胞呈轻度萎缩,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则迅逮恢复正常。感染血吸虫的兔喂服南瓜子后,血清转氨酶和胆碱酯酶等有所变化,但3周后解剖兔肝病变极轻,体内虫数未减,可能因兔不爱食南瓜子,与饥饿有关。以大量南瓜子氨酸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使动物兴奋狂躁,而兔和猫则可能表现安静;但能使兔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性味《陆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治绦虫,蛔虫,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①《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②《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③《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屎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研末或制成乳剂。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纲目拾遗》:"多食壅气滞膈。"

复方①驱除绦虫:㈠新鲜南瓜子仁一至二两,研烂,加水制成乳剂,加冰糖蜂蜜空腹顿服;或以种子压油取服十五至三十滴。(《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㈡南瓜子、石榴根皮各一两,日服三次,连服二日。(《四川中药志》)

②治蛔虫:南瓜子(去壳留仁)一至二两。研碎,加开水、蜜或糖成为糊状,空心服。(《闽东本草》)

③治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二两,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④治百日咳:南瓜种子,瓦上炙焦,研细粉。赤砂糖汤调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8):20,1953)

⑤治小儿咽喉痛:南瓜子(不用水洗,晒干),用冰糖煎汤。每天服二、三钱。(《国医导报》3(1):53,1941)

⑥治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南瓜子、花生仁、胡桃仁同服。(《四川中药志》)

⑦治内痔:南瓜子二斤,煎水熏之。每日二次,连熏数天。(《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血吸虫病

临床试用南瓜子仁治疗血吸虫病,具有一定疗效。治后大便复查,部分患者转为阴性。尤其对急性病例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据73例观察,服药1~5天体温即开始下降者占89%,在6~14天开始退热的占11%,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服药后6~34天;疗程结束后部分病例的肝脾肿大、血象、肝功能、心电图等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慢性病例的病情则无明显改变。常用制剂:㈠去油粉剂:每日全量240~300克,10岁以下儿童服半量,10~16岁服160~200克。㈡水浸膏:每毫升相当于生南瓜子仁4克。急性病例每日用180毫升,慢性病例每扫服60毫升。儿童剂量按去油粉剂推算。均以30天为一疗程。副作用:服药初期可能有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反应,均较轻微,不久即消失。浸膏反应较粉剂为轻。治疗中有3例晚期病人服药后黄疸指数上升,停药后2例下降,1例仍继续上升而发生肝性昏迷。故对晚期病例应慎重使用。

②治疗绦虫病

南瓜子配合槟榔应用。详见"槟榔"条。

③治疗蛔虫病

南瓜子煎服或炒熟吃。儿童一般每次用1~2两,于早晨空腹时服。观察5~13岁粪检阳性患儿56例,服药后1~2天共51例排出蛔虫;第5~10天48例复查大便,有33例转为阴性。

④治疗产后缺乳

每次用生南瓜子5~6钱,去壳取仁,用纱布包裹捣成泥状,加开水适量和服(亦可加入少许豆油或食糖搅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连服3~5天即可见效。如将瓜子仁炒热吃或煮粥吃则无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南瓜子

药材名称南瓜子

拼音Nán Guā Zǐ

英文名Cushaw Seed, Pumpkin Seed

别名南瓜仁、 白瓜子、金瓜米、窝瓜子、倭瓜子

出处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u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洗净,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条达2-5m。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cm,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cm,宽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以,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3-5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肿钟形,长5-6mm,裂片条形,长10-15mm,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约8cm,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5-8mm,花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赛马,花柱短,柱头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cm,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长1.2-1.8cm,宽0.7-1cm。表面淡黄白以至淡黄色,两面平坦而微隆起,边毋稍有棱,一端略尖,先端有珠孔,种脐稍突起或不明显。除去种皮,有黄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2枚,黄色,肥厚,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以颗粒饱满、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外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壁稍厚,微木化,下皮为8列薄壁细胞,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石细胞层1列细胞,类圆形,其内为薄壁细胞,细胞壁向外突起呈乳头状,细胞间隙较大。种子两端各有一维管束;种子内表皮为1列薄壁细胞。子叶2片,细胞中含有脂肪油和糊粉粒。

化学成分种子含油16.4%[1],其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1-3],还有亚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还含类脂成分,内有三酰甘油(triglyceride),三酰甘油(diglyceride),单酰胆碱(pholphatidyl choline),磷酯酰已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tine),脑苷脂(cetebroside)[1-3]等。脱脂的种中分得有效成分:南瓜子氨酸(cerebroside)[5-6].

药理作用1.驱虫作用:蚯蚓实验法证明南瓜子乙醇提取物有驱虫作用。猫用南瓜子浓缩制剂100-300mg/kg一次灌胃,对绦虫、弓蛔虫等有明显驱虫作用。40%南瓜子粉煮液和30%瓜子提取物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及后段都有麻痹作用,使之变薄变宽,节片中部凹陷(中段节片尤其明显),而对其头及来成熟节片则无此作用。曾用合成的dl-南瓜子氨酸饲喂犬及小鼠,对犬包囊带虫、豆状带虫及小鼠短膜壳绦虫皆有效;体外实验证明,1∶500溶液使犬绦虫明显兴奋,甚至挛缩,并与氢溴酸槟榔碱有协同作用。

2.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南瓜子有遏制日本血吸虫在动物体内向肝脏移行的作用。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拗的同时,给服南瓜子共28天,有预防作用;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接种血吸虫尾蚴的家猪,每天喂去壳去油南瓜子粉,预防效果与小鼠实验结果基本相仿。小鼠实验证明,口服南瓜子能抑制和杀灭体内日本血吸虫幼虫,对雌虫作用更强;但对血吸虫成虫无杀灭作用,只在服药1周后(每天3g),开始发生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毛壳南瓜子Cucu-rtitamoschatavar. melonaefOrmis 预防作用大于光壳南瓜子 C. Moschatavar.Toonas。新鲜南瓜子与1年陈旧的南瓜子的预防效果相同。不同产地的南瓜子均能抑制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作用强弱有所不同,徐州所产的功效较为显着。南瓜子浆粉与生南瓜子仁同样有抑制和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改用发酵法制作的浆粉也有同样预防效果。用酒精沉淀等四种方法可以分离南瓜子仁的有效成分,防治血吸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水溶性物质,即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化性变化。南瓜子氨酸不能杀灭成虫,但能使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和子宫内虫卵减少。

3.其他作用:小鼠以南瓜子浓缩制剂2-10g/kg灌胃,并无毒性,但口服4g,对肝、肺、肾等可产生暂时性病理损害,使肝内糖元减少和脂肪增加。南瓜子氨酸使肝细胞呈轻度萎缩,肝内有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则迅速恢复正常。感染血吸虫的兔喂服南瓜子后,清转氨酶和胆碱酯酶等有所变化,但3周后解剖兔肝病变极轻,体内虫数未减,可能因兔不爱食南瓜子,与饥饿有关'。以大量南瓜子氨酸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使动物兴奋狂躁,而兔和猫则可能表现安静;但能使兔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下乳;利水消肿。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蛲虫病;产后缺乳;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研末或制成乳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注意《纲目拾遗》:多食壅气滞膈。

各家论述1.《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2.《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3.《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尿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墨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墨七药材名称墨七别名独儿七、活血莲、鞘叶乌头、笋尖七来源毛茛科墨七Aconitum vaginatum Pritz.,以根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湖北、贵州、四川。性味辛、苦,温。有小

  • 鸡冠花

    《中国药典》:鸡冠花药材名称鸡冠花拼音Jī Guān Huā英文名FLOS CELOSIAE CRISTATAE别名鸡公花、鸡髻花、鸡冠头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

  • 八爪金龙

    药材名称八爪金龙拼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别名百两金、八爪龙、八爪根、铁雨伞、高八爪、开喉箭[四川]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百两金Ardisia crispa(Thunb.)DC.[A.h

  • 泽泻叶

    《中药大辞典》:泽泻叶药材名称泽泻叶拼音Zé Xiè Yè出处《别录》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泽泻"条。化学成分含少量维生素C(

  • 桃叶蓼

    药材名称桃叶蓼来源蓼科桃叶蓼Polygonum persicari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汗除湿,消食止泻。用法用量2~4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螺蛳

    《中药大辞典》:螺蛳药材名称螺蛳拼音Luó Sī别名蜗篱(《别录》),师螺(《本草拾遗》),蜗蠃(《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原形态方形环棱螺,又

  • 藏三七

    药材名称藏三七拼音Cánɡ Sān Qī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假人参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pseudonginseng Wall采收和储藏:秋季挖取块根,除去细根及泥土,晒干或烘

  • 水韩信草

    《中药大辞典》:水韩信草药材名称水韩信草拼音Shuǐ Hán Xìn Cǎo别名蓝花草、水远志(《南宁市药物志》),倒胆草,老蛇药(《贵州药植目录》)。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玄

  • 汝兰

    《中药大辞典》:汝兰药材名称汝兰拼音Rǔ Lán别名金线吊乌龟(《四川中药志》),千金藤、山乌龟。吊金龟(《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汝兰的根。六月采根,切块,晒干

  • 金莲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莲花药材名称金莲花拼音Jīn Lián Huā别名金梅草、金疙瘩来源毛茛科金莲花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和短瓣金莲花T. lede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