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当灌浆之时,浆清不脓,及不按期而浆行者,为气血虚;痘粒软薄,痘皮不坚实者,属气虚;痘根赤艳,为热在血分;水泡挟杂于痘中,为脾虚多湿。这些都为险证,宜辨其寒热虚实以施治,妥善护理,以期化险为夷。
见《本草纲目》。为大蓟之别名,详该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皂角刺、陈皮、连翘、柴胡、黄芪、炒苍术、红花各一钱,天花粉、黄芩、川芎、白芍药、甘草、当归、金银花、防风各五分。水煎,食远服。治痈疽疮肿已成未成之际,红肿焮痛,高
病证名。指中风失语。《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凡卒喉痹,不得语,服小续命汤,加杏仁一两。”
水肿在皮腠间,按之复起。或称气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浮虚。”
古病名。《罗氏会约医镜》卷七:“有嗌疽,俗名走马喉痹。”喉痹的一种。详该条。
指臂痛上连肩胛的痹症。《金匮翼·痹症统论》:“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治用十味剉散,或桑枝切片、炒香,水煎服。
病名。又名穿腮。即骨槽风。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即阴囊。《寓意草》:“少腹有疝……,坠入睾囊甚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