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恶寒

阳虚恶寒

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医碥·恶寒》:“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芪之类助阳固表。”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猜你喜欢

  • 风眼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①《银海精微》:“拘急牵飕,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之风眼。”②《诸病源候论》:“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 七寸金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地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 邹志夔(kuí 奎)

    【介绍】:明代医生。字鸣韶。江苏靖江县人。年轻时学儒,后弃儒学医。中年时医术渐精,曾搜集古代及近代医学著述,编写有《脉辨正义》,已佚。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书名。一名《和剂局方》。10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1107年前后

  • 麻证全书

    见麻疹全书条。

  • 篇蓄汤

    《类证治裁》卷七方。篇蓄一握。水煎服。治脱肛,肛头虫痒。

  • 肓门

    经穴名。代号BL5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痞块,

  • 祝源

    【介绍】:清末医生。字春渠。渺水(浙江海盐县西南)人,于1874年辑有《人身谱》1卷、《歌方集论》4卷,1891年刻行。

  • 食积泄泻

    病证名。指饮食积滞伤脾所致的泄泻。又称伤食泻、食泻、积泻。《症因脉治》卷四:“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或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枳泄泻之症也。”《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

  • 卓伯融

    【介绍】:宋代医生。撰《妙济方》一卷,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