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

猜你喜欢

  • 髀关

    ①经穴名,代号ST31。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另说“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

  • 病名。也称淋病或淋证。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医学入门·淋》:“淋,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滴不断。”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

  • 暴泄

    病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暴泻。暴,有急骤、猛烈意。有因寒邪传脾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

  • 行医八事图

    书名。1卷。清·丁雄飞撰,刊于1695年。丁氏总结诊治疾病,不外乎地、时、望、闻、问、切、论、订(即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八事,遂作图式,辑入《檀几丛书·二集

  • 制霜

    中药炮制法之一。某些药材经炮制后取得的粉末。有以下几种:①种子类药材去油后的粉末,如巴豆霜、苏子霜、杏仁霜等。②某些药材析出的结晶,如柿霜。③某些动物药去胶后的骨质粉末,如鹿角霜等。

  • 状如鱼胞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状如鱼脬、气胀、白睛浮壅。多因热邪壅遏于肺,气机不得宣畅所致。“此症气轮肿起,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若鱼胞”(《审视瑶函》)。严重者,白睛肿胀,高出黑睛。宜泻肺

  • 头运眼花

    证名。或作头晕眼花。指身体有飘忽不定、眼花缭乱的感觉。《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详眩晕条。

  • 颈肿

    证名。出《灵枢·经筋》。指颈部单侧或两侧肿胀粗大。多因气火郁逆,或痰滞内结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有颈项肿痛,寒热头眩者,是气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颈项结核浮肿,先寒后热者,此风寒所搏,宜

  • 金钱蕲蛇

    见《中药志》。为金钱白花蛇之别名,详该条。

  • 蚕蜕纸

    出《太平圣惠方》。即蚕退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