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金樱花

金樱花

《中药大辞典》:金樱花

药材名称金樱花

拼音Jīn Yīnɡ Huā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花朵

性味酸,平。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纲目》:"酸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遗精、遗尿,小便频数,久泄泻,慢性衰弱性虚汗出,及妇人子宫内膜炎分泌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金樱花

药材名称金樱花

拼音Jīn Yīnɡ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Cherokee Rose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laevigata Michx.

采收和储藏:4-6月采收将开放的花蕾,干燥即得。

原形态金樱子常绿攀援灌木,高达5m。茎无毛,有钩状皮刺和刺毛。羽状复叶,叶柄和叶轴具小皮刺和刺毛;托叶披针形,与叶柄分离,早落。小叶革质,通常3,稀5,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5-7cm,宽1.5-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细齿状锯齿,无毛,有光泽。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花梗和萼筒外面均密被刺毛;萼片5;花瓣5;白色直径5-9cm;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柱头聚生于花托口。果实倒卵形,长2-4cm,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600m的向阳的山野、田边、溪畔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花蕾呈球形或卵形,花托倒卵形与花萼基部相连,表面绿色具直刺。萼片5,卵状披针形,黄绿色,伸展。花瓣5,白色或淡棕色,倒卵形。雄蕊多数,雌蕊多数。气微香,味微苦涩。

性味酸;涩;平;无毒

归经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涩肠,固精,缩尿,止带,杀虫。主久泻久痢,遗精,尿频,带下,绦虫,蛔虫,蛲虫症,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

2.《现代实用中药》:治遗精、遗尿,小便频数,久泄泻,慢性衰弱性虚汗出,及妇人子宫内膜炎分泌带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果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果楠药材名称红果楠拼音Hónɡ Guǒ Nán别名凉药、小楠木、红果黄肉楠来源樟科红果楠Actinodaphne cupularis (Hemsl.) Gam

  • 马蛋果

    药材名称马蛋果拼音Mǎ Dàn Guǒ英文名Fragrant Gynocardia别名沙梨果树木瓜。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马蛋果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noc

  • 金龙胆草

    药材名称金龙胆草拼音Jīn Lóng Dǎn Cǎo别名矮脚苦蒿、熊胆草、鱼胆草、苦蒿、细苦蒿、毛苦蒿、油蒿、苦丁、苦艾、苦龙胆草、龙胆蒿、劲直假蓬来源菊科假蓬属植物小苦蒿Conyza blinii

  • 水榆

    药材名称水榆拼音Shuǐ Yú别名花楸、千筋树来源蔷薇科水榆Sorbus alnifolia Sieb. et Zucc.,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辽宁、甘肃、华北、华东、中南、四川。功能主治主

  • 紫金皮

    药材名称紫金皮拼音Zǐ Jīn Pí别名火把草、胖关藤、掉毛草(《云南中草药》),紫金藤(《云南中草药选》),黄藤根(《广西植物名录》)。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全株

  • 皋芦

    《中药大辞典》:皋芦药材名称皋芦拼音Gāo Lú别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艼(《南越笔记》)。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原形态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

  • 苦木

    《中国药典》:苦木药材名称苦木拼音Kǔ Mù英文名RAMULUS ET FOLIUM PICRASMAE别名苦皮树、苦树皮、苦皮子、苦胆木、赶狗木、熊胆树、土樗子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

  • 莱菔叶

    《中药大辞典》:莱菔叶药材名称莱菔叶拼音Lái Fú Yè别名萝卜杆(《滇南本草》),莱菔菜(《本草从新)》,萝卜缨(《本草再新》),莱菔甲(《现代实用中药》),萝卜甲(

  • 辣椒头

    《中药大辞典》:辣椒头药材名称辣椒头拼音Là Jiāo Tóu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根。功能主治治手足无力,肾囊肿胀。复方①治手足无力,有如瘫痪:辣椒头二个,鸡脚十

  • 红毛五加皮

    《中药大辞典》:红毛五加皮药材名称红毛五加皮拼音Hónɡ Máo Wǔ Jiā Pí别名川加皮,刺加皮(《药材资料汇编》),刺五甲、毛五甲皮、刺甲皮(《四川中药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