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鼠肝

鼠肝

《中药大辞典》:鼠肝

药材名称鼠肝

拼音Shǔ Gān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鼠科动物褐家鼠、黑家鼠等的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鼠"条。

功能主治①《本草经集注》:"治产难。"

②《纲目》:"治箭镞不出,捣涂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鼠肝

药材名称鼠肝

拼音Shǔ Gān

英文名Mouse liver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药材基源:为鼠科动物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肝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2.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去皮,剖腹取肝,鲜用。

原形态1.褐家鼠,体长15-22cm,体重72-290g。耳短而厚,前折不能遮眼。尾明显短于体长,前足4趾,后足5趾,均具爪,后足长3.5-4cm。雌性乳数6对。被毛粗糙,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杂有许多黑长毛,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腹面苍灰色,略带一此致乳黄色。足背苍白色。尾毛两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鳞片的基部和有白色和褐色的细毛。

2.黄胸鼠,体长13.5-18cm,体重74-134g。尾细且超过体长。体形较褐家鼠细长,耳壳溥而长,向前折可盖住眼。前、后足细长,分别为4趾和5趾,均具爪。乳头胸部2对,鼠蹊部3对,个别6对,即在腹部增加1对。背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腹毛灰黄色,毛基浅灰色,在胸部毛色更黄,有时具一块白斑。前足背的中央毛灰褐色,四周灰白色,而后足背为白色。尾上下全为暗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住宅、阴沟、草堆、田埂、作物地及河溪堤岸等处。 杂食性。好啃咬衣物、家具和雏禽。活动多在夜间,以午夜最活跃。

2.栖息于屋内,也活动于野外的农田。当作物成熟时,吸时则迁至田间。杂食必,几食一切物品。

资源分布:1.分布几遍全国。

2.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解毒疗伤。主肌肤破损;聤耳流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涂。

各家论述1.《本草经集注》:治产难。

2.《纲目》:治箭不出,捣涂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灯笼果

    《中药大辞典》:灯笼果药材名称灯笼果拼音Dēnɡ Lonɡ Guǒ别名狗葡萄、醋栗(《吉林中草药》)。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山麻子的果实。7~8月采取成熟果实,晒干。原形态山麻子,又名:

  • 橙耳

    药材名称橙耳拼音Chénɡ ěr别名黄木耳来源药材基源: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ella cinnabarina(Mont.)Pa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洗净,晒干。

  • 梅核仁

    《中药大辞典》:梅核仁药材名称梅核仁拼音Méi Hé Rén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种仁。化学成分种子含苦杏仁甙。性味①《药性论》:"味酸,无毒。&qu

  • 九牛薯

    《中药大辞典》:九牛薯药材名称九牛薯拼音Jiǔ Niú Shǔ别名九龙根、九牛子(《广西中兽医药植》)。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角花乌蔹莓的块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原形态角花乌

  • 阴香

    药材名称阴香拼音Yīn Xiānɡ别名山玉桂、桂树、八角、山桂枝、连粘树、土山肉桂来源樟科樟属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Nees)Blume,以树皮、根皮、叶、枝入药。夏秋采

  • 多花猕猴桃

    药材名称多花猕猴桃拼音Duō Huā Mí Hóu Táo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阔叶猕猴桃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tinidia laizfolia(Gardn.etChamp.)Mer

  • 黑沙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沙蒿药材名称黑沙蒿拼音Hēi Shā Hāo别名油蒿来源菊科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以全草、根、花蕾、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

  • 鹿角霜

    《中国药典》:鹿角霜药材名称鹿角霜拼音Lù Jiǎo Shuānɡ英文名CORNU CERVI DEGELATINATUM来源本品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熬制鹿角胶剩下的骨渣)。春、秋二季生产,

  • 人乳汁

    《中药大辞典》:人乳汁药材名称人乳汁拼音Rén Rǔ Zhī别名奶汁(《纲目》)出处《别录》化学成分每100克人乳汁含水分88克、蛋白质1.5克、脂肪3.7克、碳水化物6.4克、灰分0.3克

  • 朱砂草

    《中药大辞典》:朱砂草药材名称朱砂草拼音Zhū Shā Cǎo别名反背红(《贵阳民间药草》),叶下红、红青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血盆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