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

药方名称麻黄升麻汤

处方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干姜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摘录伤寒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麻黄升麻汤

药方名称麻黄升麻汤

处方麻黄(去节)75克升麻38克黄芩芍药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30克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发热,汗下不解,血随气壅,鼻衄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热服。微汗解。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麻黄升麻汤

药方名称麻黄升麻汤

处方麻黄2分,桂枝1分,杏仁1分,吴茱萸1分,草豆蔻1分,厚朴1分,曲末1分,羌活1分,柴胡根5分,白茯苓1分,白术5分,青皮5分,升麻根1分,苍术1分,泽泻1分,猪苓1分,陈皮1分,黄连5分,黄柏1分。

功能主治小儿面色痿黄,腹胀食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热服。正月、四月,小儿服之神效。

摘录医学纲目》卷三十八

《三因》卷九:麻黄升麻汤

药方名称麻黄升麻汤

处方麻黄(去节)2两半,升麻1两1分,黄芩1两,芍药1两,甘草(生)1两,石膏(煅)1两,茯苓1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伤寒表未解,热郁作衄;风邪内缩,久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热服。微汗解。

摘录《三因》卷九

猜你喜欢

  • 地黄煎

    《仁斋宜指》卷二十六:地黄煎药方名称地黄煎处方生地黄120克(取汁)鹿角胶30克(捣碎,炒黄。如无鹿胶,则以透明阿胶代之)制法上药为末,拌匀。功能主治主肺损吐血、嗽血。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童便150毫

  • 不泻内消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不泻内消丸药方名称不泻内消丸处方橘皮96两,砂仁16两,厚朴(炙)32两,麦芽(炒)32两,山楂64两,三棱(炒)16两,神曲(炒)30两,莪术(炙)16两,枳壳(炒)64两,

  • 三叉汤

    药方名称三叉汤处方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平肝止痉。主肝

  • 空青方

    药方名称空青方处方空青少许。功能主治眼(目巟)(目巟)不明。用法用量渍露1宿。以水点之。摘录《普济方》卷八十五

  • 七枣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七枣汤药方名称七枣汤处方茴香(去土.炒)、川乌(炮.去皮.脐)、缩砂(取仁),各八两;厚朴(去粗皮.姜制)一斤,益智(去皮)半斤,干姜(炮)四两,甘草六两。炮制上件

  • 固下人参煎

    药方名称固下人参煎处方党参1钱半,炒白术1钱半,附子1钱半,化龙骨1钱半,肉果霜1钱半,诃子1钱,炮姜1钱,木香1钱。功能主治寒凉过剂,伤脾损胃,脾阳下脱,不喜食物,下利清谷,及下脓血,漏底不止,肢体

  • 岗梅汤

    药方名称岗梅汤处方岗梅40克,金钱风10克,山芝麻15克,土牛膝30克,毛冬青30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风热邪毒。用法用量水煎服,待凉后含服。摘录陈培方

  • 补中和胃汤

    药方名称补中和胃汤别名补中调胃汤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扁豆2钱,当归2钱,茯苓1钱,山药1钱5分,炙甘草4分,陈皮4分,炮姜4分。功能主治产后呕逆,气血不足,食物不能如常。用法用量补中调胃汤(《产宝

  • 北芪杞子炖乳鸽

    药方名称北芪杞子炖乳鸽处方北芪30克 杞子30克 乳鸽1只制法先将乳鸽去毛及内脏与北芪、杞子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功能主治补心益脾,固摄精气。用于早泄、阳痿、体倦乏力、自汗、心悸。用法用量饮

  • 乌蛇膏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蛇膏药方名称乌蛇膏处方吴茱萸、独活、细辛、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蜀椒(去目.炒)、防风、赤芍药、当归、桂心、川芎、香白芷,各半两;乌蛇、黄蜡,各二两;干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