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马兰

马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兰

药材名称马兰

拼音Mǎ Lán

别名鱼鳅串、泥鳅串、鸡儿肠、田边菊、路边菊、蓑衣草、脾草

来源本品为菊科马兰属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Aster indicus L.,Boltonia indica Benth.,Asteromaea indica (L.)Blum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细长根状茎,匍伏平卧,白色有节。初春仅有基生叶,茎不明显,初夏地上茎增高,基部绿带紫红色,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长7~10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渐窄下延,边缘羽状浅裂或有极疏粗齿,近顶端叶渐小且全缘。秋末开花,头状花序,着生于上部分枝顶端,直径约2.5厘米;总包半球形,长4~5毫米,宽约1厘米,苞片2~3列,近等大,略带紫色;边花舌状,一层,舌片长8~10毫米,宽1.5~2毫米,淡蓝紫色,中部花管状,长约3.5毫米,黄色,被密毛。瘦果扁平倒卵状,冠毛较少,长0.1~0.3毫米,弱而易脱落。

生境分部多生于低山区、平坝或丘陵的潮湿地带。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约0.123%,油中含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脂、酚类、二聚戊烯、辛酸、倍半萜烯、倍半萜醇等。

性味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1、预防流行性感冒:马兰3钱,紫金牛4钱,大青木根、栀子根、金银藤各5钱,水煎服,每日1~2次。上药为成人1日量。大多数人服用,可按人数加量煎服。于流行期间连服3~5日。

2、流行性腮腺炎:马兰根2两(鲜品3两),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急性传染性肝炎:马兰、连钱草白茅根茵陈各1斤,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服5丸,每日3次,儿童酌减。

4、外伤出血:鲜马兰适量,捣烂敷局部。

5、胃、十二指肠溃疡:马兰干全草1两,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日服1次。20天为一疗程。

备注裂叶马兰Kalimeris mongolica(Franch.)Kitam.[Aster mongolicus Franch.]与前种之主要区别为叶羽状深裂,功效与马兰同。河北与内蒙古均有之。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马兰

药材名称马兰

拼音Mǎ Lán

别名紫菊(《本草拾遗》),阶前菊(《履巉岩本草》),鸡儿肠、马兰头(《救荒本草》),竹节草(《摘元方》),马兰菊(《医林纂要,),蟛蜞菊(颂问本草》),鱼鳅串(《草木便方》),红梗菜(《本草正义》),田边菊(《广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间草药》),毛蜞菜(《闽南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蓑衣莲、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菊科植物马兰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匍茎。基部叶花后雕落;茎中部叶互生,倒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0厘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短柄,中部以上的边缘具不规则的粗大锯齿,两面近乎光滑或少有短毛;茎上部的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头状花序直径约2.5厘米;总苞半球形,直径6~8毫米,苞片2~3列,长圆状线形或倒披针状线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纤毛,略带紫色;花托突出如圆锥状,具细凹点;周缘舌状花1列,雌性,淡蓝紫色,舌片长8~10毫米,宽1.5~2毫米;中央管状花,两性,黄色,长约3.5毫米,先端裂片5枚,管上有细柔毛。瘦果扁平,倒卵状椭圆形,长1.5~2毫米,右毛;冠毛较少,长约1/4毫米。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辛,凉。

①《嘉佑本草》:"辛,平,无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辛,气平。"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辛,凉。"

归经①《纲目》:"入阳明血分。"

②《玉揪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清热,利湿,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①《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②《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③《本经逢原》:"治妇人淋浊,痔漏。"

④《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治小儿疳积。"

⑤《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⑥《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痈,解毒。"

⑦《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⑧《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⑨《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治外感风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吐血:鲜白茅根四两(白嫩去心),马兰头四两(连根),湘莲子四两,红枣四两。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集成良方三百种》)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鲜叶一握。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净,捣烂取自然汁,调等量冬蜜加温内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肺结核:蓑衣莲根四钱。炖猪心肺服。(《云南中草蓟》)

④治小儿热痢:鱼鳅串二钱,仙鹤草三钱,马鞭草三钱,木通二钱,紫苏二钱,铁灯草二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打伤出血:竹节草、早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为末,搽入刀口。(《摘元方》)

⑥治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圣济总录》)

⑦治传染性肝炎:鸡儿肠鲜全草一两,酢浆草、地耳草、兖州卷柏各鲜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温服,以利小水。(《简便单方》)

⑨治绞肠痧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寿域神方》)

⑩治胃溃疡、结膜炎:马兰鲜根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喉痹口紧: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开。(《孙一松试效方))

⑿治咽喉肿痛:马兰全草一、二两。水煎频服。(《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乳痈:毛蜞菜叶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⒁治外耳道炎:马兰鲜叶捣汁滴耳。(《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⒂治急性睾丸炎:马兰鲜根二至三两,荔枝核十枚。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⒃治疔疮炎肿:蟛蜞菊鲜叶一握.洗净和冬蜜捣匀涂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⒄治缠蛇丹毒:马兰、甘草。擂醋搽之。(《济急仙方》)

⒅治腮腺癌:马兰头根(白),野胡葱头各适量捣烂外敷。(《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⒆诸疟寒热。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⒇绞肠痧。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21)打伤出血。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22)喉痹口紧。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23)水肿尿涩。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24)丹毒。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25)痔漏。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每天熏洗患处。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兰

药材名称马兰

拼音Mǎ Lán

英文名Indian Kalimeris Herb, Herb of Indian Kalimeris

别名紫菊、阶前菊、鸡儿肠、马兰头、竹节草、马兰菊、蟛蜞菊、鱼鳅串、红梗菜、日边菊、田菊、毛蜞菜、红马兰、马兰青、路边菊、螃蜞头草、蓑衣莲、灯盏细辛红管药、鸡油儿、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泥鳅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2.《中国医学大辞》:马兰根露,马兰根蒸取之露也。辛凉无毒。散结清热,破宿血,治痔疮。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Bep. [Aster indic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马兰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茎有匍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cm,稀达10cm,宽0.8-2cm,稀达5cm,先端钝或尖,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关裂片,两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无毛,薄质;上面叶小,无柄,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mm,长4-5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长圆形,长达4mm,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具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mm;舌片浅紫色,长达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管部长约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着生多数浅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椭圆形或披针表,被短毛,有的于枝顶可见关状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结果。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有毛。气微,味淡微涩。

药理作用马兰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特有镇咳作用;并有抗惊劂及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眼作用。对小鼠有弱的镇痛作用[1]。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纲目》:马兰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

2.《本草正义》: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若谓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则言之过甚矣。

3.《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4.《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5.《本经逢原》:治妇人淋浊,痔漏。

6.《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治小儿疳积。

7.《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8.《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痈,解毒。

9.《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10.《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11.《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治外感风热。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鸨肉

    《中药大辞典》:鸨肉药材名称鸨肉拼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

  • 龙常草

    药材名称龙常草拼音Lónɡ Chánɡ Cǎo英文名Manchurian Beakgrain别名粽心草出处始载于《名医别录》。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木科龙常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arrhena

  • 遍山红

    《中药大辞典》:遍山红药材名称遍山红拼音Biàn Shān Hónɡ别名暴牙郎、秤杆菜(《贵州民间药物》),满山红、三叶藤(《广西药植名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野牡丹科植

  • 里白

    药材名称里白拼音Lǐ Bái英文名Glaucous Diplopterygium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里白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plopteryg

  • 亮叶桦根

    《中药大辞典》:亮叶桦根药材名称亮叶桦根拼音Liànɡ Yè Huà Gēn别名狗啃木(《贵州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桦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亮叶桦

  • 青羊肝

    药材名称青羊肝拼音Qīnɡ Yánɡ Gān来源偶蹄目牛科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以肝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治夜盲症。用法用量焙干研末服。摘录《全国

  • 花点草

    药材名称花点草拼音Huā Diǎn Cǎo别名幼油草来源荨麻科花点草属植物花点草Nanocnide japonica Blume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性味酸,温。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止血。用于咳嗽,咯

  • 马蹬草

    《中药大辞典》:马蹬草药材名称马蹬草拼音Mǎ Dēnɡ Cǎo别名过桥草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过山蕨的全草。原形态小形植物,高10~2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顶部密生狭披针形黑褐色鳞

  • 梅花刺果

    《中药大辞典》:梅花刺果药材名称梅花刺果拼音Méi Huā Cì Guǒ别名打油果(《贵阳民间药草》),打枪果(《贵州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果实。夏、秋

  • 地涩涩

    《中药大辞典》:地涩涩药材名称地涩涩拼音Dì Sè Sè别名仙桃草、养皮草(《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草药》来源为玄参种植物小婆婆纳果实中有虫瘿的全草。6~7月采收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