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疸

黄疸

病证名。古代亦称黄瘅。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症和阴症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详各条。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

猜你喜欢

  • 阴突

    出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即阴挺。详该条。

  • 鹿角刺果

    见《贵阳民间药草》。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 白龙粉

    出《御药院方》。为玄明粉之别名。研极细,外用少许点眼。治肾水虚衰,肝经邪热,视物不明,或生障翳,胬肉攀睛,或迎风泪出,眼见黑花,或睛涩肿痛,或痒不可忍(《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

  • 血漏

    ①病名。《外科启玄》卷七:“时时下鲜血不止是也。”又名热漏。即漏症并发明显下血者。②即经漏。详该条。

  • 伤寒喉闭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急服四七汤二、三剂。”参见喉闭条。

  • 三毛

    人体部位名。亦称丛毛、聚毛。生于足大趾背面爪甲后皮肤上者。《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还贯爪甲,出三毛。”

  • 刘亩

    【介绍】:元代医生。字扣中,自号和斋。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精医术,常以助人为乐的精神为人治病。

  • 苏栖真

    【介绍】:见苏澄条。

  • 汪朴斋

    【介绍】:见汪哲条。

  • 内八卦

    推拿穴位。即八封,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