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黄瓜痈。见该条。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疟疾。微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坎炁一条,龙齿、白芍药、白薇各三钱,珍珠母、牡蛎各六钱,生地黄、磁朱丸(包煎)各四钱。先用熟地黄八钱,切丝,开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药服。治右脉浮大而虚,左脉细数而濡,心悸舌绛,气喘
出《太平圣惠方》。即腧穴,见该条。
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标者,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为本,次受病为标……。”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条。
病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是指经行时出现下腹部及腰部疼痛,经净后即缓解痛止。详痛经条。
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①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生命的动力,具有温养肌体,促进脏腑气化功能的作用。如少火、命门之火等名详该条;②病因六淫之一,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性,参见暑
证名。出《素问》。系指舌本卷曲而难伸。《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水飞蓟,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